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8篇
  免费   366篇
  国内免费   773篇
测绘学   18篇
大气科学   567篇
地球物理   545篇
地质学   838篇
海洋学   309篇
天文学   31篇
综合类   57篇
自然地理   152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72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71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103篇
  2013年   89篇
  2012年   107篇
  2011年   108篇
  2010年   122篇
  2009年   121篇
  2008年   93篇
  2007年   114篇
  2006年   110篇
  2005年   97篇
  2004年   79篇
  2003年   83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104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80篇
  1997年   56篇
  1996年   63篇
  1995年   56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8 毫秒
991.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urban geography with a new perspective. Endowed with the urban geography connotations, an improved data field model is employed to integrate temporal dimension into spatial process of cities in a typical region in this article. Taking the Beijing-Shanghai Corridor including 18 cities as an example, the authors chose the city centricity index (CCI) and the spatial data field model to analyze the evolution process and features of sub-region and urban spatial interaction in this corridor based on the data of 1991, 1996 and 2002. Through the analysis, we found that: 1)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the urbanization level and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economy, the cities' CCI grew, the urban spatial radiative potential enhanced and the radiative range expanded gradually, which reflects the urban spatial interaction's intensity has been increasing greatly; 2) although the spatial interaction intensity among the cities and sub-regions in the Beijing-Shanghai Corridor was growing constantly, the gap of the spatial interaction strength among different cities and sub-regions was widening, and the spatial division between the developed areas and the less developed areas was obvious; and 3) the intensity of the spatial interaction of Beijing, Shanghai and their urban agglomerations was far greater than that in small cities of other parts of the corridor, and it may have a strong drive force on the choice of spatial location of the economic activities.  相似文献   
992.
超强蜘蛛丝     
《海洋世界》2009,(5):9-9
蜘蛛丝本身就比钢丝强韧。最近,一项新研究表明,如果把蜘蛛丝和某些金属(如铝、锌、钛)融合在一起,它将变得更加强韧。在自然界中,金属的确可以增加一些生物结构的强度,但这些结构本身就比较坚硬,如动物的刺。为了检验金属对柔软结构的作用,研究者选择了蜘蛛丝。研究者用高温水蒸气破坏了蜘蛛丝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然后把蜘蛛丝放在铝、锌、钛的蒸汽中,部分金属原子就与蛋白连接在一起。研究者表示,天然蜘蛛丝对湿度和温度等环境条件非常敏感,但融合了金属的蜘蛛丝几乎不受环境影响。未来,也许蜘蛛侠应该带着新型蜘蛛丝行侠仗义了。  相似文献   
993.
Since the mild-slope equation was derived by Berkhoff (1972),the researchers considered various mechanism to simplify and improve the equation,which has been widely used for coastal wave field calculation.Recently,some scholars applied the mild-slope equation in simulating the tidal motion,which proves that the equation is capable to calculate the tide in actual terrain.But in their studies,they made a lot of simplifications,and did not consider the effects of Coriolis force and bottom friction on tidal wave.In this paper,the first-order linear mild-slope equations are deduced from Kirby mild-slope equation including wave and current interaction.Then,referring to the method of wave equations’ modification,the Coriolis force and bottom friction term are considered,and the effects of which have been performed with the radial sand ridges topography.Finally,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dified mild-slope equation can be used to simulate tidal motion,and the calculations agree well with the measurements,thus the applic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mild-slope equation on tidal simulation are further proved.  相似文献   
994.
湘南荷花坪地区王仙岭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仙岭岩体由两期花岗岩组成,早期花岗岩发生钨锡矿化,晚期花岗岩无矿化显示。本文对两期花岗岩主量、稀土、微量元素特征、形成构造环境及其与成矿关系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认为成矿花岗岩与不成矿花岗岩主要区别在于早期花岗岩富含电气石,B、F、Cs含量高,其岩浆分异演化程度高,电气石中Fe含量约占8.99%,F含量约占2.10%,而晚期花岗岩不含电气石或电气石含量很少,岩浆演化程度相对低。深层原因为王仙岭早期花岗岩形成软流圈地幔上涌峰期,壳-幔作用强烈,深源流体丰富,而王仙岭晚期花岗岩形成软流圈地幔上涌峰期之后,壳-幔作用较弱,成矿作用强度可能与壳-幔作用强度呈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995.
采用相似材料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锚网锚杆、U型钢和吸能支护条件下煤岩巷道冲击破坏过程进行研究,揭示了巷道与支护相互作用下的巷道冲击破坏机制。试验和数值计算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支护作用下巷道冲击破坏规律表现基本一致,在冲击载荷作用下,巷道顶板有明显下沉,底板出现起鼓现象,两边帮均向巷道内部方向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裂缝,进而扩展和贯通,并有抛出物冲入巷道内。根据模型试验和数值计算结果可知,不同支护条件下冲击破坏程度不同,吸能支护具有良好的缓冲和吸能特性,巷道变形较小,整体稳定性好,更适合于冲击地压巷道的支护。  相似文献   
996.
湖北清江和尚洞石笋古环境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1997年开始对湖北清江和尚洞开展了系统的现代过程监测和地质记录的综合研究,以了解气候和生物信息的传输、转化和记录过程,并由此重建长江中游末次冰期以来的气候和生态环境。通过对和尚洞的大气、植被、土壤、围岩、滴水和沉积碳酸盐开展年代学、水文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地球生物学等多学科的调查,已经积累了许多现代过程的基础资料,为进一步进行石笋记录的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同时,研究发现该洞穴石笋具有年代准确、环境和生态信息丰富、分辨率高、记录时间长等众多优点,是重建过去气候和生态变化历史的优质载体。下一步研究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特点,力争在季风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以及不同气候态下环境与生物的相互作用两个方向取得进展。  相似文献   
997.
地气模型中元素迁移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地气模型研究了上升气流作用下,铅锌矿及围岩中元素迁出规律.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技术检测了模拟矿(岩)层中元素迁出的量,简单估算了多种元素的迁出率.实验结果表明:在上升气流作用下,迁出的元素会在矿(岩)层上方的捕集器中不断积累;不同元素的迁出率相差很大,在0.006~4000 ng/d范围.矿体中成矿元素赋存量大,其迁出率也大,必然在矿体上方形成异常,这为利用地气异常找隐伏矿的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8.
对广西德保铜矿钦甲岩体不同单元中的锆石进行了Hf同位素的研究,结果表明,钦甲岩体中锆石εHf(t)值变化范围为-17.0~+7.8,Hf同位素两阶段模式年龄(tDMC)范围为0.93~2.49Ga,峰值为1.3~1.6Ga,表明它们的岩浆源区主要以中元古代地壳物质为主,同时在成岩过程中有地幔组分的参与,属壳幔混源花岗岩,推测钦甲岩体可能形成于岩石圈伸展的壳幔混合作用环境。华南地区加里东期花岗岩中锆石Hf同位素特征,表明岩浆形成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地幔物质加入,暗示华南地区在早古生代发生过强烈的壳幔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999.
油源对比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油中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组成可以应用于油源对比,指标可以归纳为3类:①所含元素的聚类分析及其所反映的元素分布总体特征;②不同族、不同类型元素的组成,特别是过渡族金属元素;③稀土元素。但对于哪些微量元素可以应用于油源对比,哪些具有普遍意义,在不同地区是否具有适用性,影响其油源对比应用有效性的因素有哪些,主控因素是什么,仍然不甚清楚,由此导致很多方面的认识还不甚成熟,成功应用的实例相对常规的有机地球化学研究不多。原油中的微量元素主要来源于外部成油和运聚环境,在原油生成和运聚过程中,通过烃—水—岩之间的复杂有机—无机相互作用以金属卟啉螯合物、有机络合物或吸附态的形式聚集于原油中,并且沥青质是原油中微量元素的主要载体,元素组成在此过程中发生分异。此外,原油在自身形成与演化过程中也会发生元素组成的分异,影响因素包括油源母质类型、成熟度、次生变化等。在这些过程中,元素地球化学性质的不同会使原油中的元素组成出现差异,基本不发生/少发生变化的元素即可能是好的油源对比指标,这是应用微量元素进行油源对比的原理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00.
松辽盆地北部地层水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盆地流体是沉积盆地中非常活跃的因子,盆地流体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主要是受控于流体-岩石相互作用。本文以松辽盆地北部为研究对象,基于地层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锶-氢-氧同位素数据分析,初步探讨了水-岩反应与锶-氢-氧同位素的关系。这一研究对于丰富同位素示踪、水-岩相互作用等基础理论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分析表明,位于盆地西部地区地层水明显受到古大气降水的影响,中央凹陷地区δ18O正偏移可能是由水岩作用加强引起的。地层水为大气水与原生沉积水的混合,较轻的δD值反映出原始沉积水属陆相沉积水。地层水的87Sr/86Sr值略低而Sr2+含量又较高,是高87Sr/86Sr值流体端元与低87Sr/86Sr值流体端元的混合,即地表来源水与深部水的混合,也更多地受到高Sr2+含量低87Sr/86Sr值的火山-地热水等幔源深部水的补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