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1篇
  免费   132篇
  国内免费   291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904篇
地球物理   28篇
地质学   45篇
海洋学   158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30篇
自然地理   66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60年   1篇
  1942年   1篇
  1941年   3篇
  1938年   1篇
  1937年   1篇
  1936年   4篇
  193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蒙古高压一组环流指数及与中国同期气候异常关系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定义了一组描述冬季(12-2月)的月、季1 000 hPa等压面上蒙古高压(MH)状态的新的环流指数,它包括面积指数S、强度指数P、中心位置指数(λc,φc).用NCEP/NCAR资料计算了1948/1949-2007/2008年60个冬季的月、季MH的上述环流指数.用它们分析了近60年冬季各月MH的气候态,表明MH在12、1月最强,2月明显减弱;12月偏南,1、2月逐渐北移.分析了MH强度P和中心位置(λc,φc)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中国冬季气候(气温、降水)的相关,结果表明:(1)MH强度P和中心位置指数φc均存在显著年代际变化,P在1960's末-1970's初由高转低,φc在1970's末-1980's初由偏北转偏南.12、2月P~φc.间存在显著正相关.MH强年偏北、弱年偏南.(2) MH环流指数P、φc与中国同期气温存在显著负相关,P的显著负相关区覆盖了中国除西南外的大部分区域,φc的显著负相关区也覆盖了中国东部除东南沿海外大部分区域;它们与中国降水的同期相关联系远弱于气温.(3)全球增暖背景下MH强度减弱、中心南移,中国大部分地区出现持续暖冬;但1990's末以来,相反的异常时有发生.(4)“0801华南雪灾”期间(2008.1.10-2.2)MH异常偏强,并有四次中期活动过程;它们是造成此次极端气候异常事件的直接环流原因.  相似文献   
992.
利用ERA40再分析资料和中国区域站点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冬季北大西洋至青藏高原上游地区上空西风变率的EOF主要模态(简称高原上游西风模态),并考察了这些模态与中国区域降水及北大西洋涛动(NAO)之间的联系。研究结果表明,冬季高原上游最主要的两种西风模态(EOF1和EOF2)都和北大西洋涛动(NAO)显著相关,却与中国冬季降水的关系明显不同:EOF1对应着整体位置偏北、南侧活动中心偏东的NAO型,并与高原西南侧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季降水存在显著正相关;而EOF2对应着整体位置偏南,南侧活动中心位置偏西的NAO空间型,与中国冬季降水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进一步研究指出,在偏强的EOF1中,低纬异常西风带可向东伸展到位于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高原上游,造成高原西南侧中下层气流的爬升运动增强,导致高原西南侧降水异常偏多,同时,该西风异常可绕过高原形成异常西南风,与异常偏高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侧湿润的东南风异常汇合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产生异常辐合上升运动,从而引起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季降水增强,反之亦然;而EOF2较EOF1位置偏东、偏南,低纬纬向风东伸较弱,对中国冬季降水影响不明显。这表明冬季高原上游西风异常分布的形态对下游中国区域降水的影响至关重要,而西风EOF1模态是NAO通过上下游效应影响中国冬季降水的一个重要媒介。  相似文献   
993.
基于Hadley中心提供的海表温度数据,分析了我国渤黄海冬季海温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同期东亚环流场及前期太平洋海温场与渤、黄海冬季海温典型空间分布型态的相关关系。分析结果表明,渤黄海冬季海温具有4类典型的空间分布型式,且均具有显著的准2a振荡周期。东亚地区冬季高、中、低纬位势高度场的异常分布型态及我国近海低层环流系统之间的相互配置对渤黄海冬季海温分布型有显著影响;同时,前期太平洋关键海域海温异常的不同配置是渤黄海冬季4类典型海温异常型态的前兆强信号。  相似文献   
994.
胡炜 《地理教学》2013,(9):48-50
正季风区一年内风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方向变化,由于冬季受来自陆地的气团控制,降水较少;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气团控制,降水丰富。然而,并非所有季风区冬季都干旱少雨,如果气团的性质发生改变,受锋面、气旋、地形等因素影响,冬季亦可形成丰富的降水,有些季风区的冬季降水量甚至超过夏季。一、日本西岸和台湾岛北部——地形雨寒冷干燥的冬季风在南移过程中,由于下垫面性质的改变,可能变得比较湿润。尤其是寒冷的极地大陆气团经过温暖的海面,低层空气变暖变湿,易出现湍流、对流,将低层的水汽、热量传到上层,气团变性较  相似文献   
995.
Based on the reanalysis dataset ERA40 of European Center of Medium Range Weather Forcast (ECMWF), winter climate chang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ea ice-atmosphere interaction at high northern latitudes for recent several tens of years are analyzed. Superposed upon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warming, the amplitude of temperature increase in winter at high northern latitudes is bigger and it exhibits different features in different regions. From the end of 1970 s, the Greenland Sea, the Barents Sea and most part of Euro-Asian continent and North American continent are getting warmer, whereas the Labrador Sea, the Greenland and the area around the Bering Strait are getting colder. Meanwhile, the sea level pressure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northern polar region and the place where the climatic Icelandic low exist decreases, but in places farther southward it increases. Since the 1970 s, the sensible heat flux and latent heat flux sent to the atmosphere from the Greenland Sea and the Barents Sea has increased, this is mainly due to the reduction of sea ice concentration and the weakening of insulator and shield effect of the solid ice accordingly caused by the increase of air temperature. In sea ice free area of the Norwegian Sea, the sensible heat flux and latent heat flux sent to the atmosphere has reduced due to decrease of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air and the sea surface caused by increase of air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In the Labrador Sea, due to decrease of air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and increase of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air and the sea surface accordingly, the sea gives more sensible heat flux and latent heat flux to the air. This will lead to the growth of sea ice extent there. The features of linear regression of sea level pressure, sea ice concentration and sum of sensible heat flux and latent heat flux toward time series of the leading mode of EOF expansion of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are close to those of their own EOF expansion for the leading mode, respectively. This shows that these variables share similar features of variation with time linearly.  相似文献   
996.
青藏高原植被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82-2001年美国国家航天航空局(NASA)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资料以及55个青藏高原地区气象台站实测的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气温和降水资料,初步分析了青藏高原地区各季节植被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通过分析发现,各季节青藏高原地区NDVI均以增长为主.特别是高原南部、北部和西部等地区增加明显,高原中东部地区植被有所减少.通过相关分析和台站概率相关分析发现,高原冬季和春季NDVI与后期春季和夏季的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气温和降水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但有的表现在相关系数比较显著,有的表现为概率相关较明显.  相似文献   
997.
介绍以MCS-8051单片机为核心,与其它相关部件组成的一智能化供暖系统。用于冬季塑料大棚蔬菜育苗和栽种,实现温度的自动测量和自动控制,可将塑料大棚内的温度始终控制在适合蔬菜生长的温度范围内。  相似文献   
998.
近40年来烟台地区气温与降水量变化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希国  谭鼎山  李传进  冯丽 《水文》2008,28(1):91-93
利用烟台地区1960~1999年的气象资料.分析了近40年来该区气温与降水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从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气温呈上升趋势,而全年、夏季、秋季降水量则随温度上升而减少,二者之间表现出显著线性相关.春季降水与气温相关性不明显,二者不迭显著水平.冬季降水量与冬季平均气温之间相关性显著,降水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可用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量化表示.这样,该区气温状况如何,为预测未来降水趋势提供了信息,对合理利用本地气候资源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99.
利用运十二飞机在2012年冬季广西南宁地区开展的12架次层状暖云微物理探测资料进行分析,统计和观测结果表明,层状暖云垂直方向分层显著。存在逆温是典型宏观特征,降水云基本都为多层逆温,逆温位置主要出现在云顶附近。云滴平均浓度为652±607个/cm3;无降水云比降水云云滴平均浓度略大,分别为678±348个/cm3和615±363个/cm3。平均液水含量为1.03±0.73 g/m3,其中降水云远大于无降水云,分别为1.3±0.9 g/m3和0.88±0.6 g/m3。平均有效直径为18.2±5.6 μm,降水云略大于无降水云,分别为19.4±5.0 μm和17.3±6.0 μm。垂直分布上,云滴数浓度在接近地面的下层云中最大,峰值区主要出现在云底,且随高度一般呈现递减趋势。云滴谱分布显示在6.5 μm出现次峰值。降水云中大云滴主要出现在接近地面的下层云中,而无降水云中几乎没有观测到大云滴。   相似文献   
1000.
本文基于拉格朗日观点,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追踪了1979—2012年冬季欧亚大陆的反气旋活动,定义了冬季欧亚大陆反气旋强度指数,并据此分析了近30多年来欧亚大陆反气旋的活动特征及其与中国冬季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近30多年来冬季欧亚大陆反气旋强度有明显的年际、年代际变化,近10 a来其活动处于较强的位相;反气旋强度指数序列与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冬季气温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当冬季欧亚大陆反气旋活动增强(减弱)时,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冬季气温偏低(高);影响我国气温的反气旋生命期主要为1~3 d;蒙古高原是欧亚大陆反气旋活动的关键区域,每年有超过40%的反气旋经过该区域。这些反气旋多具有较强的移动性,其主要源地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地中海—黑海—里海—咸海附近以及中西伯利亚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