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3篇
  免费   491篇
  国内免费   876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392篇
地球物理   449篇
地质学   1640篇
海洋学   25篇
天文学   54篇
综合类   105篇
自然地理   91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66篇
  2022年   74篇
  2021年   83篇
  2020年   97篇
  2019年   108篇
  2018年   72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94篇
  2014年   116篇
  2013年   104篇
  2012年   139篇
  2011年   171篇
  2010年   111篇
  2009年   108篇
  2008年   99篇
  2007年   96篇
  2006年   94篇
  2005年   88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87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71篇
  1998年   81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67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2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4年   2篇
  1950年   1篇
  1941年   1篇
  1937年   2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991.
华北克拉通南缘在中生代发生了大规模的成矿作用,主要的矿床类型有脉状金矿床(石英脉型、构造蚀变岩型)、斑岩型钼矿床、脉状银铅锌矿床.对于这些矿床的成因和成矿动力学背景,目前还存在不少争议.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成矿年代学证据表明,这些矿床均主要形成于早白垩世,且与区域上广泛发育的岩浆活动具有高度的时空一致性.在归纳总结华北克拉通南缘主要矿床类型地质特征和时空分布的基础上,简述各类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以及它们之间的成因联系,指出这些不同类型的矿床组成了一个巨型的岩浆-热液成矿系统.华北克拉通南缘成矿作用与其邻近的东秦岭-大别成矿带的成矿作用具有一致性,均受中国东部早白垩世大规模伸展作用控制,是统一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下的产物.结合地球物理的资料认为,早白垩世岩石圈伸展及其导致的岩浆作用最可能与晚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块向东亚大陆边缘俯冲作用有关.上涌的岩浆热液在合适的构造体制下,与上地壳的岩石和流体发生交代和流体混合,最终在浅部形成大规模的岩浆-热液成矿系统.   相似文献   
992.
华北地块北缘广泛发育石炭纪-三叠纪岩浆岩,岩浆岩的时空展布及反映的构造背景对研究古亚洲洋的俯冲增生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的研究集中在华北地块北缘中东部,该期岩浆活动的向西延伸有待深入研究.通过对狼山地区近年来获得的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岩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年龄及Hf同位素数据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区经历了早石炭世-晚二叠世、中-晚三叠世两期构造岩浆作用.其中,早石炭世-晚二叠世岩浆活动时限在338~251 Ma,岩性主要为辉长岩、角闪辉长岩、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及二长花岗岩,辉长岩类的微量元素蛛网图及稀土元素配分型式与岛弧火山岩的曲线类似,花岗岩类具高Sr(>250×10-6,平均值为425×10-6)低Y(6.89×10-6~24.30×10-6)的特点.中-晚三叠世岩浆活动时限在245~228 Ma,岩性主要为正长花岗岩,花岗岩具高K2O/Na2O(1.48~1.58)、低Sr(154×10-6~49×10-6)低Yb(1.01×10-6~1.38×10-6)的特点,稀土配分曲线表现为轻稀土略富集、Eu负异常中等-强(Eu*=0.54~0.23)、重稀土平坦的近似海鸥型,总体反映了后造山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结合构造判别图解及区域地质资料,结果表明狼山地区早石炭世-晚二叠世为俯冲挤压的构造背景,中-晚三叠世则进入了后造山伸展的构造阶段.狼山地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发育的两期构造岩浆作用与华北陆块北缘中东部(330~265 Ma及250~200 Ma)类似,古亚洲洋的向南俯冲形成了华北陆块北缘近东西向延伸的晚古生代岩浆岩带,华北陆块与其北缘增生造山带拼贴作用的时限为二叠纪末-三叠纪初.   相似文献   
993.
古元古代是华北克拉通构造演化的关键时期,主要体现在由新太古代大陆地壳垂向增生到古元古代侧向增生的转换。华北中部构造带的构造性质是近年来华北克拉通构造演化研究争论的焦点之一,构造带中段出露恒山、五台和阜平等多个前寒武纪变质杂岩,其中发育多条大型韧性剪切带,这些剪切带的主期活动时代均为1. 85~1. 80Ga。本文以这些剪切带为构造边界将变质杂岩划分为恒山地块、繁峙地块、五台地块和阜平地块,并在早期研究中解析了繁峙地块构造挤入事件和阜平地块西部的伸展构造事件,表明这些前寒武纪地块的构造位置在古元古代末前后可能有所不同。结合前人资料,本文对这些地块的岩石组成、形成时代、变质作用以及典型构造样式等特征进行详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恒山地块、阜平地块和五台地块共同组成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高级区-绿岩带"的典型壳层结构,而繁峙地块与其他地块具有明显差异,具有外来地块特征。  相似文献   
994.
华北克拉通西部贺兰山地区基底岩石以古元古代孔兹岩系和S型花岗岩为主,该区的S型花岗岩是探索华北克拉通西部陆块孔兹岩带地质演化的关键研究对象之一。本文主要以贺兰山北部的片麻状含石榴黑云母花岗岩和似斑状石榴黑云母花岗岩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Hf同位素以及全岩地球化学等方法来讨论其岩石成因和地质意义。结果表明,片麻状含石榴黑云母花岗岩和似斑状石榴黑云母花岗岩侵位年龄分别为~2. 0Ga和~1. 97Ga,属于古元古代时期不同阶段岩浆作用的产物。片麻状含石榴黑云母花岗岩具有较低SiO_2(60. 88%~65. 42%),高Al_2O_3(16. 84%~19. 35%)、Fe_2O_3~T(5. 94%~6. 14%)、K_2O (3. 25%~5. 10%)、A/CNK (1. 75~2. 34)和Mg#(47~51),低Na_2O (1. 14%~2. 45%),以及较高的稀土元素含量(∑REE=262×10-6~290×10-6)和明显的Eu负异常(δEu=0. 30~0. 55)。似斑状石榴黑云母花岗岩具有高SiO_2(71. 93%~74. 98%)、K_2O (4. 58%~6. 98%)、Al_2O_3(13. 25%~14. 79%)和Na_2O (3. 13%~3. 94%),低Fe2OT3(0. 69%~1. 39%),A/CNK值为1. 08~1. 14,且具有相对较低的Mg#值(17~43)和稀土元素总量(∑REE=35. 3×10-6~127×10-6),Eu负异常和正异常(δEu=0. 07~3. 58),二者均属于过铝质S型花岗岩。贺兰山两期花岗岩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U等),亏损高场强元素(如Nb、Ta等)。早期片麻状含榴黑云母花岗岩和晚期似斑状石榴黑云母花岗岩的εHf(t)值分别为-1. 1~+2. 6和-2. 1~+3. 8,对应的两阶段Hf同位素模式年龄(tDM2)分别为2. 45~2. 68Ga和2. 36~2. 73Ga,远大于其锆石的结晶年龄。此外,贺兰山花岗岩具有相对高的Al_2O_3/TiO_2和低的CaO/Na_2O、Rb/Sr、Rb/Ba比值,表明其原岩可能主要以变沉积岩为主。上述结果表明贺兰山地区古元古代S型花岗岩的岩浆起源于古老地壳变沉积岩物质,可能有少量新生地壳物质的加入。综合区域地质资料,本文研究认为贺兰山地区在古元古代晚期为活动大陆边缘的构造环境,片麻状含石榴黑云母花岗岩和似斑状石榴黑云母花岗岩分别形成于阴山地块和鄂尔多斯地块碰撞前和同碰撞的构造背景,表明这两个微陆块的碰撞时间可能要稍早于1. 95 Ga。  相似文献   
995.
赵岩  寇林林  张朋  毕中伟  李东涛  陈聪 《地球科学》2019,44(10):3333-3345
辉长岩的成岩时代、成因等研究对限定胶辽吉造山带构造背景等关键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对其开展详细的岩石地球化学分析、全岩Nd同位素和锆石U-Pb测年及原位Hf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样品受蚀变影响不大,TiO2含量较低(< 1.31%),FeOT(11.91%~14.25%)、MgO(6.88%~7.62%)含量不高,K2O含量中等偏高(0.85%~1.23%),属钙碱性-高钾钙碱性岩浆系列,岩石轻重稀土分馏不明显,富集Rb、Ba、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P、Hf等,岩石相对富集Nd同位素,εNd(t)值介于-1.6~2.6,(176Hf/177Hf)i比值变化于0.281 497~0.281 612之间,εHf(t)值变化于2.2~6.3之间,模式年龄tDM1(Hf)值介于2.25~2.33 Ga.多种特征元素地球化学图解显示辉长岩具有E-MORB特征,与裂谷构造环境中产出的MORB和OIB不同.研究认为胶辽吉造山带在~2.1 Ga已存在洋壳俯冲,并可能已存在古岛弧,造山带演化过程中存在弧陆碰撞.   相似文献   
996.
田茂军  李帝铨  李斌  滕寿仁  周俊鹏 《地球科学》2019,44(10):3551-3564
弓长岭花岗岩是南芬变质核杂岩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鞍山-本溪地区前寒武基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探讨对于了解华北克拉通地区在2.50 Ga时期的大地构造背景具有重要意义.选取鞍山-本溪地区的南芬变质核杂岩核部弓长岭花岗片麻岩为研究对象,挑选2件样品中的锆石进行了LA-ICP-MS U-Pb年龄测试,获得不一致线上交点年龄分别为2 505±14 Ma(MSWD=1.30,n=70)和2 507±11 Ma(MSWD=1.16,n=80),代表岩浆结晶的年龄.岩石富SiO2为70.14%~75.36%、K2O为3.12%~6.84%和Al2O3为11.78%~13.75%、全碱(Na2O+K2O)含量在7.8%~9.64%,里特曼指数为1.98~2.94,AR值3.6~9.1显示高硅、富碱特征,A/CNK在0.95~1.23,大部分大于1.11,为强过铝质岩石.较高的稀土含量(∑REE=177.15×10-6~505.64×10-6),轻、重稀土分异明显,LaN/YbN=8.14~29.92,显著富集Rb、Th、Zr、Hf等元素,亏损Nb、Ti等元素,这些特征表明弓长岭花岗岩是在陆块发生碰撞的大地构造背景下由地壳的泥质岩类提供的物源发生部分熔融经分异结晶形成.表明在2.50 Ga时期鞍山-本溪地区处在由陆块发生拼合且向稳定的克拉通化演化的后碰撞阶段.   相似文献   
997.
金路金矿床位于华北克拉通和中亚造山带的结合部位,矿体受北东向韧-脆性断裂控制,赋矿围岩为太古宇小塔子沟组变质岩和三叠纪片麻状二长花岗岩。以流体包裹体和电子探针分析为研究手段,讨论了成矿流体的特征、演化及其与金矿化的关系。其热液成矿过程可划分为乳白色石英阶段(Ⅰ阶段)、石英-黄铁矿阶段(Ⅱ阶段)、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Ⅲ阶段)和碳酸盐阶段(Ⅳ阶段) 4个阶段,自然金主要产于Ⅲ阶段的石英和黄铁矿中,以粒间金、裂隙金和包体金的形式产出,成色较高。石英中原生包裹体主要有水溶液包裹体、含微量CO2水包裹体、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3种类型。Ⅰ阶段石英中以水溶液包裹体和含微量CO2水包裹体为主,均一温度较高,为365~405℃,盐度为7. 9%~11. 7%,密度为0. 61~0. 70 g/cm3;Ⅱ阶段石英中3种类型包裹体均发育,均一温度为335~390℃,盐度为4. 3%~36. 1%,密度为0. 62~0. 79 g/cm3;Ⅲ阶段(主阶段)石英中发育3种类型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70~367℃,盐度为1. 7%~37. 8%,密度为0. 64~1. 1 g/cm3。成矿流体属H2O-Na Cl-CO2体系,成矿温度和流体盐度呈逐渐降低趋势,密度则呈现逐渐增大趋势。根据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和矿床地质特征,认为流体沸腾作用和硫化作用是本矿区金沉淀成矿的主要机制。综合分析认为矿床成因类型为岩浆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998.
内蒙古太仆寺旗地区的姚五沟岩体位于华北板块北缘中段,主要岩石类型为花岗斑岩。岩体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为141.6 Ma±1.3 Ma(MSWD=0.78),形成于晚侏罗世。岩石化学特征显示岩体具高硅富碱的特征,A/CNK=0.93~1.07,为准铝质-弱过铝质,属高钾钙碱性系列。稀土配分模式呈右倾"V"字型,Eu负异常较显著(δEu=0.30~0.43),轻重稀土分异明显(w(La)N/w(Yb)N=34.04~48.59)。微量元素表现出富集Rb、Th、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Ba、Sr和Nb、Ta、Ti、P等高场强元素,具有较高的10000×w(Ga)/w(Al)值(2.85~2.92)和w(Zr+Nb+Ce+Y)值(537.80×10~(-6)~584.10×10~(-6));表明其属A型花岗岩,由下地壳部分熔融而来,并伴随少量幔源组分参与,形成于非造山伸展环境。与研究区内的后淖S型花岗岩(255.8 Ma±1.6Ma,晚二叠世)和白旗A型花岗岩(134.6Ma±1.1Ma,晚侏罗世)的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发现由晚二叠世到晚侏罗世,岩浆源区由上地壳的泥质岩部分熔融转换为下地壳部分熔融,并伴随少量幔源组分参与,其大地构造背景由陆-陆碰撞环境转换为非造山伸展环境。  相似文献   
999.
1000.
华北板块南缘在古生代时期经历了复杂的陆内变形过程。石人山岩块边界断裂发育大量平行于断裂带的A型褶皱和近水平的矿物生长线理,表明其经历了以走滑剪切变形为主的构造阶段。动力学研究表明石人山岩块具有南西向逆冲的运动学特征,其南侧洛南—栾川断裂带(洛栾断裂带)以左行剪切变形为主,北东侧鲁山断裂带以北西向逆冲兼有右行剪切变形为特征,夹于其中的石人山岩块显示为向西、向上挤出的特征。选择典型岩石样品进行同位素测年来限定断裂活动的时代,其中,洛栾断裂带内同构造花岗岩脉的锆石U- Pb定年结果为413. 6±7. 4 Ma,鲁山断裂带内走滑剪切特征明显的构造透镜体内变形岩石的锆石定年结果为419. 3±11. 2 Ma。虽然洛栾断裂与鲁山断裂的运动方向不同,但是同位素年代学研究限定了两条断裂带发生走滑变形的时间都是晚古生代泥盆纪末期,从而共同构成了石人山岩块整体向西挤出的构造特征,同时也表明,相互碰撞的大陆在碰撞之后将很快转变为以平行造山带侧向挤出与走滑位移为主的陆内变形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