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44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93篇
地球物理   56篇
地质学   6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3年   1篇
  196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汤燕冰  赵璐  高坤 《大气科学进展》2009,26(6):1169-1180
Based on the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 daily satellite dataset of global 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 (OLR) for the period of 1974--2004 and the NCEP-NCAR reanalysis for 1971--2004, the linkage between persistent heavy rainfall (PHR) events in the vicinity of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and global OLR leading up to those events (with 1- to 30-day lag) was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connection between the initiation of PHR events over the study area and anomalous convective activity over the tropical Indian Ocean, maritime continent, and tropical western Pacific Ocean. During the 30-day period prior to the onset of PHR events, the major significantly anomalous convective centers have an apparent dipole structure, always with enhanced convection in the west and suppressed convection in the east. This dipole structure continuously shifts eastward with time during the 30-day lead period. The influence of the anomalous convective activity over the tropical oceans on the initiation of PHR events over the study area is achieved via an interaction between tropical and extratropical latitudes. More specifically, anomalous convective activity weakens the Walker circulation cell over the tropical Indian Ocean first. This is followed by a weakening of the Indian summer monsoon background state and the excitation and dispersion of Rossby wave activity over Eurasia. Finally, a major modulation of the large scale background circulation occurs. As a result, the condition of a phase-lock among major large scale circulation features favoring PHR events is established over the study area.  相似文献   
42.
2001-01-26印度西北部的普杰地区发生了7.8级强烈地震。对这次强震事件,利用卫星遥感监测地-气系统射出长波辐射的数值产品资料,分析了以普杰为中心整个西亚范围内,事件发生前后共计6个月的月平均辐射场的分布特征及其演变过程,发现自震前2个月至震时当月,普杰地区始终是一个辐射(热)场的高值中心,震后明显消散,据此认为印度大地震有可识别的预警信息,提出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及其产品,有可能为“突破”短临地震预报开拓出一种新的预测技术生长点。  相似文献   
43.
青藏高原热状况与青海东部春季降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武林 《高原气象》1994,13(2):212-216
本文选取青藏高原主体上的长波射出辐射距平指数和高原气温距平指数表征青藏高原热状况,它们都与大气环流和副热带高压的活动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普查高原热状况与下一年青藏东部春季降水的相关关系,得到4个预报因子,建立回归方程。经1992年预报检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4.
烟雾层的长波辐射效应以及对边界层温度层结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利用一个简化的长波辐射方案,计算了兰州城市烟雾层大气的辐射效应.计算表明:烟雾层气溶胶增加了到达地面的大气逆辐射和气层的冷却率,平均污染状况时,增加量分别为15.2%和0.073℃/h.与烟雾层对太阳辐射吸收加热率相比,冷却率量值较小,但对全天边界层能量平衡所起作用不可忽略.对比分析了兰州和郊区夜晚的平均温度廓线演变情况,可以看出烟雾层长波辐射效应增加了低层大气中上部的冷却.  相似文献   
45.
地球长波辐射 (OLR)遥感与重大自然灾害预测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刘德富  康春丽 《地学前缘》2003,10(2):427-435
针对目前重大自然灾害 (如地震、洪水泛滥、火山喷发等 )还难能作出短期预测预警的现实状况 ,文中提出利用极轨卫星遥感所监测的“地气”系统射出长波辐射 (即OLR)信息 ,是可能攻克这一难关的突破口。文中不仅详细介绍了有关OLR数据的产出原理及其载荷卫星 (NOAA)运行的主要参数 ,而且还结合近年来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实例 ,利用笔者研究的应用OLR提取灾前预测信息的3种方法 ,客观地给出了OLR时空变化图像。结果显示 ,在重大自然灾害事件发生前 ,在未来可能发生重灾的区域及其附近 ,OLR呈现出比周围区域更显著的辐射增强变化特征。这一特征的揭示 ,为利用卫星遥感技术预测未来可能发灾区域及时作出短期预测预警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文末对目前有关强震前热红外异常成因的两种看法做了综合介绍和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46.
长波辐射对大气变化的敏感性和在WRF模式中的应用检验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用RRTM长波辐射 (LWR)参数化方案测试了LWR对大气变化的敏感性。结果表明 :高云对向外长波辐射(OLR)、30 0和 5 0 0hPa净LWR通量的减弱作用较中、低云大 ;低云对 85 0hPa和地表净LWR通量的减弱作用较中、高云大。在云层中 ,LWR冷却率受云影响最大 ;在云层下方 ,云对LWR的影响迅速减小 ;而在云层上方 ,冷却率几乎不受云的影响。当水汽含量减少或增加时 ,地表向下LWR受到相应减弱或增强 ,而净LWR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相应增强或减弱 ,并且越接近地面 ,受到水汽变化的影响就越大。O3 对LWR的影响相对云和水汽来说是比较小的。文中介绍了在WRF模式中应用RRTM方案预报LWR不同季节的 2个个例 ,给出了应用NCEP/AVN分析资料预报和验证中国范围 2d之内LWR通量的模拟结果。试验表明 ,OLR和 5 0 0hPa净LWR通量与高度形势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而地表净LWR很大程度上还受到地形的影响。  相似文献   
47.
观测事实显示,在E1 Ni(?)o发生期间,伴随着赤道中东太平洋的增暖,中纬度北大平洋中部表层海温(SST)常出现冷距平,而北美大陆西海岸SST则出现暖距平。借助观测资料分析和海气耦合模式模拟两种手段,检验了北太平洋对ENSO事件的上述响应。观测证据和数值模拟都支持有关学者提出的“大气桥”概念,即大气对赤道中东太平洋SST异常增暖的响应,随后强迫中纬度北太平洋,并导致那里SST的变冷,从而起到了连接热带和热带外特别是中纬度北太平洋的“桥梁”的作用。关于其机制,本文认为主要是海洋对大气强迫的动力响应导致那里的SST变冷,尽管潜热通量的贡献也很显著。至少模式结果证明短波辐射、长波辐射和感热通量的贡献都是次要的。进一步的分析揭示,北太平洋存在着线性独立于ENSO事件的所谓“北太平洋模态”,在空间型上,它和线性地依赖于ENSO事件的模态非常相近,即它们的纬向结构都呈现出扁平的“双极”型,只是彼此间SST距平极大值的中心位置不同。模拟结果表明,北太平洋模态与大气的耦合作用,主要是通过海气热通量交换实现的,其中短波辐射和长波辐射的作用居主导地位,而潜热通量的贡献则基本可以忽略。  相似文献   
48.
做出了32°~40°N,89°~105°E范围内各经纬度结点1989年7月~1996年12月长波辐射(OLR)月距平值曲线.将各结点的曲线图按经纬度排列起来,构成OLR时空序列剖面图.根据对这些剖面图的分析,研究了强震前OLR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强震前1~4个月震中附近结点OLR曲线变化出现异常,表现为反向变化或振荡型.有的地震前异常的空间展布呈条带状.  相似文献   
49.
辐射参数化的变化对模式中期和月预报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T106中期数值预报模式和T63气候模式中进行了两种辐射过程参数化的对比试验。目前在这两个模式中用作对照积分的辐射方案(OPE)是ECMWF的早期业务方案,而新的辐射方案(NEW)是ECMWF 1989年5月2日成为业务的版本。试验结果表明,OPE高估了短波水的吸收,导致太大的短波大气吸收和地表太小的向下短波辐射;OPE还低估了长波辐射冷却和大气顶的向外长波辐射(OLR);NEW增加了地表有效辐射能量和对流层总的冷却,产生了较大的湍流热通量,对流活动加强,降水量明显增加;NEW还使平流层温度偏暖得到矫正。业务平行试验的统计检验表明,NEW对4~7天中期预报有较显著的改进。  相似文献   
50.
大气下行长波辐射参数化模型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甘肃黑河流域不同下垫面的近地面气象和辐射观测数据,对已有的12个晴天大气下行长波辐射参数化模型和8个云天模型进行比较.指出晴天情况下Idso模型和Dilley & Obrien模型最适用,但后者一定要进行系数校正,云天情况下Maykut模型误差最小.经过平均日变化分析表明,晴天模型能较好地抓住大气下行长波辐射的日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