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66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95篇
地球物理   1篇
海洋学   8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41年   1篇
  193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李细生  张华  罗慧妮  吴萍  曾欣 《湖北气象》2007,26(3):223-229
MCS(中尺度对流系统)是造成湖南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它与暴雨的落区、强度、持续时间密切相关。以2005年5月31至6月1日的湖南特大暴雨洪涝过程为例,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对MCS的雨量、动力热力特征、三维结构以及发展变化进行了模拟分析和研究,指出本次MCS发展的触发因子是近地层冷锋,维持机制是近地层不稳定能量的积蓄、中低层辐合和高层辐散的结构,大尺度系统是其发展或消亡的主导因素,并分析了水汽对暴雨强度和落区的影响,旨在为预报和防御同类灾害性天气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2.
白先达 《广西气象》2005,26(A02):32-33
桂林地区2004年5月3日出现了一次急行冷锋降水过程,通过用桂林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对这次过程进行分析,发现这次锋面附近风切变明显,锋面、切变线、槽线呈前倾结构,锋后冷高压浅薄,北风大,锋面南压很快。在雷达回波图上带状回波明显,在回波带上出现了多个中小尺度对流回波单体,造成了局地强降水。通过雷达速度图资料分析,发现桂林单站风随高度顺转,冷平流明显,因此锋面过后降温较大。  相似文献   
83.
一次低槽冷锋层状云系结构和过冷水分布特征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涛  孙晶  周毓荃  彭冲  闫非 《气象》2015,41(10):1232-1244
本文利用耦合了CAMS云微物理方案的WRF中尺度模式的模拟结果结合飞机、卫星、雷达、地面雨量等观测资料,对2012年9月25日山西一次低槽弱冷锋降水层状云系的宏微观结构和过冷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试图研究低槽冷锋层状云系结构特征及过冷水形成的宏微观条件,为人工增雨作业提供依据。模拟的天气形势、降水、云顶温度、雷达回波、水成物的演变与实测基本一致。结果表明:此次降水过程的系统为低槽弱冷锋,且锋面后倾,位于锋前的云系前部为高层冷云,云顶温度-40℃左右,以冰相粒子组成,没有降水;锋区云系变成高层冷暖混合云,冷区以少量过冷水和大量冰相粒子组成,地面降水最大;处于锋后的云系后部为高层冷云,云顶温度-30℃左右,不存在过冷水,以较少冰相粒子组成,地面降水较弱。过冷水主要分布在锋面前方低于-5℃层,高度偏低、含量偏少,过冷水一方面因垂直上升速度供应水汽维持,另一方面因冰相粒子的凝华而消耗。过冷水层及其下部上升运动较弱、而其上部上升运动较强,不利于在过冷区长时间维持大量液态水,反而促使冰相粒子发展旺盛,此处水汽相对水面不饱和、相对冰面饱和,大量冰相粒子消耗水汽,不利于过冷水的存在,导致云场仅存在少量过冷水。本次过程中,冰核浓度的增大仅增大冰晶浓度,对雪霰含量及-5~0℃的过冷水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84.
2009年4月15日大连出现了春季最晚的降雪天气。利用常规资料、自动气象站和雷达等多种资料及中尺度模式MM5对这次强对流雨雪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和模拟,结果表明,200hPa急流、500hPa贝加尔湖冷槽南压形成的冷涡、中低层南支槽前水汽输送以及地面冷锋是产生大连春季强对流雨雪天气的环流背景;中层干冷空气叠加在低层暖湿层...  相似文献   
85.
低槽冷锋天气系统为中国中部区域春秋季主要的人工增雨作业天气类型,根据地面冷空气活动路径及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具体分为低槽西路冷锋型、低槽东路转西路冷锋型和副高西伸型3种类型,其中低槽西路冷锋型占比最多。选取2012年11月24日中部区域一次典型低槽西路冷锋降水个例,首先利用多种资料进行增雨潜力区初判,再利用WRF模式模拟结果,综合给出增雨潜力区位置。结果表明:本次过程降水主要出现在500 hPa和700 hPa槽前及地面冷锋后部区域,过程典型时刻2012年11月3日14时初判人工增雨潜力区位于河南东北部、山东西南部、湖北东部和安徽大部分地区,模式模拟的过冷水分布区域与其基本一致。综合分析得到此次中部区域典型低槽西路冷锋天气过程人工增雨潜力区位于500 hPa和700 hPa低槽前部、700 hPa急流左侧且更靠近急流轴一侧、地面冷锋后部及锋线附近。  相似文献   
86.
利用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2月20—21日浙江省中西部地区的一次冷空气大风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伯利亚冷高压与东亚大槽共同作用形成的强气压梯度是此次大风天气过程的重要成因;高空槽槽后动量下传是此次区域性大风超出一般冷锋大风强度的关键因素;200 hPa高空西风急流入流区的辐合下沉运动与冷锋前的上升运动叠加形成的次级环流是此次大风天气出现的增强条件。  相似文献   
87.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自动站资料和广西百色SB雷达资料等,分析2010年6月20日的高空环流形势、地面气压场,物理量场、单站降雨量随时间的演变、组合反射率等。结果表明:(1)滇黔冷锋强迫是形成这次桂北区域性暴雨和大暴雨的主要抬升条件;(2)暴雨前广西上空存在大量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累积,Cape≥3000 J.kg-1,CIN≥200 J.kg-1,TQ≥5 000 g.m-2;(3)桂西北暴雨和大暴雨的水汽来源于印缅槽前边界层的西南风和南海季风的边界层气旋性幅合;桂东北暴雨和大暴雨的水汽则主要来源于南海季风的稳定输送。  相似文献   
88.
近年来,清代新疆屯田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已成为研究热点。但多数只是从经济史或社会史的角度,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只注重了屯田对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对其正面影响多无涉及,得出屯田是造成土地沙漠化扩大的主要因素。事实上,这样的结论并不符合历史事实。为此,选取清代天山北路东部屯垦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历史农业地理的理论与方法,在小尺度的范围内,探求屯垦政策下所进行的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变化之间的互动性,以求对二者之间关系有个正确的定位。其主旨不是就清代屯田对生态环境影响进行的重新研究,而是从屯垦政策的角度,通过对清代移民人口、屯田规模、农业技术选择、土地权属及在屯田过程中所形成相关人文要素进行探讨,并由此所引起的屯田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屯田对生态环境影响主要表现在其积极的方面上,即戈壁变为绿洲,而不是所说的屯田引起沙漠化扩大,也就是说,其负面影响并不突出。这样就为我们能够正确认识清代新疆地区环境变迁提供了理论及事实上的支持。从而得出,自然本身、战争等其它要素,应该是环境变迁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9.
利用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冷锋型和蒙古气旋型两类沙尘天气过程的典型个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斜压强迫在两类过程中均较为显著,冷锋型沙尘天气过程中,随高度降低高空槽明显加深;蒙古气旋型则在对流层低层(850 hPa)、中层(500 hPa)形成切断低压。冷锋型沙尘天气过程高空锋区位置较蒙古气旋型偏南,且南压更为明显;冷锋型沙尘天气过程沙尘天气区位置也较蒙古气旋型偏南,且主要向东南方向扩展。冷锋型地面高、低压强度对比明显大于蒙古气旋型,且地面风速与能见度的反相关性高于蒙古气旋型,锋后降温也较蒙古气旋型显著。冷锋型锋前上升运动中心位于700 hPa,锋后下沉运动中心位于600 hPa。蒙古气旋型气旋中心及其附近300 hPa以下均有强的上升运动。冷锋型锋面附近正涡度随高度增高而增大,蒙古气旋型气旋中心及其附近为正涡度。最后给出了冷锋型和蒙古气旋型沙尘天气过程的天气学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90.
影响广西的强雷电天气启动机制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两次大范围强雷电天气的分析得出:冷锋切变线南压和副热带高压西伸都能造成广西大范围强雷电天气,其中,2007年4月17日过程具有干冷空气的中层入侵,大气雷电性不稳定非常明显,而2004年7月21日过程主要是由于东南气流加强和地形的影响,造成气流辐合抬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