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2篇
  免费   89篇
  国内免费   46篇
测绘学   27篇
大气科学   38篇
地球物理   171篇
地质学   75篇
海洋学   13篇
天文学   17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6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2篇
  1974年   1篇
  1955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21.
纵贯中国大陆的南北地震带以其巨大规模和频繁的大震活动而长期备受关注,然而它延向何方?终止于何处?原因是什么?这些问题关乎能否全面、完整地了解南北地震带大震活动的特征,进而能否不断深化对南北地震带大震活动动力学过程与机理的认识。处于南北地震带南段的中国—东南亚毗邻区,展布着一系列与大震活动相关的大型走滑断裂带,跨越中国、越南、老挝和泰国国境的奠边府断裂就是其中之一。以往国内外对奠边府断裂的关注和研究相对较少,但以鲜水河—小江—奠边府断裂为外边界,围绕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存在大规模顺时针旋转运动的现象被揭示以来,关于奠边府断裂的地位、作用及其与小江断裂、红河断裂的关系等问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从区域大地构造基本格局的形成与演化、晚新生代活动的运动学与动力学特征、浅表运动状态与深部介质性质等方面,本文对与奠边府断裂相关的研究动态和进展进行了综述,结合以往相关研究的积累,认为奠边府断裂可能是南北地震带的南端边界。  相似文献   
422.
刘琦  闫伟  李智蓉  窦玛丽  马震 《地震》2016,36(4):76-88
基于《中国震例》及其他相关的内部震例资料、 研究报告及文献资料, 对南北地震带地震前的定点形变异常整体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 结果表明: 异常项数随震级升高而增大, 但不同地震间差异较大。 异常的最长持续时间和最大分布范围随震级增大而增大, 但对于6.0~7.9级地震异常在震区附近出现“围空”现象。 研究区内异常主要以趋势转折和破年变为主, 其次为大幅突变、 大幅波动、 潮汐因子异常。 各类异常的时空特征对地震的震级、 时间和地点具有不同的指示作用。 震前400天至200天的范围内异常数量会出现快速增加现象, 对于6级以上地震还发现在震前200天以内出现异常数量的显著减少现象。 另外, 发现存在一些定点形变异常敏感台站, 可能与区域构造及应力应变积累位置有关。  相似文献   
423.
在基础隔震结构中,当上部结构层间刚度相对较小、垂直荷载较大,且采用的叠层橡胶垫的橡胶总厚度较大时,隔震支座不仅要产生水平变形,同时也会产生竖向变形,导致上部结构产生摆动.文中推导了基础隔震结构考虑摆动的运动和控制方程,分析研究了摆动对基础隔震结构的振动控制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基础隔震结构的摆动对控制有一定影响;隔震层转动刚度、阻尼和上部结构垂直荷载对基础隔震结构考虑摆动的振动控制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24.
造山前、造山和造山后花岗岩的识别   总被引:30,自引:7,他引:23  
造山前、造山和造山后(或碰撞前、碰撞和碰撞后)花岗岩是花岗岩研究的热门话题。但是,目前关于造山前、造山和造山后的概念存在模糊和矛盾的认识,为此提出了关于造山前、造山和造山后的概念和新的判别方法,并结合非洲、土耳其和巴西的某些实例进行了讨论。着重讨论了青藏高原与碰撞有关的花岗岩,指出青藏高原只存在造山前和造山2个阶段.不存在造山后阶段。认为青藏高原碰撞的时间大概在55Ma左右.25~3Ma的埃达克岩和淡色花岗岩是碰撞阶段形成的。青藏高原25~3Ma的花岗岩的特征暗示青藏高原在25Ma之前已经整体抬升.25Ma之后发育的伸展构造(藏南拆离系、大规模走滑断裂和南北向裂谷)是在青藏高原挤压的大背景下出现的,属于次级的派生构造,其并不能说明青藏高原已经进入伸展减薄和垮塌的碰撞后阶段。  相似文献   
425.
东海西湖凹陷断裂系统几何学特征及其成因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断裂系统几何学特征研究表明,西湖凹陷断裂样式具有显著的"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特征。西部斜坡带北部和南部为断阶式构造样式,中部的平湖斜坡带主要为单断式;中央-洼陷反转构造带自北向南构造样式呈规律性变化,反映出断裂反转强度自北向南减弱的趋势;东缘陡坡断隆带北部以西倾的同向断阶式为主,南部以东倾的反向断阶为主,中部黄岩边缘断裂带呈过渡特征。各主要构造带南北构造样式的转换部位也具有特殊的构造现象,凹陷中南部主要表现为晚期近E—W向断裂的集中发育,两侧NE、NNE向断层多尖灭或横向错移,中北部主要表现为断裂走向的变化。构造带南北构造样式的转换部多位于区域NW、NWW向基底断裂的延伸线上,这类NW、NWW向基底断裂多具有走向平移特征,据此,笔者认为这种构造特征的南北差异可能与早期NW、NWW向基底调节断裂的限制或再活动有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西湖凹陷断裂样式南北差异的成因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426.
<正>夹金山属邛崃山脉的南支,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呈近南北走向,行政区划上地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东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南部,雅安市宝兴县北部和西部、天全县西部,山脊海拔4 000~5 100 m,最高峰为康定县和宝兴县交界处的一座山峰,海拔5 338 m。其西侧为大渡河,河面海拔1 400~1 700 m;东面是宝兴河和天全河,宝兴河上游宝兴县城附近河面高程约1 000 m,天全河在天全县城一带河面高程仅740 m左右;河谷和山岭的高差巨大,地势陡险,峭壁如削。夹金山植被茂密,森林资源丰富,为濒  相似文献   
427.
A continuous three-year observation(from May 2008 to April 2011)was conducted to characterize the spatial variation of 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DIN)deposition at eight main forest ecosystems along the north-south transect of eastern China(NSTEC).The results show that both throughfall DIN deposition and bulk DIN deposition increase from north to south along the NSTEC.Throughfall DIN deposition varies greatly from 2.7 kg N/(ha·yr)to 33.0 kg N/(ha·yr),with an average of 10.6 kg N/(ha·yr),and bulk DIN deposition ranges from 4.1 kg N/(ha·yr)to 25.4 kg N/(ha·yr),with an average of 9.8 kg N/(ha·yr).NH4+-N is the dominant form of DIN deposition at most sampling sites.Additionally,the spatial variation of DIN deposition is controlled mainly by precipitation.Moreover,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NSTEC,bulk DIN deposition is 17%higher than throughfall DIN deposition,whereas the trend is opposite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NSTEC.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DIN deposition would likely threaten the forest ecosystems along the NSTEC,compared with the critical loads(CL)of N deposition,and DIN deposition in this region is mostly controlled by agricultural activities rather than industrial activities or transport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