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69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87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29篇
海洋学   44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51.
基于中国热带气旋年鉴资料,从气候学角度出发,对西北太平洋TC(热带气旋)发生温带变性的频数与大尺度环流系统间的关系进行了诊断和分析.研究发现变性TC多发生于夏、秋两季,通过对NCEP月平均再分析资料的500hPa高度场进行EOF分解,发现西北太平洋TC变性的频数与65°N附近强冷高压系统在夏、秋两季都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且相关性在秋季高于夏季;与30°N附近强副热带高压系统存在负相关关系,夏季副热带高压系统的作用更大;与30°N以南西北太平洋多台风活动区域的弱低压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低压越弱,对流越弱,则TC的生成数越少,其中发生变性的TC数也会减少.500hPa高度场EOF分解的第一特征向量所对应的时间函数分布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前后出现了反号,较好地对应了变性TC年频数的年际变化趋势,70年代中期之前变性TC呈总体偏多,之后变性TC的频数总体偏少,呈明显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52.
目的 评价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Wallis)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例腰椎退变性疾病行髓核摘除并Wallis置入固定手术.结果 本组19例获随访28~40个月,平均30个月.术前JOA和VAS评分分别为(10.65±2.43)分、(7.50±0.95)分,术后2年JOA和VAS评分分别为(26.87±1.43)分、(0.21±0.01)分.结论 脊柱后路Wallis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符合人体生物力学等特点.其作为一种软性固定可以起到从僵硬融合节段向正常非融合活动节段的缓冲连接作用,同时亦是延缓脊柱终末期治疗(脊柱融合手术)的有应用前景的中间替代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53.
台风变性加强过程的数值模拟和试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7年登陆的Winnie台风经历了变性重新加强的过程,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对该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分析.等熵位涡分析显示重新加强过程经历了2个阶段:(1)高层扰动加强期,北上的变性气旋在其高层维持了小的位涡区,使上游东移的位涡槽加强;(2)气旋斜压发展期,低层气旋上的斜压带与高层加强的扰动耦合,气旋获得斜压发展.该过程伴随着高层风速的加强并发展为急流,这是动力平衡和低层斜压动能输送的结果.高层扰动和急流演变过程说明了变性气旋自身对其发展的重要性.通过热带气旋分离的方法,利用数值试验对变性气旋以及与气旋相关的物理因子的作用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低层变性的气旋Winnie首先通过潜热过程加强了高层的扰动,然后在其北移过程中和高层的扰动位相锁定而得到斜压发展,演变过程说明了登陆台风自身的重要性.在这个过程中,初始气旋的涡旋环流足最主要的,其次是水汽,而斜压性影响最少.斜压性影响最少是由于在气旋环流和高湿度的环境下,斜压带得到重建,使气旋仍然可以和高层的扰动相互作用而得到斜压发展.所以,斜压性仍是变性气旋再度发展的直接原因.综观台风Winnie的变性以及重新加强过程,气旋中斜压性的产生以及维持都和与降水相关的潜热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4.
尹尽勇  李泽椿  杜秉玉 《气象》2009,35(8):16-26
利用中尺度模式MM5对西北太平洋9617号热带风暴Tom转变温带气旋的变性过程进行了模拟.通过对其变性过程的模拟分析发现:热带风暴Tom与西风槽相互作用,风暴东侧低层暖湿气流与槽前正涡度平流发生耦合有利于气旋发展;槽前暖平流与槽后冷平流使风暴形成具有西冷东暖的热力分布结构,诱使风暴向斜压转变;高空急流入口处右侧的气旋式切变及出口处右侧的反气旋式切变有利于风暴右侧气流上升和左侧气流下沉运动,有利于风暴由正压向斜压性转变;来自风暴西北侧的干冷空气自700hPa附近向风暴中心侵入,使风暴中心暖柱体发生自低层向高层的西北一东南向的倾斜,其暖性特征遭到破坏;由于干冷空气的侵入,低层700hPa分为南北两个暖中心,北侧暖中心北侧出现了明显的暖锋锋生,西南侧另一个暖心附近有冷锋锋生迹象;平流层高值PV异常下传有利于变性后的热带风暴的再次加强.  相似文献   
55.
河西地区非均匀下垫面的大气变性过程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14  
张强  胡隐樵 《高原气象》1996,15(3):282-292
利用HEIFE野外观测资料,分析了河西地区黑河流域夏半年下面动力和热力特性的不均匀 ;并以个别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晴天观测资料为例,客观地分析了绿洲与沙漠或戈壁下垫面突变所产生的近地层大气变性过程;初步解释发绿洲近地层逆温和沙漠或戈壁近地层逆湿的形成机制,同时也讨论了绿洲和沙的水汽输送过程。  相似文献   
56.
气流通过水域时的变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抱璞 《气象学报》1997,55(4):440-452
利用量纲分析和数理方法推得了可用解析函数表示的气流通过水域时各气象要素在水上和下风岸陆地上变化的公式,并用1982年1,4,7,10月在江苏兴化县大纵湖专门布点进行水域气候效应系统观测的资料对所得公式进行检验,同时根据理论结果和实际观测资料研讨气流通过水域时各气象要素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57.
云南元谋盆地干润变性土中次生方解石特征及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新生体对于研究区域环境变化、营养元素释放以及次生成矿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化学分析、X射线衍射、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探讨云南省元谋盆地干润变性土钙质结核中的次生方解石的特征和形成过程。结果表明,钙质结核中次生方解石含量高,晶形完整;钙质结核以及次生方解石形成既取决于气候,也与微地形有关。次生方解石的形成过程及特征反映了自全新世以来元谋盆地主要处于干热气候环境中。  相似文献   
58.
随着重力测量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尤其是空间重力测量技术的发展,使反映地球中、高频信息的重力矢量及张量的获取成为可能.文中建立了基于重力矢量及张量信息求解重力场中扰动场元的数学模型,对于将来重力场的精化及其时变性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59.
沙尘气溶胶粒子表面变性对云滴形成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利用1997年5月14日辽宁省气溶胶和云滴谱航测资料,讨论了沙尘气溶胶粒子表面变性产生的不溶性沙尘粒子外包可溶性硫酸铵层的混合气溶胶粒子作为凝结核的增长规律,计算了由混和核形成的云滴谱特征,并与纯硫酸铵盐核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混和核上初期形成的云滴谱型比纯硫酸铵盐核上初期形成的云滴谱型要宽,更接近实际观测到的云滴谱分布.  相似文献   
60.
目的:通过缺氧诱导因子(HIF-1)蛋白含量及基因的表达探讨杞黄颗粒对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发生发展过程的作用机制。方法:健康雄性BN大鼠81只,随机选取13只作为空白对照组,另68只右眼通过激光光凝方式建立CNV模型。光凝7d后随机选取3只检验造模是否成功,余下65只随机分为5组:模型对照组、杞黄颗粒A组、杞黄颗粒B组、雷珠单抗组、杞黄颗粒+雷珠单抗组,各13只。治疗结束后,除杞黄颗粒B组在治疗的第90天处死,其余组大鼠均在治疗的第60天心脏灌注处死,取右眼制作标本,采用Western-blotting和RT-PCR检测HIF-1的蛋白含量及mRNA表达。结果:模型大鼠于激光后第7天OCT检查可见视网膜色素上皮复合层不连续,局部增厚,反射增强,界限不清,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显示出少量圆盘状荧光渗漏,表明造模成功。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HIF-1蛋白和其mRNA的表达趋势一致,均有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F-1蛋白表达量,模型对照组明显高于杞黄颗粒+雷珠单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杞黄颗粒A组、雷珠单抗组、模型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杞黄颗粒B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F-1mRNA表达,模型对照组明显高于雷珠单抗组、杞黄颗粒+雷珠单抗组,杞黄颗粒A组表达高于雷珠单抗组和杞黄颗粒+雷珠单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杞黄颗粒+雷珠单抗组优于雷珠单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杞黄颗粒B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杞黄颗粒联合雷珠单抗在抑制CNV中下调HIF-1蛋白含量及基因表达效果较单纯应用杞黄颗粒更加稳定,长期应用杞黄颗粒对抑制CNV有临床意义,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HIF-1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