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60篇
  免费   565篇
  国内免费   567篇
测绘学   900篇
大气科学   669篇
地球物理   649篇
地质学   1052篇
海洋学   40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246篇
自然地理   433篇
  2024年   45篇
  2023年   162篇
  2022年   150篇
  2021年   234篇
  2020年   119篇
  2019年   171篇
  2018年   137篇
  2017年   150篇
  2016年   120篇
  2015年   156篇
  2014年   261篇
  2013年   166篇
  2012年   184篇
  2011年   180篇
  2010年   211篇
  2009年   212篇
  2008年   194篇
  2007年   128篇
  2006年   119篇
  2005年   108篇
  2004年   127篇
  2003年   87篇
  2002年   96篇
  2001年   83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193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PSInSAR技术为克服相位失相关和大气延迟提供可能,为提高形变监测的精度展示很好的前景。介绍利用澳门地区的数据进行地表沉降探测实验,利用29幅Envisat的SAR数据,建立时间序列差分干涉图。通过对研究区域的64 480多个PS点的计算,从2003年到2010年,该地区的平均沉降速度达到2.1mm/y,与精密水准测量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42.
逐步回归模型在地表沉降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多因子逐步回归模型的建模原理及其实现过程,通过对某城市地表沉降监测数据的实际处理分析,并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多因子逐步回归模型在地表沉降监测数据处理中的适用性与可靠性。  相似文献   
943.
周孝明  王宁  吴骅 《遥感学报》2012,16(4):796-808
利用模拟数据对Autonomous Atmospheric Compensation(AAC)和In-scene Atmospheric Compensation(ISAC)这两种高光谱热红外数据大气校正方法进行了对比和分析。结果显示,在满足方法适用条件情况下,AAC方法大气校正精度较高,除湿热的热带大气外,大气透过率的反演误差小于0.02,大气上行辐射的误差小于0.004W.m-2.sr-1.cm;而ISAC方法精度较低,透过率误差在0.05至0.3之间,上行辐射误差在0.003W.m-2.sr-1.cm至0.035W.m-2.sr-1.cm之间变化,误差随大气水汽含量增加而增加。大气非均一性对大气校正精度影响分析表明,AAC方法大气校正精度受大气非均一性影响显著。因此,需从高光谱数据光谱信息出发,发展针对低空间分辨率高光谱热红外数据的大气校正方法,以克服现有方法大气水平均一假设的不足。  相似文献   
944.
采用回归分析法中的曲线拟合法和BP神经网络模型的数值处理方法,对比两种方法在预测地表沉降中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对提高信息预测的精度和准确度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45.
李静涛  卢毅  焦步青 《测绘科学》2012,37(2):112-114
岩层与地表变形研究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涉及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我国煤矿对覆岩破坏与地表沉降进行研究的很多,而对中间岩层的变形进行分析的还比较少。本文运用FLAC3D分别对3上、3下煤开采岩层与地表变形情况进行模拟计算,并用MATLAB软件对地表与中间岩层的变形规律进行分析,经误差分析,最终确定了地表与内部岩层变形的最佳拟合函数。  相似文献   
946.
北京地区地表反照率TM数据反演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焱  冯海霞 《测绘科学》2012,37(5):164-166
反照率是一个广泛应用于地表能量平衡、中长期天气预测和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参数。本文利用2010年的TM影像反演北京地区地表反照率,首先利用6S模型对影像进行大气校正,得到地表反射率,进而,利用TM的5个波段的反射率,根据经验公式,计算了北京地区的地表反照率;对北京市地表反照率的分布情况、不同下垫面的反照率、以及反照率与LST和NDVI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得出了结论。  相似文献   
947.
张瑜  韩玲  谢露蓉 《测绘科学》2012,37(5):148-150
本文利用西安市两期Landsat5 TM影像,提取了西安市土地利用变化信息、NDVI指数、MNDWI指数和地表亮温,并基于移动窗口分析法进行了热岛效应边界的定量研究,旨在为陕西省地理国(省)情监测中环境监测部分探索一些可行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1年间,西安市热岛效应的发展趋势与城市扩张情况基本一致;地表亮温与植被指数和水体指数存在负相关关系,因此增加植被和水体面积有助于调节城市热岛效应的强度。  相似文献   
948.
锡林郭勒草原地表反照率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学珍 《地理研究》2012,31(2):299-310
在对锡林郭勒草原地区MODIS的地表反照率产品(MCD43C3)的可靠性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利用该产品分析了2002~2009年锡林郭勒草原地表反照率的变化及其与温度和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MODIS的反演结果能够很好地反映地表反照率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特征;(2)锡林郭勒草原可见光波段反照率的季节变化呈V字形,低谷出现在8月上旬,近红外波段的则呈U字形,低值时段为6~9月;(3)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反照率的年际变化特征基本一致,其与温度和降水的年际波动有显著相关关系,其中,温度与地表反照率仅在生长季初期和末期显著相关,分别是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67)和正相关(0.63),降水量与地表反照率在整个生长季都显著负相关(-0.54~-0.76),并且其影响效果有2~3个月的滞后期。  相似文献   
949.
王库  丁洪 《福建地理》2012,(3):20-25
以福州市晋安河沿线区域为研究对象,采集区内地表径流样品,通过分析径流水样中全氮、全磷浓度,采用普通克里格法分析了地表径流中全氮、全磷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全氮是地表径流的主要污染物质,全磷除少部分地段超标外,总体上不构成污染;全氮、全磷的半方差函数用球状模型拟合的最好,其空间分布表现为各向同性;地表径流中全氮污染主要集中于管理条件落后的居民区、餐饮业集中的娱乐场所以及非城市主干道路.地表径流中的全磷主要分布在餐饮业集中区域及管理落后的住宅小区.福州城市地表径流的氮磷污染主要来自于居民的日常生活排污.  相似文献   
950.
Canopy interception of incident precipitation, as a critical component of a forest's water budget, can affect the amount of water available to the soil, and ultimately vegetation distribution and function. In this paper, a statistical-dynamic approach based on leaf area index and statistical canopy interception is used to parameterize the canopy interception process. The statistical-dynamic canopy interception scheme is implemented into the Community Land Model with dynamic global vegetation model (CLM-DGVM) to improve its dynamic vegetation simulation. The simulation for continental China by the land surface model with the new canopy interception scheme shows that the new one reasonably represents the precipitation intercepted by the canopy. Moreover, the new scheme enhances the water availability in the root zone for vegetation growth, especially in the densely vegetated and semi-arid areas, and improves the model's performance of potential vegetation simul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