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6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47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9篇
自然地理   2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0 毫秒
61.
《地理教学》2005,(7):48-48
美国宇航局支持的一项新研究发现,由于喜马拉雅山上的冰雪融化,导致东南亚和南亚地区气候变化,为阿拉伯海的浮游藻类“疯长”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62.
63.
喜马拉雅山北坡奥陶系—古近系近乎连续的沉积地层中系统采集古地磁样品3791件,其中测试统计样品数为2920件,基本获取了统级年代古地磁数据,绘制出喜马拉雅地块奥陶纪—古近纪古地磁极移曲线和古纬度变化曲线。喜马拉雅地块在向北漂移过程中曾发生了多次旋转,最后一次约28°的顺时针旋转发生在始新世,可能与西喜马拉雅构造结形成有关;晚三叠世和晚侏罗世曾发生了纬度为2°和3.8°的向南回返,可能与雅鲁藏布新特提斯洋弧后扩张有关。根据古纬度数据推算:中白垩世雅鲁藏布新特提斯洋盆的宽度至少为2200km;始新世以来的喜马拉雅陆-陆碰撞造山运动导致印度地块-喜马拉雅褶冲带-拉萨地块之间的地壳缩短量至少为1000km。  相似文献   
64.
Ev K2 CNR SHARE Asia计划的目标就是建立一个沿喜马拉雅山—喀喇昆仑山脉的监测网络,为气象学和气候研究提供参数,特别是为季风变化、大气化学、冰川学、高海拔湖沼学和古湖沼学等研究,同时也为准确地确定地球表面坐标。SHARE Asia 计划的一个特殊的目的是发展一套完整的测量系统,以满足不断进步的环境与地球科学;促进当地的技术升级和建设的能力。 就像WMO CEOP 和UNEP ABC一样,SHARE Asia 气象—气候及大气化学观测站已经成为重要的国际科学计划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65.
喜马拉雅山地区是世界上最高大的也是最年轻的山脉,这里地处两大板块的碰撞带,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山地灾害发育,泥石流异常活跃,经常给生命线工程和当地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威胁。但是由于高寒缺氧,加之技术手段所限,研究程度一直很低。本文在对该区大型、巨型泥石流进行了遥感研究和实地调查资料基础上,发现该区泥石流存在16个泥石流较集中分布区,并且北坡比南坡更为发育。在此基础上,对其发育规律进行细致分析,发现:(1)喜马拉雅山地区泥石流的活动目前正处于活跃期; (2)研究区泥石流沟口主要分布在两个高程段,一个是2800~3400m范围,另一个是4200~4900m范围; (3)研究区衰败期泥石流沟道比降大都小于100,而发育期的泥石流沟道比降一般比较大,大都大于300,旺盛期的泥石流沟道比降则介于100~300之间。另一方面,我们发现本区冰雪融水与雨水型泥石流的沟道比降几乎相同,其动力条件相差不大。这对于该区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判断泥石流的活动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6.
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段北坡第四系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研究区不同实测剖面的特征及其地形地貌特点, 并通过对不同成因地层各层位的光释光(OSL)、电子自旋共振(ESR) 和14C测年, 确立了早更新世、中更新、晚更新世地层系统, 从而对研究区第四系地层系统进行了较精确的划分, 为晚新生代构造隆升、构造地貌以及环境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67.
西藏札达盆地形成演化与喜马拉雅山隆升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实测地层剖面和室内综合研究,笔者将札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形成演化划分为6个阶段①盆地初始断陷阶段;②盆地加速断陷阶段;③盆地强烈断陷阶段;④盆地断陷止息阶段;⑤盆地二次初始断陷阶段;⑥盆地二次加速断陷阶段。并以札达盆地形成演化为基础将喜马拉雅山此阶段的隆升划分为5个阶段①慢速隆升阶段(5.4~4.4Ma);②中速隆升阶段(4.4~3.5Ma);③快速隆升阶段(3.5~3.2Ma);④停止隆升阶段(3.2~2.7Ma);⑤快速隆升阶段(2.7Ma)。研究表明,喜马拉雅山的隆升是一个多阶段、不等速和非均变的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68.
1981-2001年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植被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ased on the NOAA AVHRR-NDVI data from 1981 to 2001, the digitalized China Vegetation Map (1:1,000,000), DEM,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data,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the spatial patterns and ver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natural vegetation changes and their influencing factors in the Mt. Qomolangma Nature Reserve have been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re is remarkable spatial difference of natural vegetation changes in the Mt. Qomolangma Nature Reserve and stability is the most common status. There are 5.04% of the whole area being seriously degraded, 13.19% slightly degraded, 26.39% slightly improved, 0.97%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nd 54.41% keeping stable. The seriously and slightly degraded areas, which mostly lie in the south of the reserve, are along the national boundaries. The areas of improved vegetation lie in the north of the reserve and the south side of the Yarlung Zangbo River. The stable areas lie between the improved and degraded areas. Degradation decreases with elevation. (2) Degeneration in the Mt. Qomolangma Nature Reserve mostly affects shrubs, needle-leaved forests and mixed forests. (3) The temperature change affects the natural vegetation changes spatially while the integration of temperature changes, slopes and aspects affects the natural vegetation change along the altitude gradients. (4) It is the overuse of resources that leads to the vegetation degeneration in some parts of the Mt. Qomolangma Nature Reserve.  相似文献   
69.
青藏高原化学风化和对大气CO2的消耗通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评估青藏高原化学风化对全球气候的影响,笔者等对中国境内源自青藏高原的七条主要河流(金沙江、澜沧江、怒江、黄河、雅砻江、岷江和大渡河)进行了采样和地球化学分析,估算了硅酸盐、碳酸盐风化对河水中主量离子的贡献,以及硅酸盐风化和碳酸盐风化所消耗的大气CO2。研究显示,七条河流流域中硅酸盐风化引起的大气CO2消耗约为0.7×10^5~3.7×10^5mol/(km^2·a)。结合国外学者对于喜马拉雅山南缘三条河流(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和印度河)的研究结果可以得出,发源于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的主要十条河流流域硅酸盐风化平均共消耗大气CO2328×10^9mol/a,仅占全球大陆硅酸盐岩风化所消耗大气CO28700×10^9mol/a的3.8%,并仅为全球通过河流向海洋输送有机碳(来自陆地上生物的消耗)通量的2.5%。  相似文献   
70.
开展中—尼通道沿线冰川/冰湖变化及其相关灾害调查,对减少此类灾害发生、保障该地区安全、维护其在两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地位具有重要意义。中—尼通道地形陡峭复杂,现代冰川发育,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冰川物质亏损显著,冰湖扩张明显,冰川相关灾害风险突出,已经引起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运用遥感手段结合野外考察对中—尼通道沿线冰川及其相关灾害进行了初步调查,对直接影响干线通道的典型支沟流域上游冰川分布及其变化进行了统计,并初步分析了与冰川冰湖变化相关的灾害危险性。结论如下:中尼通道沿线13个子流域共发育冰川568条,总面积804.71 km~2,平均冰川覆盖率为12.89%,主要集中在海拔5000~6000 m,27年间(1991—2018年)三通道内的冰川平均退缩率达9.93%。共有冰湖74个,呈逐年扩张态势,20年间(1990—2010年)冰湖平均扩张率达86.5%,其中危险冰湖共计2个。三通道内近半个世纪以来共计发生冰川/冰湖相关灾害共计9起,未来有出现(次生)泥石流/滑坡、洪水、冰湖溃决等形式灾害的可能。发生于柯西河、吉隆藏布和甘达基河一些河段的各类灾害会对山区水库和相关水电设施造成重大影响。本研究可为探讨中—尼喜马拉雅山地区冰川/冰湖变化的时空特征、冰川相关灾害的引发机制以及可能灾害预估等提供资料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