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80篇
  免费   1351篇
  国内免费   1877篇
测绘学   836篇
大气科学   4535篇
地球物理   960篇
地质学   1415篇
海洋学   603篇
天文学   76篇
综合类   310篇
自然地理   173篇
  2024年   60篇
  2023年   278篇
  2022年   297篇
  2021年   391篇
  2020年   280篇
  2019年   372篇
  2018年   240篇
  2017年   250篇
  2016年   229篇
  2015年   318篇
  2014年   394篇
  2013年   355篇
  2012年   381篇
  2011年   396篇
  2010年   401篇
  2009年   415篇
  2008年   405篇
  2007年   435篇
  2006年   431篇
  2005年   343篇
  2004年   298篇
  2003年   250篇
  2002年   216篇
  2001年   200篇
  2000年   172篇
  1999年   130篇
  1998年   112篇
  1997年   128篇
  1996年   135篇
  1995年   100篇
  1994年   79篇
  1993年   92篇
  1992年   81篇
  1991年   71篇
  1990年   64篇
  1989年   55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7年   3篇
  1954年   1篇
  192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941.
In this study, the variation of radio refractivity with respect to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is analyzed. Also, the effects of vertical gradients in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on the propagation paths of electromagnetic waves of weather radar are examined for several sites across the United States using several years of sounding data from the National Weather Service. The ray path is important for identifying storm characteristics and for properly using the radar data in initializing numerical weather prediction models. It is found that during the warm season the radio refractivity gradient is more sensitive to moisture gradients than to temperature gradients. Ray paths from the commonly accepted vertical ray path model are compared to a ray path computed from a stepwise ray tracing algorithm using data from actual soundings. For the sample of about 16 000 soundings examined, we find that only a small fraction of the ray paths diverge significantly from those calculated using a ray path model based on the US Standard Atmosphere. While the problem of ray dueting in the presence of a temperature inversion is fairly well known, we identify the presence of a strong vertical moisture gradient as the culprit in the majority of the cases where significant deviations occurred.  相似文献   
942.
华北回流天气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使用多普勒雷达资料对四次华北回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回波具有较大水平范围的、连绵成片的均匀幕状特征.回波顶较平整,回流降雨过程中还存在零度层亮带.属层状云降水回波.(2)速度图上,在零速度线两侧常分布范围较大数值不等的正负径向速度中心,低空零速度线呈"S"型,风随高度顺时针旋转,有暖平流存在.在强降水时段出现前常伴有区域性的冷平流层.(3)风廓线图上,从低层到高层由东北风转为西南风,风向发生了近180度的顺时针旋转,存在强垂直切变.降水开始与结束时分别表现为低层偏东风与中高层西南气流叠加、低层偏东风与中高层西南气流任何一者消失.边界层顶部出现浅薄的冷平流层是降水强度加强的信号.  相似文献   
943.
暴雨的多普勒天气雷达速度辐合风场特征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大范围强降水时,其多普勒速度回波特征既不同于单纯的暖(冷)平流的特征(S或反S形)也不同于纯粹的大尺度辐合(散)运动特征(弓状), 而是暖(冷)平流和辐合(散) 两种运动相结合的风场(称之为复合风场)所产生的多普勒速度特征.应用天津塘沽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并结合自动气象站资料和改进的EVAD 技术,分析2005年8月16日发生在海河流域的一次大范围、长时间的强降雨天气过程的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结果表明:(1)当低层出现暖平流和辐合运动相结合的复合风场特征时,即多普勒天气雷达速度场产品表现为自雷达中心开始,在同一距离圈上,一侧的零速度线弯向正速度区的顺转程度明显大于另一侧的零速度线弯向负速度区的顺转程度,即负速度区面积大于正速度区的面积时,降水就增强或维持.(2)当低层出现暖平流和辐散运动相结合的复合风场特征时,对应降水减弱或停止.这种对雷达速度场的辐合辐散分析将对大范围强降水的形成、发展、维持和消散具有很好的临近预报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944.
王斌  向玉春  张鸿雁 《气象》2008,34(1):35-40
为加深对对流云增雨催化机制的理解,避免催化指标的随意性,通过三维积云数值模拟和雷达加密探测资料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发生在湖北省西北部多山地区的一次对流降水过程进行了增雨催化时机的分析和识别.首先运用三维积云模式,通过催化模拟敏感试验,得出对流云增雨催化存在时间窗,最佳的催化时机应该为对流云发展的早期,催化后关键是增加雨和冰晶冻结后碰并霰增长这一冰相微物理过程的产量.根据模式分析结果,结合雷达观测资料分析,发现对流回波在生成及发展上表现出一些规律性,可以作为通过雷达观测识别增雨催化的时机和潜力区域的指标.  相似文献   
945.
2007年7月皖苏北部龙卷风初步分析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曹治强  方宗义  方翔 《气象》2008,34(7):15-19
2007年7月3日0840-1000(UTC)先后在安徽天长-江苏高邮和江苏兴化等局部地区发生了多个龙卷风,成为本年度的极端天气事件之一.利用高频次的FY-2C、2D等静止气象卫星资料、南京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和常规天气资料对这次龙卷风天气系统的活动与演变进行了分析,得到以下认识:叠加在梅雨锋切变线上的高空短波槽线,及槽后强干冷空气平流与低空暖湿平流在垂直方向迭合,并与200hPa青藏高压东西向脊线北侧的辐散场重合,为强对流天气系统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热力条件;0400(UTC)之后,在鄂豫皖苏交界区形成了两条中尺度对流云带.一条是与梅雨锋切变线相对应的弱对流云带,另一条是位于其南面的在上述干冷空气前沿迅速发展的飑线云带.切变线弱对流云带整体缓慢向南移动,构成云带的对流云块沿着云带缓慢向东移动.强对流飑线云带则由西北西向东南东方向移动,构成飑线云带的强对流云团则沿着云带由西南西向东北东方向移动.龙卷风就发生在上述两条中尺度对流云带的云团相交合并处.  相似文献   
946.
奥运短时临近预报实时数据处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详细分析了目前短时临近预报系统对自动气象站数据质量控制、探测数据更新频率、组网雷达时间同步观测与基数据实时传输、探测数据的实时传输技术、基于目录监控的数据监控与分发机制、基于开源的软件开发、数据格式等方面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北京奥运短时临近预报数据快速收集处理系统并已经投入业务运行,该系统实现了探测数据的实时传输、组网雷达时间同步观测和基数据实时传输、基于消息驱动的数据实时监控和分发、探测数据格式规范化等功能,基本满足北京2008年奥运短时临近预报系统的数据预处理业务需求.  相似文献   
947.
肖现  陈明轩  孔荣 《气象》2008,34(Z1):80-84
利用多普勒雷达四维变分分析系统(VDRAS)对2008年9月4日一次雹暴、大风的典型强对流天气进行了反演和分析。结果表明VDRAS对温度场、垂直速度场等进行了较好的模拟,温度场的冷暖池结构对维持风暴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风暴的传播也对冷池的传播有一定的影响,大风的形成与降雹区较干的空气及冷池紧邻降水区附近有关。  相似文献   
948.
主要利用S波段多普勒雷达相关产品对2008年8月8日奥运会开幕式时段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进行的几轮消减雨作业效果进行了分析评估。分析表明,针对降雨云系进行过量AgI播撒作业后,作业云的雷达回波强度减弱,强回波顶高度降低,强回波面积减小。消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49.
同其它分析时变信号的方法相比,S变换具有独特的优点.但是S变换的时窗函数形式固定,限制了其在信号分析和处理中的应用.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对S变换进行了改进和推广,在S变换的时窗函数中引入调节参数,同时将低通滤波函数融入其中,提出了一种广义S变换.通过调节参数大小来调节广义S变换的时间分辨率和频率分辨率,从而使该变换具有很强的适用性.本文使用该变换对实测探地雷达数据进行了层位识别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50.
多部雷达联合估算淮河流域降水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黄勇  胡雯  何永健  叶金印 《气象科学》2010,30(2):268-273
以淮河流域内6部CINRAD雷达基数据资料以及高密度自动雨量站观测资料为源,在应用多种方法进行降水估算和校准,并采用主成分集成方法进行集成应用的基础上,采用"先估算降水再拼图"和"重叠区域选取最大值"的方法来进行整个流域的降水估算结果拼图,从而实现了整个淮河流域的降水估算。从2007年7月初降水过程应用结果来看,经过校准以后估算误差在45%以下,并且能够反映出缺少地面雨量观测站的区域的降水分布,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淮河流域降水估算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