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45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8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5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本技术是我们在1997年所取得的一项重大科技成果,其综合效益极显著,例如,当年牧草可增产3.4倍,青贮饲草料等平均增产1.2倍,其单产量是牧草单产量的15.1倍。成林后,防护区的牧草可增产5.9倍,青贮饲草料等平均增产1.8倍,其单产量是牧草单产量的...  相似文献   
62.
黄淮海平原农区土地利用转型及其动力机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刘永强  龙花楼 《地理学报》2016,71(4):666-679
本文分析了黄淮海平原农区2000-2010 年间土地利用转型的时空格局,在构建土地利用转型动力机制分析概念框架基础上,运用空间计量回归分析方法深入剖析了黄淮海平原农区5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的动力机制。黄淮海平原农区土地利用转型特征表现为:2000-2010年,耕地、未利用地和草地面积的减少伴随城乡建设用地、水域和林地面积的增加;2000-2005年变化幅度明显大于2005-2010 年的变化幅度。分析结果表明:黄淮海平原农区5 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转换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交通和区位条件对这5 种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的影响最为显著,是导致土地利用转型的共性驱动因子。并指出:地方各级政府在制定有关土地利用政策时,既应充分考虑驱动各种土地利用转型的主要因子及其地域分异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还需考虑各地类之间转换的适宜性及难易程度,因地制宜开展土地综合整治与利用,让土地利用转型与当地自然环境条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并使其发生在适宜的区域范围内。  相似文献   
63.
孔祥斌  张凤荣  齐伟  徐艳 《地理学报》2003,58(3):333-342
以河北省曲周县为集约化农区的分析样区,通过对1980年、1999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和2期不同用地类型的土壤养分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曲周县1980~1999年之间的土地利用类型以水浇地、旱地、菜地、园地、林地等农业用地类型为主,1980年农业用地类型占土地总面积的77.47%,1999年的农业利用类型占土地总面积的77.43%;但是土地利用类型也存在着转化,转化的顺序为荒草地向旱地、水浇地、菜地方向转化,旱地向水浇地、菜地方向转化;1980年土壤养分含量在不同用地类型间的变化顺序为水浇地>旱地>荒草地,差异幅度在2%~18%之间,1999年土壤养分含量在不同用地类型间的变化顺序为菜地>水浇地>旱地,差异幅度在18%~690%之间;2期对比分析表明,土壤养分含量除速效钾外不仅在相同用地类型之间增加幅度大,而且在转化后地用地类型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异;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含量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的变化顺序为菜地>水浇地>旱地>荒草地,速效钾含量变化的顺序为旱地>荒草地>菜地>水浇地。  相似文献   
64.
村域尺度上的人口分布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对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农业普查数据和七普数据,综合运用空间探索分析和GWR、MGWR模型等对平原农区柘城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村域人口的规模分布以中小等级村庄为主,但位序-规模模型的拟合指数变化表明人口分布具有向县城、乡镇等高等级聚落集中的态势;城-镇-村层级结构大致呈“金字塔型”,且城区和镇区常住人口数趋于增加。(2)区域内人口分布格局呈动态变化,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比值较高的区域呈局部集中态势,即县城常住人口数量相对较多。(3)人口分布是村庄发展基础、区位条件、服务设施、产业发展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研究初期人口规模、村庄耕地面积的影响较大,其次为县城可达性,但其影响程度均趋于减弱,小学学校数量和商超数量的影响呈增强态势,村庄特色产业则逐渐向负向影响转变。(4)影响因素的尺度效应使其对不同空间单元的作用强度存在明显差异。在县域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可根据以上趋势,通过城区、镇区的优化布局和产业发展、服务设施的灵活差异化布局等举措以促进人口分布格局的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65.
基于对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城市区位倾向的反思,认为城市尽管提供了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诸多有利条件,如集中的市场、众多的大学、科研机构与支持行业等,但并非是其形成演化的唯一区位选择,农区同样也可以形成文化创意产业集群。通过对河南省民权县"画虎村"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分析,发现由血缘、亲缘与地缘关系构成的非贸易性联系、文化传统、偶然历史事件,在我国农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初期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而政府的适时介入则是农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后继发展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66.
黄季焜 《地理学报》2010,65(6):642-642
<正>"三农问题"是影响和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之一。中共中央从1982年至1986年和2004年至2010年,连续12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1号文件;十七届三中全会又重点提出《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些都充分说明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重视,更表明解决  相似文献   
67.
通过对河南省巩义市10个样本村100家农户的实地调查,指出欠发达农区农户投资水平具如下差异:(1)投资水平整体较低;(2)住房投资偏好显著;(3)农业投资同构主导性;(4)投资行为明显双重性.利用SPSS11.0软件对农户投资水平及相关变量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经济发展综合因子对其影响较大,教育因子次之,税费支出因子和自然条件因子影响力较小.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如何提高和巩固农户投资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68.
北疆农区土壤盐渍化遥感监测及其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实  徐斌  金云翔  黄银兰  张文博  郭剑  申格  杨秀春 《地理科学》2015,35(12):1607-1615
基于MODIS数据,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和盐分指数的二维特征空间关系建立土壤盐渍化遥感监测模型,对北疆农区2000年以来的土壤盐渍化状况及其空间动态变化进行了监测分析,并探讨了典型区土壤盐渍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土壤盐渍化遥感监测指数可以从宏观上定量刻画北疆农区的土壤含盐量;北疆农区土壤盐渍化空间特征呈现出总体上逆转、局部严重发展的态势;土壤盐渍化等级在不同时间段的发展或逆转的方向主要由中度向重度及重度向盐土间的相互转化,其中重度盐渍化农用地的转化幅度最大;不同土壤盐渍化等级中盐土的形成与农区降水量和干燥程度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未盐渍化(正常)和中度盐渍化与农区有效灌溉面积和农作物播种面积分别呈相关系数较高的正相关和负相关。  相似文献   
69.
本文对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南部两县历年发生的主要气象灾害进行分类统计,评定其灾害强度。采用模糊数学理论,统计气象灾害与承载体的对应频数,计算出对应权重,分别计算各单一致灾因子的风险向量,并对其进行危险性评价,然后进一步计算出综合致灾因子的风险向量,对多致灾因子进行危险性评价。  相似文献   
70.
内蒙古草原畜牧业灾害风险辨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北方草地,由于自身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最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旱灾、雪灾和其它突发性自然灾害。牧业灾害风险辨识就是要对草原畜牧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自然灾害作进一步的认识和鉴定,判明草原畜牧业中存在的灾害风险、灾害的程度,找出引起这些风险的原因,对已经发生的灾害风险进行量化,真实掌握牧业生产实际情况,对未来环境发展可能出现的灾害风险进行预测,提出必要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