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30篇
  免费   611篇
  国内免费   809篇
测绘学   160篇
大气科学   944篇
地球物理   534篇
地质学   1441篇
海洋学   331篇
天文学   87篇
综合类   175篇
自然地理   278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114篇
  2022年   122篇
  2021年   117篇
  2020年   117篇
  2019年   153篇
  2018年   79篇
  2017年   85篇
  2016年   90篇
  2015年   100篇
  2014年   197篇
  2013年   162篇
  2012年   203篇
  2011年   173篇
  2010年   186篇
  2009年   202篇
  2008年   210篇
  2007年   174篇
  2006年   153篇
  2005年   123篇
  2004年   122篇
  2003年   120篇
  2002年   117篇
  2001年   143篇
  2000年   106篇
  1999年   79篇
  1998年   67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62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64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南岭燕山期构造-岩浆热事件与锡田锡钨成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燕山期发生的与岩石圈减薄和构造转折有关的壳幔相互作用,引起了地球深部能量和物质向浅部的大规模传输,造成了南岭中生代构造-岩浆热事件,从而为成矿作用提供了必需的热、流体、挥发组分和成矿元素,形成了巨量金属堆积的独特地质背景。处于南岭多金属成矿带中段北缘的锡田锡钨成矿区即是在此热事件作用下,形成了云英岩型、似伟晶岩壳型、夕卡岩型、构造蚀变岩型、石英脉型锡、钨多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962.
<正>2009年全疆年平均气温偏高,但北疆5-9月持续偏低;南疆降水偏少,北疆和天山山区略多;年内天气过程频繁,大范围的重大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偏少,局地强对流天气多、强度大、灾害重。年度内出现的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大风、寒潮、局地强冰  相似文献   
963.
ENSO与中国夏季降水年际变化关系的不稳定性特征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2  
根据1951~2007年中国160站月降水量资料和Niño 3区月平均海表温度资料, 采用滑动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等方法, 探讨了中国夏季降水与前期冬季Niño 3区海温年际变化关系的不稳定性问题。结果表明, 它们之间年际变化关系的长期变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东北和西北地区相关的不稳定性比东部地区大, 与预测经验吻合。同时也有明显的阶段性, 1951~2007年据滑动相关系数序列可分成1962~1977年、 1978~1992年和1993~至今三个时期。各个时期平均约为16年。它们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过渡的时间很短, 是以气候跃变的形式来完成的。近50多年来在1960年代初、 1970年代末和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共发生了3次明显的跃变过程。跃变前后某些地区滑动相关系数的符号或强度都有显著的差异。研究还表明, 不同时期, 尽管同样是El Niño事件, 它们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有不同的表现。1962~1977年时间的相关模型有两条多雨带: 一条位于华北、 东北平原和内蒙古东部一线, 另一条在长江中游地区。秦岭[CD*2]大巴山区和江淮流域降水偏少。1978~1992年时期只有一条多雨带, 位于秦岭-大巴山区、 长江中游和下游一线。黄淮地区及华北至东北南部降水偏少。目前我们所处的时期 (1993~至今) 雨带分布与1962~1977年时期的模型基本相似, 也为南、 北两条多雨带, 但其北支雨带南移, 位于从川渝地区经黄淮地区、 黄河下游至东北平原一带, 湖北北部和长江下游降水偏少。呈现北方降水偏多、 南方降水相对偏少的分布。所以, 利用ENSO事件做我国汛期降水预报, 不能只考虑其平均情况的年际变化关系, 还应注意它们之间关系的不稳定性问题。  相似文献   
964.
中国大陆1956~2008年极端气温事件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18  
利用446个国家级气象站1956~2008年共53年的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分析了我国大陆地区气温极端事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地区霜冻日数和结冰日数明显减少,减少显著的区域集中在北方,夏季日数和炎热夜数明显增多,增多显著的区域主要在中东部。日最高(低)气温的极大(小)值整体都有上升趋势,最高(低)气温的极大值在北方上升较明显,而在长江中下游和西南地区有下降的趋势;最高(低)气温的极小值则在全国范围都呈明显上升,极端最低气温上升尤为显著,在北方大部分地区升温速率达1.0℃·(10a)-1以上。冷夜(昼)日数普遍明显减少,53年中减少趋势为7.9d·(10a)-1[2.8d·(10a)-1];暖夜(昼)日数明显增加,增加趋势为7.0d·(10a)-1[4.1d·(10a)-1]。冷夜(昼)日数减少主要发生在冬季,其次是春、秋季,而暖昼和暖夜日数增加最显著的季节分别出现在秋季和夏季。从转折时间上看,绝对指数和极值指数的冷指数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显著减少的,暖指数显著增加的时间则推迟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但相对指数的冷指和暖指都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显著变化的。  相似文献   
965.
肖鹏 《海洋世界》2009,(2):58-61
2008年11月26日发生的“孟买血案”震惊世界。据相关媒体报道,恐怖分子是从海上渗人发动袭击的。这次恐怖袭击事件背后的真相隐藏在层层迷雾之中,无法揭晓,给本来略有缓和的印巴关系又投下了一层浓厚的阴影。一时间印巴边境地区剑拔弩张,两国相邻海域更是战云密布。两国海军纷纷加强战备,南亚海域气氛空前紧张。  相似文献   
966.
恐震事件的等级划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发生有感地震(特别是强烈有感地震)或出现地震谣言时,往往可能引起民众的恐慌,出现不同程度的恐震事件。迄今为止,对这些恐震事件还只有定性的描述,缺乏量化的指标。但是,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恐震事件又很难精确定量。解决这个难题的出路是建立一种半定量的...  相似文献   
967.
综述了二叠 -三叠纪转折期放射虫动物群的研究进展 ,长兴阶晚期放射虫动物群 90 %以上的种在二叠纪末期灭绝 ,只有少数在浅海灰岩和远洋硅质岩中均能够发现的属种才成功残存到三叠纪 ;三叠纪放射虫的复苏和辐射经历了较长的过程 ,Griesbachian至 Smithian为放射虫残存期 ,Spathian 为放射虫的复苏期 ,Anisian是放射虫的辐射期。Anisian放射虫的辐射受到强缺氧事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968.
黔桂地区最近16万年高分辨率石笋记录的气候事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全球变化研究是当今地球科学最前沿的课题。要了解地球系统长期演变的动力过程 ,预测未来气候变化 ,就必须首先研究和重建最后 2次冰期高分辨率的气候变化历史。本项研究选择中国南方广西、贵州地区几个大型石笋 ,在沉积学研究的基础上 ,采用碳氧稳定同位素、α谱U系法、TIMSU系 (2 3 0 Th/2 3 4U)法等方法提取高分辨率的气候记录。本区 16万年来石笋气候记录可以与海洋记录的16阶段进行对比。末次冰期的起始点及终止点通过石笋记录分别确定为 (130 1± 1 0 )kaB P 及(11 2± 0 1)kaB P ,其准确性大大高于目前其它记录。所揭示的Heinrich型气候波动事件 ,其时限分别为 :H114~ 15kaB P ,H2 2 1~ 2 3kaB P ,H32 5~ 2 7kaB P ,H44 1~ 42kaB P ,另外在 35~ 37kaB P 也存在振幅很大的冷事件 ,与北大西洋沉积及格陵兰冰芯记录可以逐一对比。长周期的气候旋回以及短期的突变事件 ,在时限上所谓存在几千年以上滞后或超前 ,可能是测试方法和测试对象的不同带来的差错 (包括测试误差 ) ;具有全球意义的一些气候突变事件 ,在发生的时间上可能都具有同时性。这种短期突变事件发生的动力机制问题 ,可能也是目前人类尚未识别出来的天文因素的驱动所致。  相似文献   
969.
河南省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划分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河南省上白垩统与古近系均为陆相沉积 ,在全省范围内 ,两者间呈假整合或不整合接触 ,在沉积特征上显示出较大的差异 ,在古生物群的演化方面 ,也各自具有不同的特色。界线上的间断 ,反映了燕山事件序列第 幕在河南的普遍存在 ,它控制了河南新生代沉积盆地的形成和发展 ,进而影响中国大陆的地质演化历史。因此 ,河南省白垩系与古近系界线的确定 ,可以为我国中、新生代界限和白垩系 -古近系界线的研究 ,提供可利用的实际材料  相似文献   
970.
北祁连玉门旱峡一带志留系震积岩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祁连加里东造山带是一个强烈的古构造活动带。在晚加里东期同造山过程中,北祁连-河西走廊地区处于同造山盆地的构造背景下。响应北祁连造山带的造山过程,玉门旱峡及肃南梨园河、民乐扁都口等地的志留系发育典型的地震事件沉积-震积岩。在震积岩发育最好的玉门旱峡一带,旱峡组背景沉积为碎屑岩潮坪沉积。地震事件沉积以砂泥岩脉、微断裂、微褶皱纹理、负荷构造和火焰构造及地震角砾岩等为特色,形成震裂-震褶-液化砂泥岩脉的复合震积岩、自碎屑角砾岩和内碎屑副角砾岩等不同的震积岩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