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1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126篇
大气科学   163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251篇
海洋学   32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28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5篇
  1979年   1篇
  193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81.
对甲苯磺酸催化合成乙酸异戊酯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以对甲苯磺酸为催化剂、以无水氯化钙为吸水剂,催化合成乙酸异戊酯的新方法,探讨了酯化反应的条件。结果表明,对甲苯磺酸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在最佳条件下,酯产率可达94%以上,产品质量符合要求。本方法操作简便、反应时间短、反应条件易控制、无污染。  相似文献   
482.
本文提出邻菲口罗啉—亚硝酸钠—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测定铬的新体系。在0.24mol·L-1NaNO2-1.2×10-5mol·L-1O-Phen-4.8×10-5mol·L-1CTMAB(pH9.3)底液中,Cr(Ⅵ)于-1.40V(Vs:SCE)产生一灵敏、尖锐、稳定的极谱波。Cr(Ⅵ)浓度在0~60μg·L-1范围内与峰电流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用本法测定了水样及钢样中痕量铬,结果良好。本文还对极谱波的性质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83.
辽宁1992——1997年飞机人工增雨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统计检验功效和降水自然起伏的分析,建立利用人工增雨催化效果与催化效果统计量关系的方法束评价人工增雨效果的方案。用该方案评价辽宁1992~1997年飞机人工增雨的效果,在齄出率P=0.80和0.90时.相对增雨分别为36.97%和37.64%。  相似文献   
484.
冰雹形成机制和催化防雹机制研究   总被引:66,自引:3,他引:63  
洪延超 《气象学报》1999,57(1):30-44
利用文献[1]发展的三维弹性冰雹云催化模式模拟研究了1997年7月8日陕西省旬邑防雹试验区出现的一块冰雹云,分析其冰雹形成的物理机制,对雹云做了高度催化试验,研究了催化防雹机制。结果表明,97%的雹块是以冻滴为核心增长的,在云中冰雹还未形成前,于强上升气流区的适当高度催化效果较好,而在上升气流极值高度,亦是高含水量区催化效果最好。催化使霰和冻滴的浓度增加,粒子质量减小,向雹的转化比例大为降低,因此雹块的质量和浓度都减小,达到了防雹的目的。  相似文献   
485.
天然锰钾矿催化活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天然锰的氧化物矿物及合成MnO2催化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对比研究锰钾矿的催化活性。在0℃下锰钾矿催化分解H2O2的活性远大于天然软锰矿、恩苏塔矿和分析纯MnO2,原因是锰钾矿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及特殊的晶体化学特征。锰钾矿分解不同浓度H2O2溶液的反应能很好遵循langmuir—Hinshelwood动力方程式。XRD分析表明锰钾矿反应后结构未发生改变,重复实验锰钾矿催化分解H2O2的活性未见降低。  相似文献   
486.
487.
利用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一次飞机探测资料、卫星资料,分析了层状云微物理结构以及作业前后云微物理变化,结果表明:(1) 此次层状云系垂直结构配置为冷暖两层,云层发展厚实。云的垂直和水平分布极不均匀。相对层积云,高层云小云粒子浓度低,大云粒子浓度高,液态含水量高。小云粒子浓度尤其是峰值区域与平均直径呈明显反相关。大于60个·cm-3和35个·L-1的小云、大云粒子浓度分别主要由3.5~10 μm、50~200 μm粒径段决定。(2) 不同高度云粒子谱为单峰或双峰分布,总体呈单调递减趋势,但云形成和增长条件存在差异。强可播、不可播和可播性冷云粒子谱基本符合负幂指数的单调递减规律,云粒子浓度差异较大,自然冰晶浓度不可播云较高,可播云次之,强可播云较低。(3) 作业后小云粒子浓度明显降低,在6.5~20 μm粒径段降低了2个量级左右,大云粒子浓度明显增加,谱宽增大,尤其在大于150 μm粒径段。  相似文献   
488.
三氯乙烯(TCE)是一种地下水中常见的有机污染物,传统的地下水循环井修复技术虽然有效但耗时长,且需配套地面处理。文章研发了一种电化学循环井耦合修复体系,以期通过顺序化学氧化 -还原作用高效快速降解地下水中TCE。以地下水循环井为基础,通过抽水井中的地下水电解,原位提供O2和H2,投加Fe(Ⅱ) -EDTA络合物活化O2产生羟基自由基氧化降解TCE,进而利用钯催化剂催化剩余的H2还原降解TCE。在二维砂槽模拟含水层中评价了该体系的运行效果,含水层中初始TCE浓度为7.50 mg/L,经过13天的连续通电处理后,TCE浓度降低到1.65 mg/L,降解率达到78%。处理后Cl-浓度相应增加118.20 μmol/L,接近于TCE降解量(44.50 μmol/L)的3倍,证明TCE近乎完全脱氯。运行过程中,TCE平均降解速率由0~5 d的0.90 mg/(L·d) 降低到9~13 d的0.10 mg/(L·d),氧化降解主要发生在前期阶段,钯催化还原效率较为稳定,后期两种过程降解效率都逐渐下降,主要原因是溶解态Fe(Ⅱ)浓度减少以及钯催化剂活性降低。该耦合修复体系是基于地下水循环井技术的改进,其氧化 -还原作用机理有望实现地下水中多种不同有机污染物的降解。  相似文献   
489.
刘慧  杨振男  刘岚  陈碧双 《海洋科学》2018,42(3):106-112
研究了海洋真菌介导邻-、间-、对-溴苯乙酮的不对称还原反应。具体考察了Rhodotorulamucilageinosa GIM 2.157对邻-、间-、对-溴苯乙酮的催化活性和对映选择性,并综合考察了反应温度、pH、反应时间和底物浓度等因素对还原产物的产率及立体选择性的影响。确定最佳反应条件:反应温度为25℃,反应体系的pH为7,反应时间为24 h,底物浓度为10 mmol/L。在最佳条件下,产率以及立体选择性均99%。  相似文献   
490.
该研究通过批次和动态实验,考查含锰褐铁矿和合成针铁矿对Ce(Ⅲ)的氧化和固定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共存铁和锰氧化物氧化和固定Ce的机制及地质意义。批次实验结果显示,含锰褐铁矿对Ce的氧化和固定有重要促进作用,在初始Ce浓度为6000μg/L,含锰褐铁矿添加量为1 g/L时,可在48 h实现对Ce的完全固定;初始Ce(Ⅲ)浓度在300~4500μg/L时,含锰褐铁矿对Ce(Ⅲ)氧化和沉淀的促进作用与Mn含量正相关,而合成针铁矿相对于无矿体系体现出抑制效应。动态实验结果显示,对高锰褐铁矿固定的Ce,其分布不受锰氧化物的制约,与铁氧化物的分布一致。对结果的分析表明Ce氧化和沉淀的过程为:吸附—氧化—CeO2沉淀生成—CeO2自催化氧化Ce(Ⅲ);锰和铁氧化物共存时,对Ce氧化和固定的贡献分别是:前者促进Ce氧化,后者通过静电吸附作用促进CeO2的固定。研究对于解释“锰氧化物氧化Ce(Ⅲ)的能力强于铁氧化物,但二者共存时铁氧化物更易于固定Ce”这一地质现象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