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9篇
  免费   230篇
  国内免费   180篇
测绘学   462篇
大气科学   338篇
地球物理   258篇
地质学   109篇
海洋学   134篇
天文学   46篇
综合类   88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83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83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中国探空气球水平漂移总体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哲 《气象》2010,36(2):22-27
利用2003年4月至2008年8月全国119个探空台站采集的气球漂移信息,分析了中国探空资料水平漂移距离、漂移距离标准差以及漂移方向的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各层探空气球的漂移距离冬季明显大于夏季;一般探空气球的漂移距离随探空高度的增加而增大,但在夏季南方地区由于风向随高度的反转会出现探空气球水平漂移距离随高度减小的状况。探空气球水平漂移距离的标准差随高度增加而增大,且其大值区分布基本上与水平漂移距离的大值区分布一致。从气球漂移方向上看,冬季的情况相对简单,全国各探空台站各层的漂移方向基本以向东为主;但夏季探空气球漂移的方向比较复杂,在对流层低层,全国各台站漂移方向基本以向东为主,而在对流层高层和平流层,北方地区漂移方向基本向东,而南方地区以向西为主。  相似文献   
982.
酸雨观测中pH测量负偏差来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现场调查、实验室测试,对酸雨观测中发现的pH测量负偏差现象进行了验证和分析。现场个例调查发现,在正常保存、使用期限内的pH电极也有可能出现老化现象,老化的pH测量电极给出的pH测量结果为负偏差,其数量级与文献指出的在观测资料质量评估中发现的pH测量负偏差相吻合。实验室测试结果显示,老化的pH测量电极的测量负偏差与模拟雨水样品的电导率和pH值有关:电导率越小,pH测量偏差则越大;在电导率差别不大时,该负偏差大小与水样pH值呈现一定的正相关线性关系,且电导率越小时两者的线性斜率越大。经过综合分析,初步确认pH电极的老化是造成历史观测资料中pH测量负偏差的重要原因。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在台站检测pH测量电极老化的替代性技术方法,以更好地保证酸雨观测数据质量。  相似文献   
983.
对东疆地区2007年的"7.17"暴雨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是由充足的水汽条件和不稳定能量,配合高空槽、切变线产生的,低空急流加强了气流的上升和水汽的输送。对此次预报服务出现偏差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984.
GPS接收机校准工作技术要求高,对校准基线的环境条件要求较严,特别是在中长基线校准过程中易受外界环境条件干扰,校准的工作量大,重复检校率也较高。介绍IGS和CORS服务系统情况,在常规GPS校准基线点的基础上,将IGS KUNM站和部分KMCORS站纳入GPS接收机校准中长基线网,进行优化设计和测量。该校准基线网与常规基线网相比,校准基线数量成倍增加,长度显著延长,能有效地提高GPS接收机校准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85.
借助英国气候研究所(Climate Research Unit, CRU)全球陆地格点分析数据集(CRU TS v4.0)月降水资料和24个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 CMIP5)模式历史气候模拟及RCP4.5情景下的降水预估数据,设计了多种回归方案并对模式降水预估偏差进行订正。这些方案包括一元回归、一元对数回归、一元差分回归、一元对数差分回归、多元回归、多元对数回归、多元差分回归、多元对数差分回归和简单移除气候漂移等。2006~2015年中国大陆模式降水预估的订正结果表明,一元回归订正法普遍优于多元回归订正和扣除气候漂移订正法,其中一元对数回归法的效果最好,其降水距平同号率(Anomaly Rate, AR)和降水距平百分率相关系数(Anomaly Percentag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PCC)最高,分别达到69%和0.5;而降水距平相关系数(Anomaly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CC)最高的是一元对数差分回归法。不同回归订正法所得预估结果的距平同号格点分布显示,一元对数回归法在北方优于南方,而一元差分(年际增量)或对数差分回归法在南方优于北方。这直接导致在中国南方区域(95°E以东,35°N以南)一元对数回归或多元对数回归订正结果的AR、ACC和APCC均低于对应的差分/对数差分回归法,在北方和西部地区则与此相反。因此,模式降水的回归订正方案具有区域性,这可能源于不同区域降水序列统计性质的差异。用区域组合回归订正法,即在南方用一元差分回归订正,其余地区用一元对数回归订正,其降水预估场的AR提高到72%,但ACC和APCC均略有下降,原因是差分回归订正增加了预估降水场的方差。对RCP4.5情景下2016~2045年24个模式集合平均降水预估的组合回归订正结果显示,相对于1976~2005年平均,未来30年降水异常大致呈南北少,中间多的格局,其中长江中下游、江南中西部、西南东北部、华南沿海和海南省等地降水偏少10%~20%,淮河流域、三江源区和台湾省降水偏多10%~40%,西北东部、华北和东北大部降水正常或略偏少。从降水百分率方差看,模式群的离散度(不确定度)呈现东部小,西部大的分布特征,说明模式预估的西北中部和青藏高原西部等降水偏少区的不确定性较大;而河套北部、华北南部和江南东部等地对应于2006~2015年检验期的“盲区”(模式与观测降水距平反号),其降水预估参考价值可能不大,需要引入他法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986.
提出了一种估计星间单差宽巷载波相位FCB的新方法——区间均化法。利用2010年全球约120个IGS测站的数据,估计出所有星间单差宽巷载波相位的FCB,详细比较分析了星间单差宽巷FCB的估计精度。结果表明,使用区间均化法获得的卫星宽巷载波相位的FCB与法国CNES中心发布的FCB产品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较差均小于0.1周,94%小于0.05周。不同测站数量和测站分布估计相同卫星组星间单差宽巷载波相位的FCB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测站数越多,FCB估值的可靠性越高。绝大部分星间单差宽巷载波相位的FCB在1a内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其时间序列的标准差小于0.01周。卫星工作状态的变化会使FCB重新赋值。  相似文献   
987.
吴正  胡友健  敖敏思  于宪煜  郑广 《地理空间信息》2012,10(6):56-58,78,4,3
由于天线本身的特性及机械加工等原因,GPS卫星和接收机天线相位中心与其几何中心不重合,从而产生相位中心偏差。某些类型的天线该偏差甚至可达数cm,直接影响高精度GPS测量的精确可靠性[1]。讨论了GAMIT软件在高精度GPS数据处理中进行天线相位中心改正的原理、方法和策略,结合美国IGS观测站及南加州区域站观测数据,对改正方法及策略进行了实验对比与分析。结果表明:对接收机天线相位中心和卫星天线相位中心采用模型改正,而卫星天线相位中心偏移不改正,所得到的基线解算结果较好[2];地面接收机天线方位角的变化对U方向的基线解算结果有较大影响,在高精度GPS测量中,必须进行天线方位角的变化改正。  相似文献   
988.
数值天气预报作为现代天气预报的主流技术方法,近年来不断朝着精细化方向发展,但预报误差至今仍无法避免.文中在CU-Net模型中引入稠密卷积模块形成数值预报要素偏差订正模型Dense-CUnet,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融合多种气象要素和地形特征构建了Fuse-CUnet模型,开展不同模型的偏差订正试验和对比分析.以均方根误差(R...  相似文献   
989.
太阳耀斑对电离层天顶方向电子总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00年7月14日太阳耀斑爆发期间北京、武汉、上海3个观测站的GPS数据进行了精化处理,计算出各个卫星交叉点沿天顶方向上的电子总量,并对是否消除仪器偏差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从时间域、空间域上分析了这次耀斑爆发时电离层电子总量变化的特点。结果表明:利用精化的GPS数据才能更好地反映出太阳耀斑爆发时电离层电子总量的突变情况和变化规律。分析1998年11月22日和2000年7月14日耀斑爆发期间的GPS资料,还发现在耀斑爆发前一天与耀斑爆发相对应的一个时间段内,如果卫星交叉点的运动轨迹是从高纬到低纬的运动,这些交叉点的VTEC(天顶方向上的电子总量)值在该时间段内有迅速增长的异常现象。这是否是耀斑爆发的“前兆”现象,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90.
梁岱云 《广西气象》2006,27(A01):38-39
应用变分校准法,用南宁714SD雷达资料对2005年汛期南宁大雨降水过程来估算区域降雨量,并用逐时雨量对雷达测量降水进行了校准。相对误差从未订正前的63%降到2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