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39篇
测绘学   30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59篇
地质学   96篇
海洋学   13篇
天文学   14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2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54年   2篇
  1949年   1篇
  1942年   1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统计了2000~2010年我国发生的有报道的滑坡、泥石流事件,对其发生次数与伤亡人数进行了相关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省、云南省、陕西省和福建省滑坡泥石流发生频率最高,且夏季是我国滑坡泥石流事件发生最频繁、危害最大的季节;首次利用Zipf定律与分形理论结合我国的GDP、平均降水量、地震次数以及全国造林面积4个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滑坡泥石流事故系统的演化不仅与降雨量,地震次数,造林面积有关系而且与GDP的增长也有密切关系,它们的等级图满足Zipf定律,并通过Zipf定律表明系统演化并没有呈现出不断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2.
容量法等温吸附实验是测定煤储层吸附性和含气性的常用手段。实验装置中的参考缸体积V1、装有样品时的自由空间体积V2和压力表对等温吸附实验有着直接的影响,但是这三者对实验影响的程度目前还没有系统的认识。为了理清实验过程中各参数的影响和提高等温吸附实验的测试精度,基于波义尔定律建立了煤储层容量法等温吸附实验稳定性和精确性分析的数学模型,利用Matlab软件对吸附实验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表明,吸附实验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受压力表、参考缸的体积V1和样品缸装有样品时的自由空间体积V2的控制,压力表测量精度越高,等温吸附实验的稳定性和精确性就越好;压力表精度一定时,V1和V2的体积较小且匹配组合满足一定的条件,吸附实验才能达到较好的稳定性和精确性。利用优化方法得到的结果对鄂尔多斯盆地东缘韩城地区中煤阶煤储层开展等温吸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经过优化组合的吸附实验测试结果稳定和精度都有所提高,吸附量的最大差值为1.45 cm3/g,远低于未经过优化的实验所测吸附量的差值5.27 cm3/g。   相似文献   
133.
南海中北部秋季低空偏东急流分布特征及其形成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Biot-Savart定律和二维涡度方程以及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的数据资料,分析了海陆分布的下垫面热力差异与南海中北部低空急流发生和发展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南海中北部的低空急流由秋季出现在海陆交界处的偏东强风带南移加强而致,最大风速层出现在925 hPa附近,其形成与海陆热力差异增大有关。进入秋季后,由于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及北下冷空气的双重作用,东亚大陆近地层的温度下降迅速,而南海洋面温度变化极小,南北温差加剧。两地近地层温度的相对变化,加大了大气上升和下沉运动,使得东亚大陆负相对涡度及南海地区的正相对涡度均得以增强。由Biot-Savart定律可知,东亚大陆和南海地区之间相对涡度通量的加大必将于南海中北部对流层低层诱导出强的辐合风速,形成带状偏东风急流。由于南海南部的涡通量大于东亚大陆地区,因此南海南部高温正涡中心所诱导出的水平速度是构成南海中北部低空急流的最主要分量,而来自东亚大陆低温负涡中心的贡献居次。   相似文献   
134.
近代科学是以伊萨克·牛顿(Isaac Newton)为开端的。由于他在科学上的重大发现,对科学事业贡献卓著,人们尊称他是世界级的伟大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自然哲学家。  相似文献   
135.
基于大量岩石力学实验,Dieterich和其他研究者(Dieterich,1978;Ruina,1983)首先提出了描述岩石摩擦过程的速率-状态摩擦定律(R-S摩擦定律).如今R-S摩擦定律已成为研究地震成核等地震演化机制的有效手段.Dieterich(1992,1994)最早提出了描述受静态剪应力扰动后断层失稳时间提前或推后的余震触发机制的解析模型.现在Dieterich模型已经成为解释余震随时间衰减规律的Omori定律等地震观测现象的有力工具.与之相对应,广泛使用的Coulomb应力失稳模型也可以给出断层受到静态剪应力扰动后,断层失稳时间的提前和推后量.Dieterich模型和Coulomb应力失稳模型基于不同的物理方法,所以在进行地震危险性评估时,二者均有各自的局限性.本文利用R-S摩擦定律控制的1-D弹簧-滑块模型,模拟计算了理论地震循环以及在不同静态剪切应力扰动下,失稳时间的提前和推后量的变化情况,然后将计算得到的时间提前和推后量分别与Dieterich模型和Coulomb模型的相应计算结果进行了定量化对比和差异性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解释.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对于R-S摩擦定律在参数不变的条件下,断层模型失稳时间的提前和推后量的大小强烈依赖于静态剪应力扰动的大小和作用时间,而且绝对值相同的正、负向静态剪应力扰动造成的失稳时间的提前和推后量的变化情况并不完全一致.在震后松弛/滑移阶段和闭锁阶段,时间提前和推后量是常数,且随静态剪应力扰动绝对值的增大而增大,两者的比值接近于1.0,这与Dieterich模型和Coulomb模型的结果是一致的,相应的差值小于两模型结果的10%.而在自加速阶段,模拟计算结果则存在与Dieterich模型和Coulomb模型结果不同的特征.首先,在自加速阶段模拟计算结果均偏离Coulomb模型,而且时间提前和推后量的比值小于1.0,相异于Coulomb模型的论断.不过当受到正向静态剪应力扰动后,Dieterich模型的结果和模拟计算结果是一致的,最大相差量不超过Dieterich模型结果的7%,可接近0.对于负向静态剪应力扰动,当其绝对值较小时,Dieterich模型的结果很接近模拟计算结果,相差量不超过该结果的14%.但对于绝对值较大的情况,模拟计算结果远大于Dieterich模型的结果,最大可达Dieterich模型结果的35倍,这是由于负向静态剪应力扰动后使得Ω=δ·θ/dc1的条件不再成立,进而使得Dieterich模型不再成立.总的来说,与模拟计算相比Dieterich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1-D断层受扰后失稳时间提前和推后量的变化情况,并且可以体现出正、负静态剪切应力扰动后失稳时间提前量和推后量变化的差异性,而Coulomb模型则不能完整地给出受到静态剪应力扰动后断层失稳时间提前或推后的估计值.  相似文献   
136.
吉林省水系构成的分形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根据对分形水系的新近认识探讨了吉林省水系结构的自相似规律。Horton-Strahler的水系标度定律隐含着水系的位序-规模法则和河流长度-流域面积的异速生长关系,这暗示着α= lnRb/lnRl是一种等级结构的维数,不能将之与空间结构维数混同;Hack模型的标度因子b=lnRl/lnRa是一种广义的空间维数之比,不能据之确定主河道的分维。基于上述思想,对吉林省10个主要水系的等级结构进行考察,发现气候相对湿润的山区水系的α值高于气候相对干燥的平原地区水系的α值,而平原-干燥区水系的b值高于山地-湿润区水系的b值。从河流发育的地质、地貌背景和气候-水文关系等角度对上述现象进行了的初步解释,并根据洮儿河的异常α值修正了LaBabera-Rosso的水系分维定义。  相似文献   
137.
三维场地波动传播的快速射线追踪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基于Snell定律和Fermat原理对三维任意界面情况下的两点间射线追踪问题进行了研究,从同一条射线满足相同的射线参数出发,推得一个适用于任意界面情况下计算反(折)射点的一阶近似公式。结合迭代技术,给出了三维场地条件下射线追踪迭代算法的计算格式,并进行了三维场地射线追踪模拟计算。计算表明:计算速度相当快,且其计算精度可以根据需要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138.
油气勘探的重点是寻找油气储层的分布 ,而地下油气的存在必然对地震记录产生影响。传统的地震波理论是建立在纯弹性固体基础之上 ,没有考虑固体中所含的流体 ,因此 ,它难以研究含油水岩石的物理性质 ,如岩石的渗透率和孔隙度、油水粘度。从固、液介质系统能量和本构方程出发 ,推导出固体、油相和水相的动力学方程 ,进而建立起含油水两相流体各向异性孔隙介质的地震波传播方程。该方程包括有岩石和油水的物理参数 ,更适合于油田的勘探和开发。  相似文献   
139.
将温伯格原理和伯特兰德定律推广到水文地质单元内不同水文地球化学区,在元素被溶(淋)滤,强烈迁移的水文地球化学区段造成某些元素缺乏,生物生理负效应与元素质量浓度成负相关关系,在元素聚(富)集,溶滤,蒸发浓缩水文地球化学环境区,以及某些元素污染环境造成过量,生物生理负效应与元素质量浓度成正相关关系,在此两者之间为元素质量浓度适宜区,根据山西离柳水文地质单元内研究获得:在元素淋滤,流失水文地球化学区水(土)中缺Se,I,F引起的KBD,IDD,龋齿病证实,其患病率与相应元素质量浓度成负相关关系,在聚(富0集,溶淋区因水(土)中F过量而患的地氟病,患病率与F质量浓度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0.
黄土高原流域水系的HORTON级比数和分形特性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研究河道长度与江水面积关系,并将Hortoh定律和水路网分形理论应用于黄土高原的流域水系。24个流域(面积140km^2-7341km^2)沟道长度与汇水面积,幂函数关系最好(L=aA^b)。Horton级比参数与水道级别无关,近于常数。采用几种模型计算分维值,比较国外的研究结果。不同公式计算的分维,意义不同。公式d=lnRL/lnRB表示长度分维,D=2LnRB/LnRA代表面积分维。这些分维值,在一定程度上,可认为是常数,但并不是精确的固定值,它们都与沟谷密度无关,与沟道长度或者江水面积之间的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