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66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95篇
地球物理   1篇
海洋学   8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41年   1篇
  193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王芹 《湖北气象》2002,21(3):18-20
对2002年4月15日晚到16日08时发生在湖北省内的一次大风降温天气的主要影响天气系统,如:高空槽、中低层暖式切迹线、地面冷锋以及地面暖低压倒槽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并对某些物理量进行了分析。分析得出:这次大风、降温天气是在高空500hPa冷槽与暖槽合并、中低层冷槽与暖式切变线接合以及地面冷锋切入暖低压倒槽等天气诉作用下发生的,并归纳出此类天气预报的指示系统。  相似文献   
162.
利用原始方程模式讨论了不同大气层结对冷锋环流的影响及其在激发锋区中尺度强对流系统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层结对锋区环流有非常大的影响,随层结稳定度的减小,锋区非地转越锋环流和上升运动迅速增强,锋前暖区有可能产生中尺度强对流和多重中尺度上升运动带,并有利于对称不稳定的激发;层结对冷锋环流的影响和锋区中尺度强对流系统形成的作用主要由中低层的大气层结状态决定  相似文献   
163.
一次强华北冷涡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维国 《气象》1997,23(9):50-53
对1995年6月30日-7月1日华北高空冷涡的强降水过程作了详细分析,探讨了冷锅演变的物理量场分布特征及其云系变化与降水的对应关系,为日常业务预报提供了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64.
高空西风急流和低空南风急流中的冷锋环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吕克利  钱滔滔 《大气科学》1996,20(6):679-690
文中利用原始方程模式研究了不同背景风场中的冷锋环流,计算结果显示,对越锋非地转环流和锋区垂直运动起主要作用的是垂直于锋面的背景风场,沿锋的背景风场也有影响,但比前者小得多,后者产生的越锋非地转环流和上升速度也比前者弱得多;具有强垂直切变的西风急流更有利于在锋区产生强的越锋环流和大的上升速度;此外,越锋非地转环流还与Richardson数的小值区相联系。  相似文献   
165.
余远东 《气象》1996,22(8):9-15
该文提出了冷锋的不连续传播是引起冷锋快速南移的直接原因的观点,即主冷锋南侧的锋生及其发展代替了主冷锋,在南方的锋生过程中,西南低空急流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6.
不同形式的加热对冷锋环流影响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原始方程模式对3种加热形式影响冷锋环流的情形作了数值计算,结果显示,大尺度凝结潜热释放对冷锋非地转环流和锋区垂直运动的影响最大,使之明显增强,它有可能在短时间内使冷锋暧区中产生强的暴雨系统,积云对流加热也能使锋面环流增强,但影响较小;感热加热增强冷锋环流,而且可能是锋区多重雨带产生的一种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67.
黔南暴雨预报流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先林 《贵州气象》1995,19(6):25-28
本文从黔南暴雨形势场入手,对黔南暴雨天气过程展开普查,从中提炼出5类常见的暴雨天气过程,对每一类暴雨天气过程产生的条件、强度、时间、范围等特点作了较详细的阐述,并就形成暴雨的水激发 ` 升运动条件、稳定度条件以及某些触发机制进行分析,总结出五套规范化、系统化的暴雨预报流程。  相似文献   
168.
利用WRF数值预报模式及间歇性同化方法预报结果,分析了2015年8月3日冷锋影响下西安出现的一次对流性暴雨过程。结果表明:本次暴雨具有明显中尺度特征;高层槽线与低层切变线位置近乎重合,锋面陡峭;有β尺度对流系统沿地面锋前发展东移;中尺度对流系统与暴雨雨团对应良好。锋面附近正涡度区、辐合区及上升运动区强度强、范围狭窄,空间结构近于垂直,为局地对流性暴雨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午后持续高温使锋前对流不稳定能量增强,当冷锋移近和低层急流加强时,在有利的秦岭地形影响下触发了锋前不稳定能量释放,导致对流性暴雨强烈发展。  相似文献   
169.
利用地面和探空气象观测数据、雷达探测资料以及ECMWF(ERA5)0.25°×0.25°全球再分析数据,分析了2016年8月19日青岛市环胶州湾一次局地大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环境条件及逆风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边缘的地面冷锋进入倒槽,冷空气向地面辐合线的暖区渗透触发对流天气是此次过程的形成机制。此次大暴雨过程与地形关系紧密,主要分布在低层暖湿气流和山脉抬升作用形成的迎风坡前位涡大值区,该区域中低空垂直上升运动和相对湿度配合较好。大暴雨区站点的强降水时段与垂直上升运动时段吻合,小时最大雨量出现在垂直上升运动强度的跃增阶段。过程降水开始前,0℃层高度和近地面层比湿变化不大,CAPE值、K指数以及垂直风切变等各项不稳定指数均较08时明显增强。雷达产品分析显示,造成大暴雨的对流单体呈暖区对流特征,强降水前20~30min垂直风切变增强。此次降水过程产生的4处逆风区均出现在对流单体生成之后,为对流单体下沉气流产生的与环境风相反方向的辐散气流。其中2处低层相对湿度大值区的逆风区能得到发展增强,而逆风区的发展则进一步促进了对流增强,此演变特征对本次大暴雨过程的临近预报预警有较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0.
利用1989—2018年ERA5再分析资料,使用适用于欧亚大陆的冷锋两步客观识别算法,得到冬季冷锋活动数据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近30年来华北地区冬季冷锋的活动特征,并讨论了冷锋活动异常的可能成因。结果表明:(1)华北地区是东亚大陆上冬季冷锋频数最多、活动最强的区域,且华北地区冷锋活动强度有明显的年际变化;(2)华北地区冷锋活动强年,从北大西洋到欧亚大陆上空存在一个明显的欧亚遥相关(EU)波列正位相,华北地区上空500 hPa为负位势高度异常,表明东亚大槽增强,相应的西伯利亚高压偏强;(3)欧亚大陆北部边缘海区为异常暖平流时,华北地区冷空气活动增强,冷锋活动也增强;(4)大西洋北部的海面温度(SST)异常可能通过激发对流层中、上层的罗斯贝波,该罗斯贝波向东传播经欧洲—西西伯利亚传至中国华北地区,从而影响华北地区的冷锋活动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