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114篇
大气科学   226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30篇
海洋学   31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2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211.
确定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的一种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刘实 《地理科学》2007,27(Z1):10-18
利用1961-2000年美国NCEP/NCAR再分析的海平面气压资料,选择用亚洲一澳大利亚季风(A-A季风)系统中西伯利亚高压和澳大利亚低压两个大气活动中心之间标准化的气压差来表征东亚冬季风强度.分析表明,新指数对中国区域(青藏、云贵高原除外)冬季气温的影响显著,特别是与中国东北大部、西北部分区域和华北、华东大部区域的相关程度更好.对东亚冬季风强度的同期环流及海表温度场特征的分析结果显示,该指数可合理和客观地表述东亚冬季风的强度.东亚冬季风强度与同期印度洋西部海温有较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212.
分析了影响我国冬季气温的主要环流因子,介绍了2006/2007年冬季气温的分布特征及其预测。结果表明:从直接影响我国冬季气温的高低纬大气环流异常因子着手,结合外强迫因子,综合考虑环流因子和外强迫作用对气温进行预测,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13.
山东夏季降水异常的前兆信号特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利用山东省内1960~2003年40个观测站的夏季降水资料和NCEP/NCA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山东夏季降水空间分布、时间尺度的演变特征以及山东夏季降水异常时大气环流、热带对流活动的异常特征,结果表明:山东夏季降水总体呈现由鲁南向鲁北递减的趋热,空间分布具有一致性.涝年的前期冬季极涡向东扩展,东亚大槽和东亚冬季风较常年偏强;旱年前期冬季极涡偏向西半球,东亚大槽和东亚冬季风较常年偏弱.涝年热带印度洋、南海至西太平洋地区对流增强,热带东太平洋地区对流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旱年则相反.涝年前期冬季由于冬季风较强及低纬度地区冷涌活跃,加强了低纬地区的对流活动,增强了Hadely环流,加强了能量及水汽向中、高纬度地区的输运,从而引起山东降水增多.  相似文献   
214.
20世纪2次最强El Nino事件珠江口SST变化的差异   总被引:5,自引:8,他引:5  
比较分析20世纪2次最强El Nino事件(1982/1983年与1997/1998年)珠江口表层海温(SST)的变化差异,发现造成其差异的原因:一是到达地面的太阳总辐射1982/1983年高于1997/1998年;二是南海高压势力1982/1983年弱于1997/1998年;三是1982/1983年冬季风速比1997/1998年大1~2 m/s。  相似文献   
215.
夏季索马里急流的建立及其影响机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定义了夏季索马里急流(SSMJ)的建立指数,从而确定了1948--2002年的SSMJ建立日期,并以此为基础研究了SSMJ建立过程以及前冬海陆热力异常和冬季风异常对其建立早晚的影响。结果表明:SSMJ的建立是亚洲季风爆发的最早信号;其建立过程受到马斯克林高压、中非低压以及阿拉伯高压等非洲-印度洋系统的影响,而印度低压的发展有利于SSMJ越过赤道后向东转向;夏季索马里急流建立时间的年际变化反映了北半球冬季海陆热力差异的年际异常;强(弱)东亚冬季风时,次年春季SSMJ建立偏迟(早)。  相似文献   
216.
异常东亚冬季风对赤道西太平洋纬向风异常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ENSO由于经常带来大范围的气候异常而倍受关注,赤道西太平洋的纬向风异常对ENSO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首先对赤道西太平洋纬向风异常的发生进行研究,其结果清楚地表明它同东亚冬季风的异常有密切关系.异常强(弱)的东亚冬季风不仅能激发产生赤道西太平洋的西(东)风异常,而且还将在菲律宾以东的西太平洋上导致一个气旋性(反气旋性)环流的形成.研究还表明,上述异常流型产生的物理过程是异常东亚冬季风所造成的气压形势的动力影响,因为在强(弱)东亚冬季风影响下,赤道西太平洋地区会形成向西(东)的气压梯度,即( )p/( )x<0(( )p/( )x>0)的异常气压形势.通过赤道太平洋的海-气相互作用,赤道西太平洋的持续西(东)风异常则将进一步导致El Nino(La Ni(n)a)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17.
冬季戴维斯海峡的海冰面积年陈变化与东亚气候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北极1°×1°海冰面积指数、海平面气压、500hPa高度场和中国160站气温等资料,分析了戴维斯海峡海冰的年际变化与大气环流及东亚气候的关系,结果发现冬季戴维斯海峡是影响东亚以及北半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区之一,该区海冰面积年际变化与500hPa高度场的WA型、EU型遥相关以及东亚冬季风强、弱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冬季该区海冰偏多,则500hPa高度场在北大西洋戴维斯海峡西欧一带为WA型遥相关(美国东部高度场偏高,北美东北部到格陵兰一带高度场偏低),在欧亚大陆为出现EU型遥相关(贝加尔湖及其以东和西欧高度场偏高),西伯利亚高压减弱,致使东亚冬季风偏弱,我国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偏暖;而冬季该区海冰偏少时,情况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218.
冬季戴维斯海峡的海冰面积年际变化与东亚气候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北极 1°× 1°海冰面积指数、海平面气压、50 0 h Pa高度场和中国 1 60站气温等资料 ,分析了戴维斯海峡海冰的年际变化与大气环流及东亚气候的关系 ,结果发现 :冬季戴维斯海峡是影响东亚以及北半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区之一 ,该区海冰面积年际变化与 50 0 h Pa高度场的 WA型、EU型遥相关以及东亚冬季风强、弱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冬季该区海冰偏多 ,则 50 0 h Pa高度场在北大西洋戴维斯海峡西欧一带为 WA型遥相关 (美国东部高度场偏高 ,北美东北部到格陵兰一带高度场偏低 ) ,在欧亚大陆为出现 EU型遥相关 (贝加尔湖及其以东和西欧高度场偏高 ) ,西伯利亚高压减弱 ,致使东亚冬季风偏弱 ,我国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偏暖 ;而冬季该区海冰偏少时 ,情况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219.
吕连清 《中国科学D辑》2001,31(Z1):149-154
通过迄今发现最老的800多万年前的红黏土-黄土高分辨率的粒度分析及其与北大西洋深海氧同位素曲线的对比, 揭示亚洲冬季风的演化具有4个明显的阶段. 青藏高原在约8,3.6和2.6 MaBP以及其后的阶段性隆升可能是导致亚洲冬季风阶段性演化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220.
在渭南及洛川剖面将基本未经历风化的黄土样品分离成8个粒级后进行化学分析,结果表明,<50 μm的各粒级样品中SiO_2/Al_2O_3分子比与粒度φ值呈明显线性负相关,即在<50 μm粒级范围内颗粒越粗,黄土的SiO_2/Al_2O_3值越大;而<50 μm各粒级的含量之和占全岩的98%以上.在黄土层中,SiO_2/Al_2O_3与全岩粒度变化有较好的可对比性,而在古土壤中SiO_2/Al_2O_3值反映出一系列全岩粒度无法揭示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