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4篇
  免费   105篇
  国内免费   181篇
测绘学   59篇
大气科学   138篇
地球物理   41篇
地质学   447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113篇
自然地理   508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100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4篇
  1975年   1篇
  1972年   1篇
  1960年   2篇
  1952年   1篇
  1948年   4篇
  1942年   1篇
  1941年   2篇
  193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南岭及邻区的第四纪沉积以冲积物、残积物和洞穴堆积物为主,长期以来缺乏统一的地层格架和时间框架。基于剖面资料和实地调查,将南岭第四纪地层划分为永州-郴州、桂林-贺州、韶关-清远、赣州、道县-阳山等5个地层小区;通过厘定每个小区的岩石地层序列、生物地层和气候地层及其测年成果,建立了综合地层的对比格架。结果表明,南岭第四系与中国更新统泥河湾阶、周口店阶、萨拉乌苏阶和尚未建阶的全新统可一一对比;其生物地层以早更新世巨猿动物群和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的马坝人、道县人和柳江人等智人演化为特点;气候地层以洞穴石笋和高山泥炭重建的古气候记录为代表,主要反映东亚季风背景下的南岭局地气候。但由于测年数据较少,冲积层和残积层的对比仍然存在困难;生物演化阶段与气候变化之间也未能详细对比。因此,今后南岭的第四纪地层研究应围绕提高测年精度与建立统一的年代标尺开展,促进综合地层对比的精细化、延伸气候地层的时间尺度并拓展与南海海相地层的对比;这一基础性工作对水文、环境、工程等实践应用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82.
李万伦  陈晶  孙君一  李莉  吕鹏 《城市地质》2021,16(4):374-380
岩洞开发今后可能成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一种主要趋势.北欧国家(如瑞典、挪威和芬兰)、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等国内外城市在地下岩洞开发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并且在岩石资源调查与区划、岩洞三维建模、开发可行性与适宜性评价及岩洞开发规划等方面已取得了成功经验.首先概述了国内外典型城市在地下岩洞开发方面的现状和发展特点,然后结合实例,着重介绍了城市地下岩洞开发利用相关技术研究进展,并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为实现我国内地城市(尤其是山地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议重视并开展基于岩洞开发的城市地下空间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983.
李阳兵 《中国岩溶》2021,40(4):698-706
系统阐明岩溶石漠化的演变趋势,对正确认识岩溶石漠化发生发展过程及实施有效的石漠化综合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1)驱动石漠化发生与形成的因素有岩溶山地农户生计单一、土地压力大、土地承载力低和生态脆弱等4个主要因素;石漠化发生扩展其实质就是在低土地承载力背景下,过伐、过垦、过牧等土地利用方式触发了岩溶山地土地退化,即石漠化。(2)岩溶石漠化在发生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随着社会经济背景的演变和石漠化驱动因素的变化、消失,石漠化面积扩张的趋势会发生根本性的转折,即石漠化转型。(3)中国西南岩溶山地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引起生态系统机制改变,从而引起石漠化转型演变。石漠化转型是土地利用系统对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系统综合作用的响应,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系统演化的总体趋势。(4)中国西南岩溶山地石漠化演变对揭示该区域人地关系变化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84.
王岩  王登红  秦锦华  陈郑辉  郭娜欣  黄凡 《地质论评》2024,70(2):2024020031-2024020031
由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所编制出版的《南岭成矿带成矿规律图(1∶80万)》,是迄今为止矿种最全、资料最新、信息量最大的全面反映我国南岭勘查成果与成矿规律的区带级别(Ⅲ级成矿单元)成矿规律图。该图件研编实现了四大创新点:① 涵盖了南岭已发现的2903处独立矿产地,包括能源、金属、非金属和水气矿产等4大类的76个矿种,实现了南岭成矿带矿种与矿产地的全覆盖;② 归并了地质底图的地层并淡化显示,突出华南岩体、隐伏岩体的特色,使得不同构造—建造层地质单元的分布格局一目了然;③ 实现了矿产地、规模、类型、时代、成矿系列五位一体的综合图例设计,矿产地表达更简洁、直观;④ 综合成矿系列图、表、成矿体系图、剖面图等,以区域规律图编制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更集中反映和彰显南岭成矿带最新科研成果。该图件的研编有助于直观展示南岭成矿带矿产的时空分布格局,深入总结成矿规律,科学圈定重要找矿远景区,对于全面指导南岭的地质找矿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85.
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和分析,运用地统计学方法,选择旱地、稻田、菜园和果园四种地利用方式,分析了渝东南秀山、黔江、酉阳三地土壤有机碳(SOC)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空间上,在耕作层和心土层SOC含量都是菜园最大,旱地最小,且差异显著;而底土层果园最大,稻田最小,差异不显著;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剖面SOC含量的影响一致,自上而下依次降低,均为耕作层SOC含量最高,底土层最低,稻田降幅最大,旱地最小,且差异显著;时间上,与1984年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除旱地外20多年来渝东南岩溶区0~20cm耕层SOC含量普遍升高,其中菜园的增加幅度最大,稻田最小。但总的来说,研究区岩溶山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较低,建议通过人为施肥提高有机质的含量,探索和推广应用免耕、少耕、秸秆还田等耕作措施,增加农田土壤固碳能力。   相似文献   
986.
该工作区位于吉黑褶皱系小兴安岭一张广才岭优地槽褶皱带与佳木斯地块衔接部位的佳木斯地块西部。  相似文献   
987.
一、区域背景 区域构造位于吉黑褶皱系张广才岭优地槽褶皱带与佳木斯地块的衔接部位。牡丹江南北向深大断裂与依舒北东向深大断裂在本区南部相交汇。区内出露的地层为下元古界兴东群,第三系富锦组。区内所见岩浆岩为早元古代混合花岗岩及晚二迭世黑云母花岗岩。笔者经对前人在笔架山地区工作的系统总结认为,该地区砂金资源较丰富,见有砂金矿床2处,矿点3处,源头均指向笔架山一带。1:20万化探扫面圈出1个甲类异常,3个乙类异常。  相似文献   
988.
国土资源部批准在我省金华、衢州、丽水等市开展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对我省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创新管理模式、破解发展空间难题具有重要意义。我省将通过实施"台地工业、坡地村镇"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新模式,力争将三个试点市打造成为全省示范区。  相似文献   
989.
岩溶山地聚落人口空间分布与演化模式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中国西南山区人口与聚落的演化对岩溶山区乡村规划、新农村建设、生态系统的管理和石漠化土地的治理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利用长时间序列的高精度航片与卫片,结合实地农户调查,从20世纪60年代至2010年的聚落与人口耦合变化过程出发,在村级景观尺度开展了贵州高原中部典型峰丛洼地及其周边地区聚落空间格局变迁的定量研究,以探讨岩溶山地人口与聚落演化的模式及其机制,揭示聚落变迁过程中的人地关系动态。结果表明:① 在研究区农村37年的发展过程中,尽管农村聚落总数在不断增多,但还是形成了一些规模相对发展较快的中心村、镇;② 自然条件、交通相对较好和原来规模相对较大的聚落得到了优先发展;③ 由于农户外迁,位于中部峰丛洼地区通达性较差的部分规模较小的聚落消失或逐渐空心化;④ 在聚落和人口的自发演变过程中,一方面使部分退化的石漠化土地得到了恢复,另一方面聚落扩展严重占用了相当的优质耕地。  相似文献   
990.
怒江流域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趋势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樊辉  何大明 《地理学报》2012,67(5):621-630
利用怒江流域及其毗邻地区16 个气象台站长时序逐月气温和降水量数据,运用TFPW-MK (Trend-free Pre-whitening Mann-Kendall) 检验和重复迭代变化诊断等方法,分析了近几十年来怒江流域气候要素空间格局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 怒江流域气温(年平均、年最高和年最低) 和年降水量由北向南总体呈递增,并与海拔相关性极为显著(α=0.01),且气候要素值随海拔升高而降低;(2) 降水集中度地域差异明显,西藏境内降水集中度多达60%以上,全流域降水集中期(除贡山站外) 多介于7 月下旬至8 月下旬;(3) 流域升温趋势显著,其年平均、年最高和年最低气温变化趋势多与纬度和海拔呈显著相关,其中年平均气温增幅为0.36 ℃10a;(4) 部分站点气温变化存在突变点,且其多出现于暖冬频发的20 世纪80 年代以后;(5) 年降水量总体有所增多,但变化趋势多不显著,无明显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