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篇
  免费   101篇
  国内免费   193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310篇
地球物理   44篇
地质学   85篇
海洋学   26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对NASA的TOMS臭氧资料进行分析后指出:冬季在北极的斯堪的那维亚地区存在一个明显的臭氧亏损区,亏损区的中心值达-50 DU,相当于该区域平均值的 15%。对臭氧亏损和北大西洋海温的东西向差异作相关分析得到:其季节变化的相关系数为-0.96,逐月( 168个月)变化的相关系数为-0.70。同样对臭氧亏损与地面加热进行相关分析后指出:斯堪的那维亚地区的臭氧亏损和该地区地面的热通量关系极其密切,其相关系数均在-0.87以上。由此我们认为:北大西洋暖流向北输送能量,引起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地面加热,由此造成了冬季该地区的臭氧亏损。  相似文献   
32.
黄铁矿处理含Cr(V)废水的进一步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加热与超细粉碎方法对天然黄铁矿进行改性,探讨其去除Cr(Ⅵ)的效果.将黄铁矿加热到450℃时,试样除Cr(Ⅵ)的效率大幅度增高,适宜的pH范围从小于2.5增加到3.06~11.20,且加热改性的试样用量不到天然试样用量的10%.200目至400目的天然黄铁矿去除Cr(Ⅵ)的效率远较200目以上的天然黄铁矿去除Cr(Ⅵ)的效率高.试样久置不影响对Cr(Ⅵ)的去除效果,去除率可达99.2%以上,反应后的pH值都接近4.0,与磁黄铁矿处理Cr(Ⅵ)废水过程中pH值的变化规律一致.不同产地的黄铁矿样品除Cr(Ⅵ)的效果稍有差异.  相似文献   
33.
火山气溶胶的辐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汪宏七  赵高祥 《大气科学》1992,16(6):755-760
本文应用辐射传输计算研究了火山气溶胶,特别是大的火山爆发后短时期及火山周围地区内的火山气溶胶,对到达地面的向下的总的太阳辐射通量、行星反照率及大气加热率的可能影响.  相似文献   
34.
吉黑东部斑岩型-浅成热液型铜金矿床多重成矿模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通过四个典型矿床(小西南岔、闹枝、五凤和刺猬沟)的对比,发现它们在形成时间-空间-成因上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小西南岔和闹枝矿床存在三个成矿流体系统:加热天水系统(A)、排放流体系统(B)、蒸气缕(steamplume)反应系统(C);五凤和刺猬沟矿床只有一个成矿流体系统,即排放流体系统(B)。前者的成矿流体由浅成岩浆房的补给;后者的成矿流体主要为循环天水,浅成岩浆房的补给不明显。小西南岔金铜矿床产于中生代火山岩盆地边缘的隆起带,属于斑岩型矿床;闹枝金(铜)矿床产于中生代火山岩盆地内的断隆块,属于斑岩-浅成热液过渡型矿床;五凤和刺猬沟金(银)矿床产于中生代火山岩盆地内断裂带,属于浅成熟液型矿床。在区域成矿上,由浅入深,浅成热液型斑岩-浅成热液过渡型和斑岩型构成多重成矿模型。  相似文献   
35.
黄仪方  李跃清 《高原气象》2003,22(Z1):32-39
应用奇异值分解(SVD)技术,研究了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与东亚地区上空500 hPa高度场及其东侧川渝地区春季气温场的时空联系和冷暖异常成因.结果表明前期冬季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与后期春季高度场的第一模态代表了两场间的主要耦合特征,具有显著的时空相关;前期冬季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通过影响后期春季500 hPa高度场,导致高原东侧川渝地区春季气温异常;冬季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偏强(弱),则后期春季东亚上空500 hPa高度场偏高(低),川渝地区春季气温偏高(低);加热场-高度场-气温场之间的这种非同步联系,表明冬季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异常,通过影响未来春季大气环流变化,是造成高原东侧川渝地区春季气温异常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6.
康定杂岩黑云母、角闪石^39Ar-^40Ar年龄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康定杂岩黑云母、角闪石 Ar-Ar 年龄研究,得出康定杂岩黑云母、角闪石中 Ar 同位素组成明显存在地质离散,有过剩氩;Ar-Ar 年龄并不反映矿物形成后的变质冷却历史。坪的产生可能是由过剩~(40)Ar 存在于非晶粒边缘的缺陷之中,使其与放射性成因~(40)Ar 具有相似活化能,从而使不同种 Ar 组分等比例释气所致。经计算,样品中过剩氩约占氩总量的16%左右。  相似文献   
37.
青藏高原加热对东亚地区夏季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刘新  李伟平  许晃雄  吴国雄 《高原气象》2007,26(6):1287-1292
东亚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是亚洲夏季风系统的重要特征.本文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CRU的降水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非绝热加热对东亚夏季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东亚地区夏季降水的分布形势与青藏高原非绝热加热变化有很好的相关关系.由于高原非绝热加热可在亚洲东部沿海地区强迫出类似Rossby波列的大气环流低频振荡结构,而此低频波可以影响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形态和位置变化,从而使得东亚夏季降水的形势发生变化.而青藏高原非绝热加热的形态从春季到夏季有很好的持续性,春季高原加热与夏季东亚的降水形势分布也有很好的相关.本研究中采用的青藏高原非绝热加热指数可作为东亚夏季降水预测的一个指标,亚洲季风降水不仅受赤道太平洋海温的影响,青藏高原地区的非绝热加热对其也有显著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38.
本文利用CHAMP卫星加速度仪测量数据,计算和分析2003年11月20~21日大磁暴期间大气质量密度扰动的全球分布特征;研究暴时变化与极区大尺度对流引起的全球焦耳加热总功率及环电流指数SYM H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磁暴期间400 km高度上热层大气质量密度大幅度上升, NRLMSISE 00模式预测值与此相比有很大差别;暴时大气密度的增大存在昼/夜半球不对称性:白天强于夜晚,且白天随纬度的分布呈现出比较复杂的图像,在赤道附近和南半球中低纬区(10°N ~50°S)大气密度增大较强,并呈双峰分布,两个峰分别位于0°和45°S,另外在极区也出现大气密度扰动的局部极大,而在夜晚,大气密度变化南北半球比较对称,在赤道低纬区大气密度增大较强;互相关分析表明,中低纬区大气密度变化滞后于全球焦耳加热总功率3~7 h,滞后于环电流指数(SYM H)0~3 h,与二者存在很强的相关,表明极区焦耳加热和赤道环电流过程对暴时热层大气密度扰动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9.
通过尾矿砂微波加热硫酸溶解新方法的实验,研究了硫酸浓度、液固比及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尾矿砂酸蚀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无需搅拌的情况下,微波加热实验的最佳条件酸浓度5mol/L、液固比5.0mL/g都较传统水热法有优势,在反应时间上,微波加热15min就能达到传统水热法2~3h的效果。在酸蚀率相同的情况下,微波加热所用时间仅为传统水热法的1/6,而所用的酸浓度、液固比都较传统水热法小很多。先对尾矿砂直接微波辐照一段时间,然后再加入硫酸进行微波辐照加热溶解,能够促进尾矿砂的溶解,提高尾矿砂的酸蚀率。微波加热条件下,尾矿砂在硫酸浓度8mol/L、液固比5.0mL/g条件下无需搅拌,反应1h后,除透闪石没有完全溶解外,绝大部分的矿物被溶解。与传统加热方式相比,微波加热可显著提高尾矿砂酸溶解速率。  相似文献   
40.
课文提到:“由于太阳辐射对各纬度加热的不均匀,造成高低纬间的热量的差异,这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这容易引起“以偏概全”的误解,建议在教学中将其改为“由于太阳辐射对地面加热的不均匀,造成地区间的热量差异,这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这是因为太阳辐射对地面加热不均匀造成热量差异,并不仅仅表现在高低纬度间,也表现在同一纬度的不同地区间,如海洋与大陆之间、山地与平原之间、有林地与无林地之间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