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1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202篇
地质学   22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231.
地震时空影响域、复发间隔和有效孕震时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绳祖  张宗淳 《中国地震》2001,17(4):364-377
研究表明,地城的时空影响域(影响范围)在t(时间)-r(距离)坐标上具有双曲线型的边界曲线,t=0时的最大影响半径为r0,r=0时的最大影响时间(即原地复发间隔)为t0。根据我国华北,西北,青藏和西南地区后继地震相对于无发地震的时,距分布状况,经优化拟合和统计分析,确定了地震时空影响域的优化边界曲线及90%置信度边界曲线。以三维(时间-距离-震级)的“地震时空影响域”概念取代一维(时间)或二维(时间-震级)的“复发间隔”概念,为认识地震活动涨落起伏的实质,估计潜在震源的有效震孕震时间和改进地城的中长期预测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32.
古地震学:活动断裂强震复发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地震学是活动构造学、地震地质学和构造地貌学相结合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以野外工作为基础,以史前地震的发生位置、时间及震级为研究目标,其核心是古地震事件变形的地层和地貌证据。古地震学通过运用沉积地层学、地貌学和构造地质学等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和手段来识别第四纪沉积中保存的史前强震的证据并对其进行准确年代测定,弥补了历史地震和仪器记录短而大地震原地复发间隔长的局限,获得活动断裂上多次强震的时空重复特征,为评估未来地震发生概率提供基础数据。本文对古地震学的历史、研究前沿和发展趋势进行综述。首先介绍了古地震学的定义、世界和中国古地震研究的发展历史和古地震研究中的基本研究方法,重点对古地震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前沿领域,如古地震探槽方法的更新、古地震事件识别证据的分级和不确定性量化评估、古地震数据对地震复发间隔和同震位移的重复规律等理论认识的贡献以及基于震害效应的古地震研究等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最后对古地震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认为未来古地震研究中应加强地震事件识别证据的不确定性量化方法应用,在新的测年方法上开展探索,尝试和完善虚拟现实场景下的古地震研究。在中国,尤其像华北这样历史地震文献资料较为丰富的地区,历史地震震害记录与古地震探槽开挖的结合可以拓展震例研究的丰富程度,拓宽研究思路和方法,促进对难点地区活动断裂的古地震和区域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  相似文献   
233.
张性构造与挤压构造一样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广泛分布.在张性构造区地震活动也非常强烈,就中国大陆的地震活动而言,自从有历史地震记载以来,其中不少强地震,甚至8级以上大地震的发生都与正断层的活动有关.例如1303年山西洪洞8级地震、1556年陕西华县8级地震、1739年宁夏平罗8级地震、1411年西藏当雄8级地震和1951年崩错8级地震等的地表破裂都具有明显的正断层活动性质,因此对正断层地震危险性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34.
野外地质地貌调查表明,龙陵-瑞丽断裂(南支)北段是以左旋走滑为主兼具一定正断分量的区域性活动断裂。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平均水平滑动速率为2.2mm/a,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为0. 6mm/a;全新世以来的平均水平滑动速率为1.8—3.0mm/a,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为0.5mm/a。断裂在晚更新世以来的滑动速率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变化不大,反映出该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强度比较稳定。利用Poisson模型、Lognormal模型、BPT模型三种概率模型计算获得未来50a强震发震概率分别是:6.32%、0.08%、0.05%;三种模型分别取权重0.28、0.36、0.36,获得龙陵-瑞丽断裂北段未来50a特征地震发震概率为1.82%。  相似文献   
235.
利用陈培善等人对极值理论修改后的极值分布函数模型对1971年1月-2012年9月福建沿海地区的地震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单位时间内最小与最大地震的确定分别考虑相关区域内台网的监控能力以及删除余震后的实际情况.根据修正后的极值理论统计计算出该地区地震的复发周期及截至2015年12月可能发生的相应地震的次数与发震概率,并对有关结果进行映震能力分析,为今后福建沿海地区地震趋势分析提供可遵循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36.
整合多年来前人对东昆仑活动断裂带各段落古地震零散的现场考证结果,经过分析将其归并成68条独立的古地震事件及4条历史地震.根据功能原理,从理论上推导出断层段各震级档地震的约束关系.利用现代地震统计得到的区域地震活动性参数b、现场考证得到的各区段平均走滑速率、各震级档一次地震事件的平均位错量和破裂带长度,计算各段和全带不同震级档地震的平均复发周期,在此基础上讨论其地震活动规律.  相似文献   
237.
希腊Ionian海Kefallinia转换断裂带的地震复发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历史地震资料和统计方法研究了希腊Ionian海Kefallinia转换断裂带的两条断层(Kdallinia和Lefkada)的整体强地震复发行为.研究发现,Kefallinia断层的地震复发行为表现出丛集性特征,存在时间可预测复发行为;Letkada断层的地震复发行为具有近随机性特征.不存在时间可预测及滑动可预测的复发行为.造成其地震复发行为不同的原因可能有:(a)沿Kefallinia断裂带走向,由静力触发引起的断层分段间的相互作用;(b)Lefkada断层的地震复发行为受北部和东部的断层系影响.另外,活跃期内地震复发间隔分布的分散性较大.可用韦伯(Weibull)分布近似描述;而平静期持续时间分布的分散性不够,这样的分布不便进行拟合.  相似文献   
238.
河西走廊西端酒西盆地古地震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酒西盆地位于祁连山北缘、河西走廊西端,是一个被活动断裂围限的新生代压陷性盆地,盆地周缘及内部发育多条活动断裂.通过对前人古地震资料的总结分析和野外补充调查,发现酒西盆地断裂古地震大多符合特征地震模式,复发周期约为3~5 ka,根据经验公式推断,每次地震的震级约为6.8~7.2级.从区域古地震角度看,酒西盆地地震的发生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