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12篇
  免费   594篇
  国内免费   1052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2436篇
地球物理   87篇
地质学   804篇
海洋学   317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02篇
自然地理   194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89篇
  2022年   66篇
  2021年   109篇
  2020年   98篇
  2019年   109篇
  2018年   86篇
  2017年   109篇
  2016年   112篇
  2015年   116篇
  2014年   178篇
  2013年   140篇
  2012年   141篇
  2011年   157篇
  2010年   150篇
  2009年   190篇
  2008年   219篇
  2007年   151篇
  2006年   145篇
  2005年   184篇
  2004年   115篇
  2003年   164篇
  2002年   136篇
  2001年   134篇
  2000年   131篇
  1999年   87篇
  1998年   93篇
  1997年   75篇
  1996年   61篇
  1995年   58篇
  1994年   65篇
  1993年   63篇
  1992年   57篇
  1991年   57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1篇
  1952年   1篇
  1950年   1篇
  1943年   1篇
  1942年   4篇
  1941年   3篇
  1938年   2篇
  1937年   1篇
  1936年   4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91.
利用1961—2008年青海省地面气象资料和100hPa、500hPa格点资料和太平洋海温资料分析了2008年1月中、下旬青海省低温连阴雪气候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1)2008年1月中下旬全省降雪量、降雪日数、降温幅度创历史极值;(2)大气环流异常是造成青海省出现大范围低温连阴雪灾害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992.
任律  毛燕军 《浙江气象》2010,31(4):45-46
浙江省2010年夏季气温偏高,降水偏多,日照偏少。7月进入拉尼娜状态,南海夏季风持续偏弱,西太平洋副高偏强、偏西。2010年6月上、中旬受华南雨带影响,降水量南多北少;入、出梅均偏迟;7月下旬至8月出现持续高温。浙西南的强降水、夏季高温以及雷电等灾害性天气均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及供电、交通、农业等行业造成一定的影响和损失。  相似文献   
993.
使用NCEP资料,利用波谱方法,分析了湖北省1954年12月26日至1955年1月18日和2008年1月11日至2月1日两次长持续低温雨雪天气过程的物理量波谱演变。结果发现:(1)40°N纬圈优势波由4波转2波且纬向动能高值区位于35°N时,有利于湖北省维持低温雨雪天气;(2)低温雨雪过程开始前,高纬和低纬分别有纬向动能高值区,过程结束前,35°N纬向扰动动能高值中心或北跳或南移;(3)低温雨雪过程开始前,30°—35°N的长波角动量先辐合,超长波角动量后辐合,过程开始后,35°—55°N负的超长波角动量转正。  相似文献   
994.
利用2010年6-8月山东省的气温、降水、日照以及北半球500hPa平均高度场和距平场等资料,分析了2010年夏季山东省天气气候特点、环流特征和主要天气过程,对季内的主要天气及其影响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995.
1950—2009年夏季菲律宾低空越赤道气流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1950—2009年NECP/NCAR的月平均经向风再分析资料,根据夏季(6—8月)菲律宾低空越赤道气流的特征,定义了该支气流的强度指数IS和位置偏移指数IL,并根据这两个指数分析了菲律宾越赤道气流的时间变化特征及对应的环流特征,以及其与亚洲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IS主要呈现弱、强、弱、强的年代际变化特征,IL主要呈现振荡、稳定、径直转向的年代际变化特征。IS与由低层澳大利亚高压北侧冷空气活跃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减弱所造成的经向气压梯度的变化有关,IL与澳大利亚地区和赤道低槽区高、低层的南北气压梯度有关。IS与印度尼西亚、孟加拉湾南部、热带西太平洋和澳大利亚东部的降水关系密切,IL与孟加拉湾和中国南海南部的降水关系密切。此外,IL与澳大利亚上空的垂直运动具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996.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中国区域753站降水观测资料、ECMWF逐月地表感热通量再分析资料和NECP/NCAR再分析资料,讨论了欧亚大陆中高纬春季地表感热异常与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之间的联系及其相关的物理机制。分析发现欧亚大陆中高纬春季地表感热异常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感热偏强期,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偏多;感热偏弱期,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偏少。春季感热异常偏强时,夏季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主体位置偏东、强度偏强、范围偏大,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受辐合上升气流控制,水汽输送条件好,降水异常偏多。而春季感热偏弱时,情况大致相反,则夏季降水异常偏少。研究表明欧亚大陆中高纬春季地表感热通量异常变化对我国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预测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97.
澳大利亚高压是东亚夏季风系统的重要成员之一,其对中国夏季气候存在显著影响.为了进一步弄清年际时间尺度上的澳大利亚高压变化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利用澳大利哑海平面气压和中国夏季降水站点资料,使用SVD和线性回归方法揭示了澳大利亚高压的年际变化与中国夏季降水异常的联系,得到:SVD的第1模态的时间系数与通常使用的澳大利亚高压指数相关可达到0.98.在有无考虑ENSO的影响时,SVD的第1模态均反映出澳大利亚高压的年际变化与中国江南地区夏季降水存在密切联系,也即澳大利亚高压增强(减弱)时,江南地区降水增多(减少).澳大利亚高压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可能影响途径为:澳大利哑高压通过影响赤道纬向气流和越赤道气流并通过类似PJ波列的方式影响到中国东部地区:澳大利亚高压增强时,造成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南、偏西,同时,105°E处越赤道气流显著加强,为江南地区提供充足水汽源,利于中国江南地区降水;澳大利亚高压减弱时,情况相反;在强(弱)澳大利哑高压年,印度尼西亚及热带辐合带海区SSTA负(正)异常使得低层风场的异常辐散(辐合),激发了澳大利哑南部以及西太平洋地区异常反气旋(气旋)环流,同时江南地区出现异常辐合(辐散),引起大气异常上升(下沉)运动,有利于中国江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偏多(偏少).  相似文献   
998.
We present a model for predicting summertime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in Northeast China (NESSAT) using a year-to-year incremental approach. The predicted value for each year's increase or decrease of NESSAT is added to the observed value within a particular year to yield the net forecast NESSAT. The seasonal forecast model for the year-to-year increments of NESSAT is constructed based on data from 1975-2007. Five predictors are used: an index for sea ice cover over the East Siberian Sea, an index for central Pacific tropical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two high latitude circulation indices, as well as a North American pressure index. All predictors are available by no later than March, which allows for compilation of a seasonal forecast with a two-month lead time. The prediction model accurately captures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NESSAT during 1977-2007 with a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the predicted and observed NESSAT of 0.87 (accounting for 76% of total variance) and a mean absolute error (MAE) of 0.3℃. A cross-validation test during 1977 2008 demonstrates that the model has good predictive skill, with MAE of 0.4℃ and a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the predicted and observed NESSAT of 0.76.  相似文献   
999.
祁连山区夏季降水过程天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500hPa盛行气流为主,参考FY-2D卫星云图云型特征,将2007年7~8月祁连山区的31次降水过程作天气分型。取30°~45°N范围500hPa110°E的格点平均位势高度与90°E平均位势高度之差值为分类标准。分成3个主型,西南气流型、西北气流型和平直西风气流型。西南气流型又分移动型和阻塞型两个副型。西北气流型分西北气流冷平流型和河套冷涡两个副型。用试验区中尺度自动站网的降水资料,探讨降水量与海拔高度和坡向的关系,分析产生降水过程各天气类型的环流特征及其降水强度,发现在不同的大尺度流型下,地形的动力和热力作用会造成迥然不同的地形强迫中尺度系统。  相似文献   
1000.
We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GAMIL1.1.1 in a 27-year forced simulation of the summer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ISO) over East Asia (EA)-western North Pacific (WNP). The assessment is based on two measures: climatological ISO (CISO) and transient ISO (TISO). CISO is the ISO component that is phase-locked to the annual cycle and describes seasonal march. TISO is the ISO component that varies year by year. The model reasonably captures many observed features of the ISO, including the stepwise northward advance of the rain belt of CISO, the dominant periodicities of TISO in both the South China Sea-Philippine Sea (SCS-PS) and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YRB), the northward propagation of 30--50-day TISO and the westward propagation of the 12--25-day TISO mode over the SCS-PS, and the zonal propagating features of three major TISO modes over the YRB. However, the model has notable deficiencies. These include the early onse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onsoon associated with CISO, too fast northward propagation of CISO from 20oN to 40oN and the absence of the CISO signal south of 10oN, the deficient eastward propagation of the 30--50-day TISO mode and the absence of a southward propagation in the YRB TISO modes. The authors found that the deficiencies in the ISO simulation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model's biases in the mean states, suggesting that the improvement of the model mean state is crucial for realistic simulation of the intraseasonal vari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