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06篇
  免费   584篇
  国内免费   593篇
测绘学   935篇
大气科学   695篇
地球物理   656篇
地质学   1067篇
海洋学   53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46篇
自然地理   429篇
  2024年   46篇
  2023年   163篇
  2022年   155篇
  2021年   238篇
  2020年   122篇
  2019年   171篇
  2018年   143篇
  2017年   152篇
  2016年   122篇
  2015年   158篇
  2014年   268篇
  2013年   175篇
  2012年   192篇
  2011年   185篇
  2010年   220篇
  2009年   212篇
  2008年   191篇
  2007年   131篇
  2006年   123篇
  2005年   111篇
  2004年   128篇
  2003年   88篇
  2002年   100篇
  2001年   82篇
  2000年   64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193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过去半个多世纪中,国内外学者在萨拉乌苏河地区做了大量考察和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是,以往都把重点放在该区第四纪地层划分、考古、古人类、古生物和古地理环境等方面。对于在地层中化学元素的迁移和聚集与古气候的关系,探讨不多。  相似文献   
172.
王取义 《江西地质》1995,9(2):124-131
该文着重介绍了武夷山西坡主要与锡矿化有关的成矿花岗岩的蚀变类型,蚀变分带、蚀变带矿物组成,标志矿物及化学成分等特征,同时还指出了不同矿床类型地表矿化标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3.
为了能够精确地确定天气系统的移动速度,明确地表曲率半径的分布规律是很有必要的。通过矢量分析和复杂的推导得知,地表曲率半径φ不仅与地理纬度φ有关,还与所考查的地表曲线的方向(以方位角α来定量表示之)有关。ρ、φ及α间的解析关系如下:  相似文献   
174.
1500年宜良地震地表形变带的考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俞维贤  申旭辉 《地震研究》1995,18(4):405-411
据历史记载1500年在宜良一带发生了一次强烈地震,由前人对该次地震无较详细的现 场实地考查资料,因此对这次地震认识说法不一。1992年作者对该次地震进行了实地考证。发现和确认了这次地震十分丰富的地震地表形变带,现存长度达81公里,最大左旋水平位错量9至11米。研究结果表明该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为小新街-徐家渡断裂,震级接近8级。  相似文献   
175.
青藏高原积雪的分布特征及其对地面反照率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通过对1983年7月至1990年6月青藏高原主体58个格点积雪资料进行EOF分析发现,青藏高原主体积雪分布以西部兴都库什山脉。天山山脉以及南部喜马拉雅山脉为主;高原中部唐古拉山脉、北部昆仑山脉和东部巴颜喀拉山脉的积雪相对较少,青藏高原西部、南部的积雪变化与中部、北部和东部的积雪变化趋势存在反位相关系。另外,本文还对积雪对高原地面反照率的影响作了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176.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根据历史记载,大多数省份都发生过六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近十几年来,在我国大陆,特别是华北地区和西南地区曾经发生了多次破坏性地震。这些地震造成了地表破坏——地裂缝、喷水冒砂、崩塌、滑坡、陷坑和泥石流等震害现象,不同程度地毁坏了工矿企业、城乡房屋、铁路、桥梁以及水利、电力等工程设施  相似文献   
177.
对喜马拉雅地区地壳热状态的初步估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考虑放射性热源,采用非线性稳态有限单元法估算了喜马拉雅地区地壳的温度分布和地表热流值。 喜马拉雅山南、北有不同的地壳温度结构,南部等温线比较均匀,地表热流值低于1.5HFU;北部地表下20公里以上等温线成密集型分布,20公里以下成环状分布,地表热流值从1.5HFU至2.1HFU。根据等温线圈出西藏南部地区地壳内可能存在局部熔融的部位,并与其他地球物理资料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78.
前言     
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研究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了。近20年来科学家们对这个问题更加重视。我国学对于中国近代气候变化特别是地面气温变化规律进行了大量分析,获得了一系列成果。这些成果表明,中国的气候变化与全球变化有较好的一致性,但也存在明显的差别。近50~100年内,中国地表气温呈明显增暖趋势,但20世纪30-40年代的暖期似乎比全球平均明显得多;中国温度变化的季节和地区特征同北半球基本一致;从历史时期温度变化分析看,有研究认为中国20世纪的增温是过去至少l000年内没有的。  相似文献   
179.
根据揭示沙漠化扩张内在规律的相关气候驱动因子的假说,气候作用影响之下的沙漠化是在具反射率-降水正、负反馈特点的气候系统之中的区域干旱化过程与干旱土壤退化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辐射调节下的地表下垫面温度占主导的条件下,气候成因的沙漠化是由区域气候系统反馈所形成。正反馈的外部调节因子是降水量的变化和极端降水事件(特别是旱灾)的出现频率,降水量减少以及降水频率的降低直接影响沙漠化的程度。20世纪下半叶,人类因素导致的干旱土地退化作为另外的正反馈调节因子,其重要性正在增加。通常正反馈的扩大趋势会被通过蒸腾而进行的地表温度调节的负反馈所抑制。由正反馈到负反馈的转换是通过地球表面与大气层之间的热量交换的调节所确定的,其中非潜热因子处于增加状态。上述情况在反射率和地表温度同时增加的条件下发生。在超出绿色植物生物量及其NDVI指数阈值的条件下,负反馈向正反馈的转换就会发生。人为作用导致的植被退化加快了向绿色植物生物量阈值逼近的进程,从而引起气候因素驱动的沙漠化扩大。一个主要由气候因素影响的荒漠化区域,在大多数情况下,其绿色生物量均在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中达到了阈值。在中度的人为影响的植被退化条件下,这些地域一般都包括部分干旱与半干旱土地。然而有时,人类活动也会导致干旱的半湿润土地退化。本文运用Turan和Sahel地区1982-2001年NDVI指数的监测结果,分析了全球变暖和人为作用导致的土地退化。  相似文献   
180.
陆气相互作用及陆面模式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较为全面地回顾了有关陆气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及陆面模式的发展现状,结合近年来开展的有关陆气相互作用的20多个大型国际研究计划和目前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陆面模式,分析了当前陆气相互作用及陆面模式研究中存在并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探讨了未来陆面模式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