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1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64篇
大气科学   350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31.
132.
利用常规天气观测、多普勒天气雷达、自动气象站和NCEP1o×1o格点再分析资料,研究在绍兴发生的一次典型低涡型冰雹天气过程环境场和中尺度特征,结果表明:此次冰雹天气出现在西北冷涡的右前方,中高层的干侵入激发了对流不稳定;中尺度辐合线出现在对流风暴的前沿,是由冷池出流与外界暖湿气流交汇而形成,为强对流的发展提供了近地面辐合抬升条件;本次过程先后有三个明显的强单体风暴产生,回波核心区高度均扩展到-20℃层以上,符合弱回波区、悬垂回波和中低层径向辐合的强对流风暴结构,还具有标志大冰雹的三体散射特征(TBSS)。在降雹前最大反射率因子(DBZM)及其所在高度(DBZM HT)的突降和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IL)的突增可作为判断降雹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3.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数值预报产品,对2010年9月21日发生在内蒙古中西部的罕见冷式切变线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异常环流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本次暴雨的发生与大气环流异常有关。欧亚中高纬西风带持续呈两槽一脊形势,亚洲中高纬度盛行纬向西风气流;东亚中低纬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南亚高压偏北偏强,热带低纬超强台风凡亚比在我国登陆,因此不同纬度环流系统的整体异常及其相互作用是本次暴雨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4.
2011年3月云南连续两次强倒春寒天气过程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 1°×1°6 h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3月中、下旬云南两次强倒春寒天气过程(分别简称过程Ⅰ和过程Ⅱ)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的影响系统不同,其造成的地面降温原因不同;垂直上升运动的厚度和强度不同,雨雪的强度和范围大小有明显差别。中低层水汽通量的增加和水汽辐合是云南大范围强降雪的必备条件,而降水对水汽通量和水汽辐合强度的要求低于降雪。过程Ⅰ水汽辐合发展高度高于过程Ⅱ,其无论降水还是降雪的强度和范围均超过过程Ⅱ。能量锋区附近不稳定能量水平梯度越大,能量积聚越多,其触发后强烈释放,带来的天气现象也越剧烈。倒春寒发生前,过程Ⅱ云南省的位势不稳定强于过程Ⅰ;倒春寒爆发后,过程Ⅱ的雷暴范围大于过程Ⅰ。低层露点锋抬升作用可触发中层强不稳定能量释放,等露点温度(Td)线分布区域对降雨(雪)及雷暴分布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5.
一次降雪过程持续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利用多种观测资料和中尺度数值模拟资料,对2011年2月14日发生在江淮地区的一次预报失误的持续性降雪过程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前期的降水导致近地面维持较大湿度,补充南下的冷平流促使低层大气接近饱和,降雪持续期间,水汽集中在对流层低层浅薄的层次中;对流层中层发展和维持的强冷平流导致降水区上空迅速降温减湿,从而在对流层中低层,逐渐建立起弱对流不稳定层结.而叠置其上的稳定层则将对流活动和水汽的向上输送限制在对流层低层内,使得水汽和能量得以在一定范围内集中;不断补充南下的冷空气强迫近地层风场发生扰动,形成的中尺度切变线,为这种浅薄层次下的弱对流活动提供了触发条件.尽管辐合抬升较弱,但与其它季节相比,气温较低的冬季,在抬升凝结高度较低的大气中,水汽易凝结成云致降水.造成这次预报失误的原因,是忽略了近地层系统的变化.另外,对补充冷空气的影响作用考虑不充分.  相似文献   
136.
137.
利用欧洲中心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通过计算Okubo-Weiss(OW)参数,对青藏高原上一次高原切变线诱发高原低涡生成的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OW负值带可以指示高原切变线的可能生成区;OW值趋于0时,切变线变得不稳定,强度逐渐减弱;OW正值区能够指示高原低涡的后续移动趋势以及发展情况,气流辐合区域与OW大正值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2)此次高原切变线气流活动以拉伸变形为主。切变线生成阶段,其附近气流作拉伸变形运动;切变线成熟阶段,气流拉伸变形运动达到最强;切变线减弱阶段,其气流拉伸变形运动减弱。(3)切变线的生成以及移动主要受总变形方程的局地变化项影响;低涡的生成位置以及后续移动路径与水平涡度方程的散度项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气流辐合在高原低涡形成的初期起主要作用,辐合强度的减弱会抑制高原低涡的东移及发展。   相似文献   
138.
2009年7月7日南京短时暴雨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王啸华  吴海英  唐红昇  喜度 《气象》2012,38(9):1060-1069
利用FY-2C卫星红外辐射亮度温度(TBB)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NECP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对2009年7月7日发生在南京地区的一次短时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有利的天气尺度背景形势下,多个中尺度对流系统在南京地区合并,合并后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强度强,移速慢,造成了南京地区的强降水。这次短时暴雨的中尺度特征在云图TBB资料上表现为对流云团合并后强度和范围显著增强,移速缓慢,TBB梯度大值区在南京地区停留;在地面风场上体现为南移的中尺度辐合线与南京地区局地生成的中尺度辐合中心合并,使得地面风场辐合显著增强;在雷达回波上表现为,南京地区上空不断有对流单体并入形成大面积高效率降水回波,镶嵌其中的γ尺度对流单体沿着相同方向依次通过南京地区。分析中还发现,低空急流、低空切变线是这次短时暴雨天气过程的重要影响系统,利用多普勒雷达资料可以识别和分析它们的发展、变化特征,为短时暴雨的临近预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9.
2012年9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奇峰 《气象》2012,38(12):1579-1584
2012年9月环流特征如下: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极涡呈单极型分布,中心略偏于西半球,北半球高纬度环流呈5波型分布,槽区分别位于亚洲西部、亚洲东部、太平洋中部、北美洲东部和欧洲西部。月内,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脊点位置变化较大,强度比常年同期偏强。9月,全国平均气温为16.6℃,与常年同期持平,全国平均降水量73.8mm,较常年同期(65.2mm)偏多13.2%。月内共出现6次降水过程,西北太平洋有3个热带气旋活动,没有热带气旋在我国登陆。北方多地出现低温冷冻灾害,16个省(区)遭受风雹灾害。  相似文献   
140.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采用天气学诊断方法,对2009年11月10—12日石家庄地区出现的一次历史同期罕见区域性暴雪天气过程的环流特征和物理量场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此次暴雪天气过程属典型的东北回流型降雪,地面从贝加尔湖南下冷高压与河套低压倒槽、700 hPa暖式切变线、500 hPa高空槽是主要影响系统。低空西南急流与超低空东北急流耦合,在为暴雪提供水汽和热量输送的同时加强了抬升运动。水汽的垂直输送导致局地比湿显著增大,深厚的湿层和强烈的水汽辐合为暴雪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高空辐散、低空辐合”以及强劲的上升运动是暴雪的动力条件,降雪强度最大时段对应上升运动的强盛发展阶段。暴雪开始阶段云水含量的时空演变特征,一方面显示了水汽的迅速增加与爬升,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地形的强迫抬升作用不容忽视。850 hPa温度低于700 hPa,有利于水汽经过此层时被凝华成固态。逆温层提前24 h出现,而且暴雪最强时段内两层温差均为5 ℃以上,这对暴雪预报具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