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08篇
  免费   779篇
  国内免费   1233篇
测绘学   37篇
大气科学   3314篇
地球物理   126篇
地质学   294篇
海洋学   361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84篇
自然地理   393篇
  2024年   68篇
  2023年   210篇
  2022年   208篇
  2021年   198篇
  2020年   178篇
  2019年   202篇
  2018年   131篇
  2017年   136篇
  2016年   141篇
  2015年   116篇
  2014年   213篇
  2013年   173篇
  2012年   187篇
  2011年   202篇
  2010年   200篇
  2009年   192篇
  2008年   198篇
  2007年   188篇
  2006年   159篇
  2005年   149篇
  2004年   123篇
  2003年   168篇
  2002年   130篇
  2001年   131篇
  2000年   102篇
  1999年   67篇
  1998年   67篇
  1997年   57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44篇
  1992年   51篇
  1991年   47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1955年   2篇
  1952年   1篇
  1943年   1篇
  1942年   4篇
  1941年   3篇
  1938年   2篇
  1937年   1篇
  1936年   4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利用探空、地面观测资料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8月14日川西平原暖区暴雨进行了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增强北抬,低层南风建立,东亚大槽南压引导偏北风进入四川盆地与南风辐合,从而导致了强降水。南风为暴雨区提供了水汽,使近地层假相当位温明显增大,导致川西平原上空对流不稳定加剧,配合较强的垂直上升速度,有利于出现暴雨。经中尺度滤波后,成都、乐山均出现辐合流场,揭示出暴雨开始和南移的过程。低层的风场辐合是成都强降水的动力抬升机制,数值模拟发现700h Pa偏北风和偏南风辐合,是眉山强降水的触发机制。乐山的水汽和抬升条件较弱,其降水也明显弱于眉山和成都。  相似文献   
992.
为揭示广元极端降水的变化趋势,利用1961~2015年逐时和逐日降水数据分析广元降水特征和极端降水事件变化。结果表明,广元降水总量年际变化不明显,小时降水越来越极端;在02~06时,小时降水量呈增加趋势,苍溪和青川降水年际倾向率日变化为单峰单谷型,旺苍、广元和剑阁为双峰单谷型。广元市大部分地区短时强降水次数逐年增加,在1980s和2000年后有明显增加,特别是1980s的旺苍站,增幅达到71%;广元小时及日降水最大值有增加趋势。1961~2015年,日降水量≥25mm天数(R25mm)、日降水强度(SDⅡ)和极端降水量(R95)的年际倾向率分别为0.0558d·a~(-1)、0.0168mm·d~(-1)·a~(-1)和0.5998mm·a~(-1),而持续降水日数(CWD)则以-0.0202d·a~(-1)的速率减少,广元每年降水的持续天数在减少,但降水情况越来越极端。  相似文献   
993.
利用1951—2014年南京站逐日降水资料、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NOAA逐月海表温度资料,分析了南京夏季降水的逐候演变特征及其异常环流。结果表明:1)南京夏季降水集中在6月第5候至7月第3候,在气候态上降水强度存在峰期位于6月第5候和7月第1候的双峰结构。降水峰期还存在准10 a的年代际变化。2)不同年份降水的候演变特征呈现为峰期在6月第5候、7月第2候的单峰结构以及双峰结构这三种状态之间转换。3)当降水单峰出现在7月第2候(6月第5候)时,同年6月第5候,西太副高偏弱(强)偏东(西)、东亚大槽和贝加尔湖浅槽偏弱(强)、南京附近对流层低层水汽异常辐散(辐合)、中层盛行下沉(上升)运动;同年7月第2候,西太副高偏强(弱)偏西(东)、东亚大槽和贝加尔湖浅槽偏强(弱)、南京附近对流层低层水汽异常辐合(辐散)、中层盛行上升(下沉)运动。4)南京夏季降水的峰期变化与前期冬季(175°E~50°W,10~20°N)区域的SST(Sea Surface Temperature)异常有着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94.
根据1960—2011年Had ISST资料集中的月平均海表温度资料和中国753站逐日降水资料,基于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等分析方法,发现中国夏季降水的变化具有明显的独立性特征,可以分为相对独立的11个雨区,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11个雨区夏季降水与ENSO的相关关系及其年代际变化,发现不同雨区的夏季降水与ENSO相关关系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不尽相同,据此可分为3种类型:第1类为稳定不相关型,代表区为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江南地区、闽赣地区、环琼州海峡地区;第2类为稳定相关型,代表区为河套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第3类为相关关系变化型,代表区为辽吉地区、黄淮地区、淮河流域以及两广地区。而在第3类相关关系变化型中,4个雨区夏季降水与ENSO相关关系的年代际突变时间也存在差异,两广地区的突变年份在1975年左右,辽吉地区和黄淮地区的突变年份在1980年左右,淮河流域的突变年份在1985年左右。  相似文献   
995.
利用MICAPS常规气象观测资料、GDAS资料和HYSPLIT模式气团后向轨迹追踪模式,对内蒙古巴彦淖尔市2012年6月25—28日(以下简称"6.25")的暴雨天气过程成因进行了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⑴暴雨过程开始前对流层中低层存在双层湿暖盖。位势不稳定层结的建立机制主要与中低层增湿和高层变干的湿度差动平流有关,而温度差动平流作用微弱,中低层增湿和高层变干的不稳定层结与中低层、高层风向关系密切。⑵降水前36h内,单站欧阳位温图中θ曲线总体向右倾斜,中、低层向左倾,中、高层的3条θ线趋于一致或重合;对流层中、低层θ_(sed),θ*曲线左倾并准平行,与T轴成钝角,且θ_(sed)与θ*线距离15K左右,3条θ曲线同时向左折拐,折拐高度不断提高,大约提至500h Pa高度处,预示该站将有暴雨发生。⑶暴雨过程中,巴彦淖尔市始终有较强的水汽辐合和充足、稳定的水汽输送。中低层输送通道为此次暴雨过程带来充沛的水汽,分别来自黄海、日本海、阿拉伯海、黑海、青海湖、新疆境内和南海水汽的转向输送以及局地水汽输送;高层通道主要来源于偏西及西北路径冷空气。  相似文献   
996.
珠江流域多尺度极端降水时空特征及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珠江流域74个气象站点1952~2013年逐日降水和气温数据,采用POT抽样、Mann-Kendall(MK)趋势检验、泊松回归等方法,从降水量级、降水频率及发生时间等方面系统分析了珠江流域年、雨季及旱季3个时间尺度上的极端降水特征,并从降水对温度变化响应及ENSO影响等角度,探讨了极端降水变化特征的机理。研究表明:珠江流域极端降水年内分布不均,多发于4~9月,其中6月份发生频率最高;珠江流域极端降水频率在雨季及年际间分布较为均匀。但在旱季,珠三角地区极端降水在不同年份差异性较大;在雨季及年际尺度上,极端降水年序列趋势性并不显著;而相对干旱季节,极端降雨量级、发生频次均随年份增加呈显著上升趋势,且发生时间提前。珠江流域农业以水稻(Oryzasativa)种植为主,旱季极端降水增加易导致冬汛及其引起的作物倒伏与农田渍涝等灾害,同时对秋冬防洪提出新的挑战,需要引起人们的关注;温度升高和ENSO事件对珠江流域极端降水过程有显著影响。从ENSO影响的角度讲,在厄尔尼诺年,珠江流域西部极端降水量级和频率增加,而流域东部沿海区域极端降水量级减少,时间延后。  相似文献   
997.
气候变化对淮河流域水资源及极端洪水事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法国国家气象研究中心气候模型(Centre National de Recherches Météorologiques Climate Model, CNRM)典型代表性浓度路径(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 RCP)情景资料和可变下渗容量模型(Variable Infiltration Capacity Model,VIC),分析了淮河流域未来气温、降水、水资源及可能洪水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淮河流域未来气温将持续升高,RCP2.6、RCP4.5和RCP8.5情景下未来2021~2050年较基准期(1961~1990年)升幅分别约为1.13℃、1.10℃和1.35℃;流域降水可能呈现略微增加趋势,3种排放情景下2021~2050年降水较基准期将分别增加5.81%、8.26%和6.94%;VIC模型在淮河流域具有较好的适用性,能较好地模拟淮河流域的水文过程,在率定期和检验期,模型对王家坝站和蚌埠站模拟的水量相对误差都在5%以内,日径流过程的Nash-Sutcliffe模型效率系数(NSE)在0.70以上,月径流过程的NSE达到0.85以上。气候变化将导致淮河流域水文循环强度增加,流域水资源总体将可能呈增加趋势,王家坝站和蚌埠站断面洪水事件的发生可能性将增大。  相似文献   
998.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极端气温事件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11个气象站1971~2014年日平均气温数据,采用线性趋势、Morlet小波分析、克里金插值法对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极端气温的年变化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极端高温天气和生物生长季天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呈显著增多趋势,极端低温天气呈显著减少趋势;在空间分布上,所有站点极端高温天气和生物生长季天数呈上升趋势,极端低温天气呈下降趋势,但空间差异明显。极端低温天气主要受27、18、11、7 a时间尺度周期影响。极端高温天气28 a左右周期振荡最为强烈,视为第一主周期,对极端高温天气影响最为显著,在2018年以后的大约8 a间(2019~2026年)极端高温天气可能会更加频繁。生物生长季受28 a时间尺度周期影响,且在2015~2022年生物生长季天数增长处于偏大期。  相似文献   
999.
近百年ElNino/LaNina事件与北京气候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桂莲  张明庆 《气象》2001,27(2):3-6
通过对近百年El Nino/La Nina事件与北京气候相关性研究发现,El Nino/La Nina事件与北京夏季(6-8月)降水、平均最高气温(7月)和冬季(1月)平均最低气温之间相互关系显著。El Nino事件与夏季降水、冬季平均最低气温呈负相关,与夏季平均最高气温呈正相关,造成降水减少,气温年较差较大,大陆性增强的气候特点。La Nina事件与夏季降水、冬季平均最低气温呈正相关,与夏季平均最高气温呈负关,使降水增加,气温年较差减小,大陆性减弱的气候特点。  相似文献   
1000.
我国西部冬季扰动源涡与东部夏季雨带分布   总被引:4,自引:8,他引:4  
柳艳香  汤懋苍 《高原气象》2001,20(1):109-112
我国西部 (85°10 5°E)冬季“扰动源涡”的位置对夏季东部雨带的配置具有支配作用。当西部“源涡”位于 35°N以北时 ,东部雨带多出现在黄河流域及其以北 (Ⅰ类雨型 ) ;源涡位于 32°35°N之间时 ,夏季雨带多出现在淮河流域 (Ⅱ类雨型 ) ;当源涡位于 32°N以南时 ,雨带多出现在长江流域或江南 (Ⅲ类雨型 )。藏东南热点区冬季的中强地热脉冲对我国夏季江淮和川黔的大水具有很强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