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1篇
  免费   489篇
  国内免费   663篇
测绘学   510篇
大气科学   408篇
地球物理   297篇
地质学   1076篇
海洋学   433篇
天文学   26篇
综合类   120篇
自然地理   123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80篇
  2022年   105篇
  2021年   109篇
  2020年   100篇
  2019年   115篇
  2018年   93篇
  2017年   84篇
  2016年   85篇
  2015年   125篇
  2014年   155篇
  2013年   125篇
  2012年   131篇
  2011年   145篇
  2010年   125篇
  2009年   126篇
  2008年   105篇
  2007年   111篇
  2006年   113篇
  2005年   93篇
  2004年   89篇
  2003年   83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76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62篇
  1998年   64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51篇
  1995年   60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7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48年   2篇
  1942年   3篇
  1940年   1篇
  1934年   1篇
  192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李绪善  李百祥 《物探与化探》2012,(5):760-765,771
从分析地球物理场特征着手,提出将南北向重力梯级带和重磁场特征东西差异作为划分南北构造带的依据,探讨了形成南北构造带的区域与深部地质构造背景以及地震成带分布的对应关系。重力梯级带反映的南北构造带既有与中轴构造一致的继承性,又有向西拓展的新生性,并在南北统一成带的基础上叠加了分段性,形成南压北张不同背景的控震、控热机制,同时也是构成青藏高原东界和我国大陆构造域东西分界线,对应着狭义南北地震带。  相似文献   
992.
全球大气季节内振荡对长江流域持续暴雨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引证论述大气季节内振荡(ISO)对暴雨(强降水)重要作用的基础上,概括性地回顾影响长江流域持续暴雨的大气ISO基本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的主要成果。重点针对全球热带内外不同时间尺度的大气ISO的空间变化和年际变化与长江流域持续暴雨之间联系的研究工作进行总结评述,较为完整地总结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季节内变化的气候特征和全球不同空间和时间尺度的ISO对东亚副热带地区持续暴雨影响的已有认识,并结合2个半球的ISO与长江流域持续暴雨关系的研究现状,对未来暴雨(强降水)与不同时尺度ISO相互作用及其在10~30 d延伸期预报中的应用中有价值的科学问题和研究热点进行探讨,以期强调南半球ISO变化在全球和东亚副热带气候系统中的重要地位,提高夏季长江流域持续暴雨10~30 d延伸期预报和旱涝气候预测准确率。  相似文献   
993.
戚庆学  彭波  董宜辉 《探矿工程》2013,40(10):68-73
河南省人民医院新建病房楼基坑采用两道钢筋混凝土内支撑。通过基坑支护桩深层水平位移、支撑轴力、地面沉降、周边建筑物沉降的监测,对各工况下的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找出了各工况对基坑变形的影响因素及规律性,得到一些有益结论,为以后类似工程施工提供经验与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94.
通过合成地震图的计算,本文系统地分析研究了S波接收函数的运动学及动力学特征,并在接收函数非线性复谱比反演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基于贝叶斯理论的P波和S波接收函数的非线性联合反演方法. 利用本文发展的P波和S波接收函数的非线性联合反演方法和沿独库公路布设的由51个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组成的地震台阵记录的远震体波波形数据得到了中国境内天山300 km深度范围地壳上地幔的P波和S波速度结构,得到了中国境内天山的岩石圈结构和造山动力学模型的一些新认识.  相似文献   
995.
河西内陆河地区径流模型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黎明  张耀南  冯起 《冰川冻土》2016,38(1):259-269
径流模拟是河西内陆河地区水文研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研究其它水文问题的基础.目前广泛应用在河西地区的径流模拟模型大致分为系统理论模型、概念模型和分布式模型三类.但是这些模型各自有哪些特点,应用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却缺少宏观的认识.总结了这三类模型在河西内流河区应用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并结合当前所应用模型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研究区未来水文模型可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96.
通过综合研究,提出鄂皖赣相邻的地区处于华南洋构造域扬子反S型构造体系东部,燕山期时与滨太平洋构造域新华夏构造体系郯庐断裂带集群复合,形成一个由巨量金属矿质堆积的巨型内生金属矿集区。钨、铜、金、银、钽、铀、铁多金属在国内均占有重要地位,拟称之为鄂皖赣巨型矿集区。研究论证了晋宁期华南洋的位置及其陆缘弧盆系统。进一步论述了该区中新元古代以来自晋宁期华南洋、扬子-加里东期华南裂谷系到华力西-印支期陆表海的地质发展演化、构造格局及成矿作用。重点讨论了燕山期陆内活化造山与岩浆成矿大爆发的构造活动方式以及构造复合控岩控矿特征。初步构建了鄂皖赣燕山期巨型矿集区的框架及其成矿带、成矿亚带、主要矿集区、重要矿田的空间展布。在此基础上研究指出,晋宁期华南洋及其陆缘弧盆的地质背景是有利的成矿之基;欧亚板块与古太平洋板块强烈的相互作用引发的燕山期陆内活化造山,导致多源成矿岩浆与成矿流体大爆发是大规模成矿之源;两大构造域、两大构造体系复合是形成巨型矿集区之因。  相似文献   
997.
碳酸盐岩台内滩是重要的油气勘探目标,但关于台内滩储层的形成与评价研究相对薄弱。以巴麦地区先巴扎区块上石炭统小海子组作为研究碳酸盐岩台内滩的典型实例,“露头-岩心-镜下-测井-地震”五位一体综合分析表明,小海子组发育-蜓-类生屑滩、藻核形石滩、生屑滩、砂屑滩和薄皮鲕粒滩等5种碳酸盐岩台内滩,形成于海侵背景下、内缓坡台地中的微低古隆起环境,受控于构造变形和海平面变化。优质储层受开阔台地浅滩沉积作用和(准)同生期成岩作用控制;纵向上小海子组下亚段的储层物性比上亚段好;平面上Ⅰ类储层自Bt8井沿北东东向至西南向呈条带状展布,与台内古地貌较高区域相对应;Ⅱ类储层主要发育在台内古地貌较低区域,呈零散的片状分布。  相似文献   
998.
“捏把黑土冒油花,插根筷子能发芽”是对黑土地肥力高的赞美,然而如今黑土地退化的状况令人触目惊心,引发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有统计显示,黑土已由上个世纪50年代的平均60厘米到70厘米,下降到目前的平均20厘米到30厘米,而且还在以每年0.3厘米到1厘米的速度流失。如今,有些黑土区域已丧失了农业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999.
根据乡镇具体情况,以《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为依据,选择实际因素因子,建立合理的分等指标体系,进行乡镇土地分等工作,为乡镇基准地价更新平衡工作提供参考,探索一条简便易行的乡镇土地分等的路子。  相似文献   
1000.
王楠  李栋梁  张杰 《中国沙漠》2013,33(1):239-248
应用1960-2008年5-10月黄河中上游流域66个气象台站降水资料和美国环境预测中心及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再分析资料,综合气候分区及地表水系分布情况,将黄河中上游流域分为高原区、干旱区、季风影响区,以强降水集中度(SCD)和强降水集中期(SCP)来表征强降水的非均匀性特征,并对SCP异常年份的强降水的变化特征及环流形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黄河中上游流域大部分地区强降水依赖化的特征显著,强降水分布最为均匀的地区为秦岭北麓及山西南部,降水最为集中的地区为河套地区及陕北等地。②在黄河中上游流域,3个区强降水平均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为季风影响区最晚、干旱区次之、高原区最早,且均相差一候;黄河流域季风影响区的南部渭河、泾河、洛河等处及青藏高原东部的兰州附近为大的SCP变率区,强降水发生的时间变动较大,鄂尔多斯高原东北部为小的SCP变率区,强降水发生时间稳定;干旱区与季风影响区汛期SCP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发生由大变小的显著性突变,且干旱区突变提前于季风影响区。③干旱区汛期SCP异常年份的高空环流显示,当西太平洋副高北抬至30°N以北120°E左右、南亚高压维持在30°N左右120°E以东时,若两高压“同进同退”(“同向而进、背向而退”),则强降水发生在汛期(7月中旬-8月下旬)后(前)期。黄河流域季风影响区强降水异常年份的高空环流显示,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维持在26°-30°N、120°E左右,南亚高压维持在30°N左右、120°E以西时,若两高压“同进同退”(“同向而进、背向而退”),则强降水发生在汛期后(前)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