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20篇
  免费   1514篇
  国内免费   1057篇
测绘学   240篇
大气科学   3015篇
地球物理   357篇
地质学   1916篇
海洋学   710篇
天文学   145篇
综合类   266篇
自然地理   1642篇
  2024年   73篇
  2023年   197篇
  2022年   326篇
  2021年   343篇
  2020年   231篇
  2019年   165篇
  2018年   201篇
  2017年   163篇
  2016年   196篇
  2015年   271篇
  2014年   415篇
  2013年   358篇
  2012年   447篇
  2011年   452篇
  2010年   487篇
  2009年   532篇
  2008年   511篇
  2007年   419篇
  2006年   361篇
  2005年   273篇
  2004年   255篇
  2003年   257篇
  2002年   186篇
  2001年   178篇
  2000年   144篇
  1999年   99篇
  1998年   124篇
  1997年   117篇
  1996年   100篇
  1995年   105篇
  1994年   81篇
  1993年   63篇
  1992年   58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4年   3篇
  1972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993.
北半球冰川物质平衡的突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曹梅盛 《冰川冻土》1999,21(3):249-252
据世界冰川监测处(WGMS)收集,编辑和出版的全球冰川物质平衡序列资料,用序列平均滑动t检验,探测了北半球20a以上长序列33条冰川的10a尺度突变。结果表明,突变发生年代的区域特征与气候环流背景突变很相近。证实冰川年物质平衡序列反映气候背景突出的能力与灵敏性。  相似文献   
994.
在郭德冰芯不同粒径(〉2.0μm,2.0~2.5μm,〉5.04μm)的微粒数据处理基础上,进行了微粒的变化特征以及微粒所揭示的气候信息分析,并将其与小冰期以来的气候变化记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微粒含量变化与极地微粒研究所得的结论基本一致,即微粒含量高地,气候多为冷干;微粒含量低时,气候多为暖湿,微粒变化异常这一规律时,多为尘暴发生之时,微粒含量的多少与当地的大风强度,地菜,尘暴的规模,频率和强  相似文献   
995.
泸沽湖沉积物α纤维素的提取及其稳定碳同位素研究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湖泊沉积是环境的气候变化的敏感指示器,在沉积过程中有机大分子α纤维素发生降解,其碳链上的C、H、O原子也不会与外界发生交换,故沉积物α纤维素的碳同位素能真实直反映原始环境信息。湖泊沉积物中的α纤维素含量少,笔者经过反复条件试验,得出了从湖泊沉积物提取α纤维素的简便可行的方法,泸沽湖是云贵高原上一半封闭湖泊,湖区人为活动干扰较微弱,该湖对环境变化敏感。笔者提取了沪沽湖沉积物柱的α纤维素,并研究了其碳  相似文献   
996.
本文综合国内外有关资料, 从全球气候系统辐射能量平衡原理出发, 概述了影响全球气候长期变化的几个主要外部强迫因素:大气上界辐射变化( 地球轨道形状变化和太阳活动) 、温室气体变化、气溶胶和火山活动、下垫面物理景观变化。分别论述了他们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机制、辐射效应及作用效果。这些因素多与人类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997.
西北干旱气候成因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地理位置、地形影响、大气环流特征、天文因素影响、全球气候增暖、厄尔尼诺以及人类活动几个方面对西北干旱气候成因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98.
本文将引入西北太平洋副高重心的概念,以此来描述副高变化特征和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副高重心能很好地反映副高的一些变化特征,副高重心强度与纬度有很好的一致性。在赤道太平洋暖水期间,夏季和冬季副高的响应正好相反———夏季副高偏弱、偏南;冬季偏强、偏北。副高重心指数与东北地区气温和降水存在明显的联系。  相似文献   
999.
1000.
中原邙山黄土及最近200 ka构造运动与气候变化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位于黄土高原隆升区与华北平原沉降区过渡带上的中原邙山黄土 ,是风尘源区就在黄河下游冲积扇扇顶部位的近源砂黄土 ,它记录了最近 2 0 0ka构造与气候耦合效应的信息 .在风尘堆积过程中 ,于倒数第二冰期末 ,约 0 .1 5MaBP ,发生了以沉积速率突然加快为标志的环境突变事件 ,黄河贯通三门峡东流给风尘沉积带来了丰富的物源 ,形成厚 1 5 .7m的S1古土壤和 77.3m的L1黄土 .邙山黄土 古土壤序列不仅详细地记录了东亚季风在这一特定地区的气候响应 ,而且清楚地反映了构造作用下黄河干流切穿三门峡东流入海引起的环境效应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