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0篇
  免费   160篇
  国内免费   178篇
测绘学   26篇
大气科学   131篇
地球物理   84篇
地质学   447篇
海洋学   218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37篇
自然地理   160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篇
  1946年   1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高速远程冰-岩碎屑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冰-岩碎屑流是高寒山区陡峭山体斜坡区冰崩、岩崩或滑坡解体后形成的冰屑、岩块和土颗粒混合体高速流动现象.由于裹挟了冰屑,冰-岩碎屑流具有超强的运动性,屡屡引发震惊世人的灾难性事件,是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下地质灾害研究的热点与前沿问题.通过对近40余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和评述,指出了冰-岩碎屑流的概念由来和主流定义方法,阐述了其成因机制的气候敏感性,结合典型实例论述了区域发育特征,重点分析了运动特征、减阻机理和冰屑影响机制.冰-岩碎屑流的超强运动性被认为与低摩擦冰减阻机理、摩擦热融减阻机理、侧限约束减阻机理密切相关.冰屑作为材料组分和融水来源,能够降低界面摩擦、改变冰-水-岩相互作用,进而形成复杂的热-水-力耦合作用.今后应加强研究冰-岩碎屑流事件的成因机制和时空分布规律、运动特性和冰屑影响机制、过程演化观测与预警评估技术,以期揭示冰-岩碎屑流运动机理,为冰-岩碎屑流及链生灾害的科学减灾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92.
陈丰  李雄耀  唐红  王世杰 《矿物学报》2015,35(2):255-266
水(冰)是最简单的化合物,也是宇宙中丰度最大的矿物。通常认为,水无嗅、无味,无处不在。然而,液态水或固态水却是异乎寻常的物质。水具有某些其它物质没有的,特别是赋予生命所要求的特殊性质,如氢键、水簇和kosmotrope离子等。本文综述水(冰)的结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分布以及与生命的关系。  相似文献   
93.
基于美国冰雪中心以及AMSR-2海冰密集度产品,分析了1972—2019年在威德尔海域发生的莫德高地冰间湖(1973、1980—2017年)以及威德尔冰间湖(1974—1976年)的时空变化特征,从而为研究冰间湖的形成和长期变化机制提供依据。选用40%海冰密集度阈值识别冰间湖,发现威德尔冰间湖(平均面积为250 000 km2)从结冰期至融冰期一直存在,而莫德高地冰间湖(面积从1980年的1 350 km2至2017年的53 180 km2)则出现日期晚(晚于7月18日)且持续时间短(除2017年长达90 d以上,一般在3~23 d内)。这些时空特征差异反映了与威德尔冰间湖和莫德高地冰间湖相关的海洋对流活动的巨大差异。基于漂流浮标数据评估了2016—2017年莫德高地冰间湖出现前中后区域的温盐变化特征,发现2016年夏季表层水盐度升高,且在2017年变得更暖更咸,但在2018年却变淡。这可能与莫德高地冰间湖在2016年冬出现、2017年冬面积增大以及2018年冬未出现的现象密切相关。此外,2019年在离莫德高地西南方3 000 km的海域首次出现了一个冰间湖,这可能是由于风暴过境导致。海洋和大气在冰间湖的产生、维持以及消散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4.
选取旱、涝、震灾害之间的一步转移概率作为B-P人工神经网络训练样本的输入信息,建立了四川旱、涝、震的人工神经网络灾型预测模型。B-P网络模型应用于实例预测结果与用主分量分析法的趋势预测结果精度接近。  相似文献   
95.
The changes of plasmalemma permeability and some primary inorganic ions of Antarctic ice microalgae ( Chlamydomonas sp. ICE-L) in the low-temperature stress were examined. The plasmalemma of 1CE-L could maintain the stability at the freezing condition of -6 ℃. That signifies that it could maintain the proper function of plasmalemma and stability of the intracellular environment during sea ice formation. The function of inorganic ions on low-temperature adaptation of ICE-L was investigated by using the X-ray microanalysis method. Low temperature (0 - -6 ℃ ) induces Ca^2 + concentration increment of cytoplasm, but after 24 h the content decrease quickly to normal value. As a matter of fact, Ca^2 +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as the second messenger in the low temperature adaptation of ICE-L. In addition, low temperature also influences on the other primary inorganic ions transfer and the cell maintains activity by keeping ratio balance among different ions. Above all, it is necessary for Antarctic ice microalgae to survive and breed by maintaining the stability of K^ + content and the balance of Na^ +/Cl^ -.  相似文献   
96.
冰中之火     
吴溪 《海洋世界》2009,(7):40-44
笼形水合物(Clathrate hydrates)是以水为基础的晶体,外型看起来像冰。水分子的氢键间构成了“笼形”结构,非极性的分子(通常为气体分子)被“困”在其中。换言之,笼形水合物是一种“笼形”混合物——此混合物中的“主人”是水分子,“客人”通常是气体分子。如果没有被困的气体分子的支持,外部的“笼形”结构就会崩塌,变成普通的冰或是液态水。  相似文献   
97.
98.
导线覆冰极值的概率分布模拟及其应用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南方地区多个气象站和电力部门观冰站的导线覆冰逐日冰厚资料,将广义极值分布和广义帕雷托分布引入导线覆冰的概率模型研究中,通过超门限覆冰次数的泊松分布拟合检验,结合H ill图解,提出了基于超门限峰值法门限值的确定方法;对两种分布在导线覆冰极值模型拟合的适用性研究表明,广义帕雷托分布对各站覆冰冰厚极值的拟合精度最高;重现期冰厚极值估计随样本长度的变化分析表明,广义帕雷托分布模型极值估计的稳定性比广义极值分布强,一般样本容量达到25 a左右时,广义帕雷托分布重现期冰厚极值的估计趋于稳定,可以作为短序列下估计导线覆冰极值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99.
王文  蔡晓军 《干旱气象》2010,28(1):26-29
通过对四川省甘孜州二郎山与西南地区108个气象观测站的气象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筛选出13个气候特征比较接近二郎山的站点,利用二郎山的覆冰资料和邻近站的气象要素对二郎山的覆冰厚度进行重建。使用最优子集回归方法建立了二郎山覆冰序列与康定气象因子之间的数学模型,恢复了二郎山1951~2001年的覆冰厚度资料。趋势分析表明重建的序列与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气候变化的趋势是一致的,为划分我国西南地区覆冰等级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0.
为研究沿岸固定冰的形变特征,本文基于2018年1—3月连续获取的5景Sentient-1A雷达数据,利用差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D-InSAR)技术对波罗的海东北部的沿岸固定冰进行了探测.阐述了重复轨道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探测固定冰形变的基本原理及数据处理流程,并结合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固定冰形变产生的原因.研究指出:3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