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7篇
  免费   184篇
  国内免费   273篇
测绘学   60篇
大气科学   557篇
地球物理   318篇
地质学   555篇
海洋学   238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192篇
自然地理   213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87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91篇
  2011年   94篇
  2010年   115篇
  2009年   123篇
  2008年   206篇
  2007年   160篇
  2006年   136篇
  2005年   128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87篇
  2000年   72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5篇
  1964年   1篇
  1958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7年   2篇
  1946年   1篇
  1941年   1篇
  1937年   1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991.
周洪兵 《地理教学》2013,(13):21-23
正基于目标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旨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以教学目标为核心,从定标、示标、施标、测标、归标、固标六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本文以鲁教版必修地理第一册"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节为例,谈谈具体的做法。一、定标:系统思考确定目标定标,即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合理的教学目  相似文献   
992.
罗秋官 《地理教学》2013,(14):19-22
正地理示意图主要是指用以表示地理事物特点、形成原因、演变过程及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各种地理图象。作为地理学科的特殊语言,地理示意图在地理教科书、地图册以及各种地理教辅导材料和地理试题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地理示意图也是地理教师在教学中最常用到的一种有效教学手段,它能够把抽象、复杂的地理原理形象化、直观化,从而更容易被学生理解与接受。  相似文献   
993.
地震烈度异常研究的若干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首先总结了地震烈度及其异常的特点; 其次在分析多个烈度异常区震害资料的基础上, 从地形条件、 土层特性、 断层、 土层结构及地下水位等五方面详细分析和总结了烈度异常的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 最后从宏观考察、 现场测试, 强震记录分析, 以及数值模拟三方面对烈度异常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总结. 总的来说, 现阶段对烈度异常现象的研究还不全面, 大多是基于宏观震害资料、 区域地质构造及局部场地条件等方面的研究, 研究成果不能全面充分地解释烈度异常的原因, 且对异常现象的定性分析较多, 缺少一定的定量分析, 特别是缺乏基于强震记录的定量分析. 文中对进一步研究烈度异常的形成原因、 分布规律及震害影响提出了建议, 对下一步开展地震烈度异常方面的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94.
<正>日本2011年3月发生的破坏性地震在科学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其触动了已被广泛接受的地震理论,并促使地震预报员和研究者重新评估海底韧性断层面发生大地震的几率。3.11大地震发生的地点令人费解,地  相似文献   
995.
2013年1月9日,Nature发表有关地震发生机理及断层行为的文章,文章认为:引发大规模地震最关键的因素在于"稳定"断层,而非活动断层。这一观点颠覆了"活动断层是导致地震发生的直接原因"的传统观点。在地震发生时,地面运动是断层两盘相对快速移动或滑动释放能量的结果,其相对运动的平均速度约为每秒3英尺(约0.91m)。并非所有的断层移动都如此之快,有些断层运动表现为缓慢滑移即蠕变,通常被认为是稳定的。一般认为,断层的这种蠕变是持续的,并且不利于产生快速滑动而引发地震。但新的断层运动模拟显示上述常识可能并不正确。  相似文献   
996.
In many regions of the world, a bridge will experience multiple extreme hazards during its expected service life. The current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tate Highway and Transportation Officials (AASHTO) load and resistance factor design (LRFD) specifications are formulated based on failure probabilities, which are fully calibrated for dead load and nonextreme live loads. Design against earthquake loads is established separately. Design against scour effect is also formulated separately by using the concept of capacity reduction (or increased scour depth). Furthermore, scour effect cannot be linked directly to an LRFD limit state equation, because the latter is formulated using force-based analysis. This paper (in two parts) presents a probability-based procedure to estimate the combined hazard effects on bridges due to truck, earthquake and scour, by treating the effect of scour as an equivalent load effect so that it can be included in reliability-based bridge failure calculations. In Part I of this series, the general principle of treating the scour depth as an equivalent load effect is presented. The individual and combined partial failure probabilities due to truck, earthquake and scour effects are described. To explain the method of including non-force-based natural hazards effects, two types of common scour failures are considered. In Part II, the corresponding bridge failure probability, the occurrence of scour as well as simultaneously having both truck load and equivalent scour load are quantitatively discussed.  相似文献   
997.
2012年1月31日,俄罗斯联邦航天局局长波波夫金发表声明说,“火卫——土壤”(又叫“福布斯-士壤”)火星探测器事故原因是由器载计算机遭宇宙辐射影响失灵造成的,而且该火星探测器的所载计算机使用了不合格的进口芯片。2月2日他又说没使用劣质微电路,但微电路因受重带电粒子的影响发生了故障是真的。  相似文献   
998.
主编手记     
我国古代,常会在秋天兴兵起武,既不违农时,亦不伤民力,因此留下"多事之秋"这样一词。时至今日,这个词仍释放着它的"魔力",秋天一到,总是一边收获,一边解决积攒了大半年的各种棘手事务。  相似文献   
999.
病虫害预测预报是粮食安全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灰色理论用于病虫害预测是一项有益的探索。以水稻稻瘟病预报为例,本文详细阐述灰色系统理论的建模方法,利用广元市近20年水稻稻瘟病发生面积资料,建立了1个GM (1,1)拓扑预测模型,用于稻瘟病趋势预测,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00.
汶川8.0级大地震的孕育和发生的深层过程与动力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汶川8.0级大地震发生在由3条NE向断裂带组成的龙门山逆冲走滑断裂系上,造成了以汶川、映秀为中心和其周边地域的严重破坏和人员的重大伤亡。然而强烈地震发生前却未见有可能的确切征兆或浅表层异常活动的迹象(相对于短期和临震预测),即浅层过程与地震发生的深层过程并不匹配。那么为什么在龙门山地区突然发生了这次大地震,它具有哪些特征?其成因机制又是什么?为此必须对这次大地震孕育、发生和发展的壳幔速度结构和其深层动力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通过松藩—甘孜,龙门山造山带和四川盆地地域人工源地震深部探测、天然地震层析成像、接收函数与面波频散反演、大地电磁测深和重力场研究,所得初步结果表明:①在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陆-陆板块碰撞、挤压作用下,形成了喜马拉雅造山带和东构造结,该东构造结似一尖楔向NNE方向顶挤并插入青藏高原东北缘,故迫使高原深部物质向东流展,在受到以龙门山为西北边界的四川盆地刚性物质阻隔下,一部分物质则转而向东南侧运移;②龙门山造山带与其西北侧地带地形高差达3500±500m左右,而地壳厚度在龙门山西北部为65±5km左右,四川盆地为40±2km,而龙门山地带与其东、西两侧相比则其地壳厚度变化幅度可达15~20km。这里恰为应力作用的耦合与集中地带;③下地壳和地幔盖层物质以上、中地壳(深20~25km)中的低速层为第一滑移面(并与上地壳解耦),以上地幔软流层顶面为第二滑移面,且在四川盆地深部壳、幔"刚性"物质阻隔下,下地壳和上地幔盖层物质以高角度在龙门山断裂系与四川盆地的耦合地带向上运移(或称逆冲),且在龙门山地表三条断裂构成的断裂系向下收敛到15±5km左右深处汇聚,二者强烈碰撞、挤压、震源介质破裂;即在物质与能量的强烈交换下,高度集中的应力得到急速释放,故形成了这次8.0级大地震;④汶川8.0级大地震的发震断裂是深部15±5km处的汇聚断裂带,且为在15±5km深处、半径为5km左右的柱状震源体积。为此通过该区的壳、幔速度结构变异,初步揭示了这次8.0级大地震孕育、发生和发展的深部介质和构造环境及其深层动力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