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09篇
  免费   1365篇
  国内免费   1343篇
测绘学   1455篇
大气科学   2068篇
地球物理   1251篇
地质学   1807篇
海洋学   645篇
天文学   1638篇
综合类   470篇
自然地理   883篇
  2024年   72篇
  2023年   267篇
  2022年   254篇
  2021年   377篇
  2020年   249篇
  2019年   282篇
  2018年   248篇
  2017年   250篇
  2016年   235篇
  2015年   288篇
  2014年   608篇
  2013年   405篇
  2012年   507篇
  2011年   481篇
  2010年   494篇
  2009年   500篇
  2008年   440篇
  2007年   317篇
  2006年   349篇
  2005年   322篇
  2004年   276篇
  2003年   250篇
  2002年   287篇
  2001年   249篇
  2000年   210篇
  1999年   223篇
  1998年   195篇
  1997年   205篇
  1996年   195篇
  1995年   186篇
  1994年   180篇
  1993年   175篇
  1992年   170篇
  1991年   123篇
  1990年   117篇
  1989年   99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3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3篇
  1963年   3篇
  1961年   3篇
  193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91.
南黄海辐射沙洲附近海域悬浮体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2003年春季(3—4月)和秋季(9月)南黄海辐射沙洲附近海域的悬浮体样品进行了空间分布特征、有机无机组成、粒度特征及其季节变化分析。结果表明:(1)2003年春季研究区内悬浮体浓度要普遍高于秋季的悬浮体浓度。悬浮体浓度最高值区位于长江口-老黄河口之间的近岸区。陆源物质为主的无机组分是悬浮体的主体成分,特别是在近岸浅水区和接近海底的底层水中尤为突出;(2)研究区海水中的悬浮体主要来源于辐射沙脊区(老黄河-长江复合三角洲)沉积物再悬浮;(3)悬浮体分布是风浪、潮流及沿岸流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风浪和潮流是影响本区悬浮体分布的主要因素,巨大的风浪和强大的潮流造成辐射沙洲海底的沉积物再悬浮、搬运和再沉积,并在苏北沿岸流的作用下向沙洲外缘输运。  相似文献   
92.
面向光学遥感的先进光谱辐射定标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辐射定标是光学遥感信息定量化的关键技术之一,它的主要作用体现在(1)在工程研制到在轨运行的全过程中,确定和评估传感器的绝对响应;(2)建立不同平台、不同传感器的辐射量基准,保证相关时间和空间尺度下获得的地球物理数据可以相互比对、转换和融合;(3)通过动态监测,校正传感器的性能衰变,修正大气、照明条件和环境变化等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保证测量结果真实反映目标和背景的特征.结合我国空间光学传感器的发展要求,提出了实验室、星上和场地替代辐射定标的实施方案建议.实验室定标的主要作用是建立传感器的输出和已知的、用SI单位表述的入射辐射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星上定标能够长期地监测传感器响应的衰变,而场地替代定标可以验证传感器的辐射响应并进行多个传感器的交叉定标.通过这3种独立的定标手段的相互验证和比较,能够有效地提高环境光学遥感信息的定量化水平,保证卫星数据的质量.在综述和比较国内外先进辐射定标技术的基础上,提出采用标准探测器和标准辐射源相融合的辐射定标基本途径,来实现卫星传感器3个阶段的辐射定标,并讨论了技术实现的方案.  相似文献   
93.
氮浓度对四株海洋绿藻总脂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用NaNO3作为氮源,分别作了氮浓度的五个水平对2属(小球藻属、裂丝藻属)的四株绿藻的生长率、总脂含量及主要脂肪酸组成的影响。C19、C97和C102的脂肪含量随N浓度的改变而有较大变化,其中C102在1.6m mol/L时脂肪含量达到最大值(24.8%)。C95的脂肪含量随氮浓度变化不大。同时,由氮浓度引起的平均生长率μ与总脂含量之间无明显相关关系。四株绿藻的EPA(20∶5n-3)和PUFAs(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含量随培养基中氮浓度的改变有较大变化但因种而异。C95和C97均在中等氮浓度时EPA含量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3.8%和27.4%。C19和C102在高氮浓度(40mmol/L)获得EPA的最大值,分别为25.7%和26.6%。  相似文献   
94.
水体中含一定浓度的甲醛 ,用 Nessler法测得的总氨氮 (TAN)浓度远远高于实际浓度 ,差异百分数最高达 4 5 0 .0 6 % ;用次氯酸酚盐法测得的总氨氮 (TAN)浓度则明显低于实际浓度 ,差异百分数最高可达 84 .77%。甲醛浓度范围为 10~ 4 0 mg/ L、TAN浓度为 1~ 10 mg/ L,通过双因素有重复观察值的交叉实验 ,得到如下矫正式 :(1)用 Nessler法测 TAN时 ,Y=4 .0 5 2 9- 0 .0 72 4 x1+ 0 .2 0 6 4x2 ,标准误差为 1.3381;(2 )用次氯酸酚盐法测 TAN时 ,Y=0 .1196 + 0 .0 345 x1+ 1.0 0 2 2 x2 ,标准误差为 0 .4 6 2 7。 Y为 TAN实际浓度 (mg/ L) ,x1为甲醛浓度 (mg/ L) ,x2 为测得的 TAN浓度(mg/ L )。比较含氨氮水体与不含氨氮水体中的甲醛浓度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5.
西藏崩错8级地震地表破裂的变形特征及其破裂机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51年11月18日,西藏那曲崩错附近发生了一次8级地震,地表产生了长达约91公里的破裂带。本文总结了该破裂的几何、位移分布特征,讨论了破裂的形成机制和崩错地震的发震构造条件  相似文献   
96.
利用Doris软件对伊朗Bam地震ENVISAT图像进行处理,得到InSAR差分干涉图并对InSAR差分干涉图进行了相位解缠;然后用几种边缘检测算法对解缠后的差分图进行边缘检测以提取地面断裂带的位置,最后对这几种边缘检测算法的检测结果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97.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快速推进,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将与日俱增。因此,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仍是今后一段时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产业。我们知道,矿业开发势必改变地表环境。不合理的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生态破坏,必然带来各种各样的生态环境问题。如石矿的不合理开采,可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负效应:一是破坏植被和景观,损害矿区原有生态系统;二是水土流失、污染环境;三是安全隐患多;四是破坏和侵占土地等。  相似文献   
98.
FPAR的Monte Carlo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FPAR (fraction of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 absorbed by the canopy)是植被冠层阻截太阳光合有效辐射的比例,是遥感估算陆地生态系统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的重要参数.利用Monte Carlo方法模拟光子在植被冠层中的辐射传输过程,以植被冠层二向反射分布函数的模拟来验证模拟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对400-700nm光合作用波段范围内的植被叶片吸收光子辐射比例的FPAR进行模拟.FPAR的Monte Carlo模拟结果,揭示了FPAR与太阳天顶角及植被冠层参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9.
PSInSAR技术在地表形变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InSAR技术监测地表形变,是目前国际上遥感领域发展较前沿的研究课题,而PSInSAR技术是InSAR技术的改进和提高。分析了制约InSAR技术监测地表形变的因素,介绍了PSInSAR的基本原理和数据处理的关键技术,结合国内外PSInSAR的应用现状展望了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0.
库车坳陷是南天山中段新构造运动异常强烈的地区,内部发育有四排近EW向展布的逆断裂-背斜带,由南天山山前向塔里木方向依次为:山麓逆断裂-背斜带;喀桑托开逆断裂-背斜带;秋里塔格逆断裂-背斜带和亚肯盲逆断裂-背斜带.东秋里塔格背斜属秋里塔格逆断裂-背斜带东段部分,其构造运动尤为强烈.研究表明:东秋里塔格背斜是浅部滑脱面与其南翼逆冲断层共同形成的断层传播-滑脱混生褶皱,背斜南翼的浅层逆冲断层和深层的断坡构造是重要孕震场所.东秋里塔格浅部背斜核部的背冲式断裂和北翼的膝折属于派生的次级构造,断裂的规模、错动量有限.东秋里塔格背斜南翼逆断层最新活动错断Ⅱ级阶地砾石层,其活动年代至少为全新世早期,这次错动在地表留有3~4 km长的古地震破裂形迹,说明断裂具粘滑运动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