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0篇
  免费   104篇
  国内免费   276篇
测绘学   15篇
大气科学   528篇
地球物理   50篇
地质学   46篇
海洋学   289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44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72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77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1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51.
热带印度洋-太平洋三极模态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热带太平洋的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 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现象是过去几十年里海洋与气候研究的重点.随着近年来印度洋偶极子模态(Indian Ocean Dipole,IOD)的提出,热带印度洋中的短期气候变化也逐步被重视.然而,人们对这些现象的研究更多的是局限在单个的海盆之内,而不是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观测表明,在年际间尺度上,热带印度洋和热带太平洋的海表温度异常(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SSTA)和海表高度异常(Sea Surface Height Anomaly,SSHA)等物理量的有着很明显的反向变化趋势.对这种反向变化可以给出一个简单的解释:由于双圈沃克环流在暖池区幅聚上升,海表风场在热带印度洋为西风,在热带太平洋为东风;它们通过驱动海水的上翻使得热带西印度洋与东太平洋SSTA变冷,SSHA变低,同时也通过暖水的堆积使得暖池区SSTA升高,SSHA增加.这样就在整个热带印度洋-太平洋地区形成了一个SSTA和SSHA的三极子结构.随着热带印度洋-太平洋上空沃克环流圈的增强或减弱,两个海洋之间的反向梯度关系也会随之做相应的调整,并通过梯度与沃克环流之间的正反馈作用得以维持.这一振荡模态被称为印-太三极子(Indo-Pacific Tripole,IPT).本文将通过资料分析和一个简单的概念模型来讨论IPT模态的发展和变化机制,并着重考虑ENSO与IOD对IPT模态的影响.该模型包含了最基本的海洋与大气的物理变量和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为更深层次地理解和研究热带地区短期气候变化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952.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per typhoons(STYs)over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WNP)from 1965 to2005 and describes the seasonal variability of STY activity.The relation between STY activity and the 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as well as the possible reason for the influence of the ENSO on STY activity are also investigat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about one fifth of the tropical cyclones(TCs)over the WNP could reach the rank of STY.Most STYs appeared from July to Novem-ber while there was a highest ratio between number of STYs and total number of TCs in November.Most STYs appeared east of thePhilippine Sea.In El Nio years,affected by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monsoon trough and weak vertical wind shear,TC for-mation locations shifted eastward and there were more STYs than in La Nia years when the affecting factors changed.  相似文献   
953.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cold phase of the Pacific Decade Oscillation, pandemic influenza is related to climate. The relation of low temperature, Pacific Decade Oscillation, strongest earthquake, Influenza, hurricane and El Nino is researched in this study. In the cold period of Pacific Decade Oscillation, the strongest earthquake, hurricane with La Nina, Pandemic Influenza with El Nino will occur stronger and stronger. From 1950 to 1976, the strongest dust-storm is connected with Pandemic Influenza one by one. So, dust-storm is one of factors to spread pandemic influenza viruses.  相似文献   
954.
本文依据厄尔尼诺事件发生的三个重要成因,应用SOM神经网络,采用1976年至1990年的日食条件、地震次数、海温矩平数据,建立基于SOM网络的厄尔尼诺事件预测模型,对1996年至2000年厄尔尼诺事件预测,准确率较高.  相似文献   
955.
河北省1997年夏季高温干旱气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1997年夏季河北省高温干旱气候特点及其成因,探讨气候异常对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56.
初步处理了TOPEX/POSEIDON卫星在1992年10月至1995年3月的海洋测高资料,提出了测高数据赋加面积权。进一步分析了海平面上升速率及财年项振幅和相位随纬度变化情况,揭示和证实了海平面与ENSO事件和地球自转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57.
罗连升  徐敏  梁树献 《气象》2018,44(8):1073-1081
根据1961-2015年淮河流域170站月降水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ERSST海温资料,采用滑动相关、合成分析等方法来探讨厄尔尼诺/拉尼娜与淮河流域汛期降水年际关系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厄尔尼诺/拉尼娜与淮河流域汛期降水的年际关系存在不稳定性,两者11年滑动相关在1979年出现一次突变,1961-1979年两者为明显的负相关,1980-1992年为正常阶段,1993-2015年为明显的正相关。文中主要讨论两个明显相关时段厄尔尼诺/拉尼娜对淮河流域降水的影响。1961-1979年时段和1993-2015年时段厄尔尼诺/拉尼娜对淮河流域夏季降水的影响是相反的,而且1993-2015年厄尔尼诺/拉尼娜对淮河流域汛期降水预测的指示意义不如1961-1979年时段。厄尔尼诺事件对淮河流域降水的影响较为明显,而拉尼娜的影响不明显,两者的影响表现出不对称的特点。1961-1979年期间厄尔尼诺发展(衰减)年夏季亚洲大气环流配置有利于南北气流在淮河流域上空汇合(辐散),使得流域降水偏多(偏少),而1993-2015年厄尔尼诺事件则相反。  相似文献   
958.
1960-2016年秦岭—淮河地区热浪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基于134个气象站点1960-2016年逐日最高温和相对湿度数据,辅以趋势分析、空间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对秦岭—淮河地区热浪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了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与热浪变化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①近57年秦岭—淮河地区热浪呈现“非线性、非平稳和阶段性”的变化过程,年代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1960-1972年热浪呈现东西分异,分界线大致位于112°E,以东地区热浪异常偏多,以西地区则“高低交替”波动;1973-1993年热浪维持“低位波动”,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呈现快速增加;1994-2016年,关中平原、秦巴山区、巫山山区和四川盆地热浪维持“高位波动”,黄河下游、淮河平原和长江下游热浪则经历从“相对偏多”向“相对偏少”的转变;②在影响因素方面,最高温波动变化是秦岭—淮河地区热浪频次年代变化的主导因素,相对湿度变化的影响相对较弱;③近57年来关中平原热浪年代变化与赤道太平洋西部海温异常关系更为密切,长江流域与东部海温异常关系更为密切;对于黄河下游和秦巴山区的热浪变化与不同分区赤道太平洋海温异常关系均较弱。  相似文献   
959.
利用MERRA-2再分析气溶胶光学厚度及气象观测资料,在剔除人为排放长期变化产生的气溶胶光学厚度扰动的基础上,从气候学角度探讨了两类厄尔尼诺事件对中国东部冬季气溶胶的影响。结果表明,东部型厄尔尼诺事件使绝大部分区域气溶胶光学厚度呈正异常分布,尤其对华北至东北的气溶胶污染加剧作用显著;而中部型厄尔尼诺事件使气溶胶光学厚度异常由南至北呈显著的“+-”双极型分布。进一步成因分析发现,虽然两类厄尔尼诺事件都具有削弱冬季风从而减弱北方气溶胶向南传输的作用,但中部型对水平流场的削弱作用不显著,尤其是东北地区没有通过90%的显著性检验。同时二者对北方大气垂直扰动和气溶胶的湿清除作用相反,其中东部型表现为大气垂直扰动和对流有效位能减弱,降水减少,湿清除减弱;而中部型则表现为垂直扰动和对流有效位能增强,降水增多,湿清除增强。对于南方,强东部型事件引发的强降水可能是产生该区域气溶胶污染影响不稳定的主因,而中部型则主要通过气流削弱作用加剧长江中下游地区气溶胶的局地污染。   相似文献   
960.
穆穆  王强  段晚锁  姜智娜 《气象学报》2014,72(5):1001-1011
对近年来用条件非线性最优扰动法研究大气与海洋目标观测问题的部分工作进行了总结,主要涉及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事件、黑潮路径变异事件以及阻塞事件。通过研究这些事件发生的最优前期征兆(OPR)和最快增长初始误差(OGE),发现这些事件的最优前期征兆和最快增长初始误差分别具有空间的高度相似性及其伴随的局地性特征。理想回报试验表明,如果在ENSO事件和黑潮路径变异事件的最快增长初始误差和最优前期征兆所确定的扰动大值区减小初始场误差,上述事件的预报技巧会大幅度提高;最优前期征兆和最快增长初始误差的空间相似性使得在同一敏感区域增加额外观测,不仅有助于捕捉上述异常事件的前期信号,还可以有效减小初始误差,从而提高对该事件的预报技巧。阻塞事件爆发的最优前期征兆和最快增长初始误差的空间相似性和局地性特征在其目标观测研究中的应用,应该是深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