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0篇
  免费   179篇
  国内免费   456篇
大气科学   758篇
地球物理   65篇
地质学   99篇
海洋学   73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5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931.
南海夏季风演变的气候学特征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王启  丁一汇 《气象学报》1997,55(4):466-483
本文总结南海北部地区夏季风演变的气候学特征,发现南海地区5月第3候对流层高层东风和北风爆发,对流层低层西风第1次跃升,东亚经向季风环流圈开始形成,这可以成为南海地区夏季风爆发的标志。对流层低层西风在6月中旬开始的第2次连续跃升对应江淮地区的梅雨爆发期。类似地,中国大陆夏季对流层低层5月初和6月初有两次爆发性增暖过程,第2次比第1次强烈得多。南海北部地区对流层低层纬向风速、比湿盛夏呈双峰型,纬向风速峰值分别出现在6月第5候和8月第4候,比湿峰值分别出现在6月第6候和8月第5候。比湿突升对应纬向风速突升,但略落后于风速峰值出现的时间。南海北部地区季风爆发前,温度是波动式上升的,南海季风爆发后,温度是波动式下降的。中国大陆东部及南海地区夏季对流层低层比湿分布有3次突变,即4月中旬南海北部比湿突增,并开始出现高比湿中心,而南海南部为最大比湿中心;5月中旬最大比湿中心已从南海南部跳到了南海北部-华南并向江淮流域扩展;6月中旬江淮流域比湿突增并一直维持到8月,同时南海南部高比湿带消失。而5月中旬OLR有一次突变,OLR低值区爆发性向北扩张,这对应于南海地区夏季风的爆发。而孟加拉湾地区夏季风演变的气候学特征与南海地区有较  相似文献   
932.
利用1951—1998年海平面气压资料,计算夏季风指数,并分析其与广西汛期旱涝的关系,得出:夏季风变异与广西汛期旱涝有一定关系,洪涝年出现在强夏季风年和弱夏季风年,其中严重洪涝则主要出现在强夏季风年;而干旱则主要出现在夏季风正常年。对夏季风变异造成广西汛期旱涝的成因作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933.
定义了东亚冬、夏季风强度指数,计算了1873~1989年夏季、冬季及其逐月的东亚季风强度指数,研究了冬、夏季风强度指数的长期气候变化。结果表明,100多年来,东亚夏季风明显加强,冬季风变化不大,稍有减弱。突变分析结果表明,1918年前后,东亚夏季风突变增强,与北半球夏季地面气温突变增暖是同步发生的。但是,冬季风不太明显的突变发生于1958年。此外,用滑动相关系数分析了东亚冬夏季风与北半球地面气温的关系,指出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有年代际变化。  相似文献   
934.
本文运用欧洲中期预报中心的1980~1986年5~9月的850hPa上的u、v、r、T逐日资料,对比分析了亚洲夏季风活动区季节平均、准40天振荡、准双周振荡和准一周振荡在水汽输送中的基本特征.季节平均的水汽输送对亚洲季风区的水汽通量起决定作用,表明了亚洲季风系统的整体性.热带准40天振荡、准双周振荡和准一周振荡的水汽输送在亚洲夏季风时期具有同等的重要性,表现形式上存在着差异,在南亚季风系统和东亚季风系统中表现出显着的相对独立性.季风内振荡的水汽输送在赤道上表现很微弱,南北半球的相互影响小.  相似文献   
935.
本文对最近三次埃尔尼诺及三次反埃尔尼诺年7月份850hPa风的资料分别进行了合成分析。结果发现,在这两类不同的海洋事件中,亚洲夏季风主要环流系统(低空越赤道气流、盛行风、西太平洋副高及澳大利亚高压等)均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其中北半球环流系统特征与以前的研究结果一致,但澳大利亚高压则不然。  相似文献   
936.
山东省东接太平洋,西连欧亚大陆,受海洋和大陆的影响,季风气候特点相当显著,常导致严重旱、涝灾害。山东全年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6~8月降水占全年降水的60%以上。其原因主要是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夏季风活动的影响。副热带高压的增强和北伸与梅雨锋的位置和强度变化对山东夏季降水有直接作用,其夏季降水的年际变率较大,是旱、涝频发的省份。 我国旱涝变化与太平洋海洋热状况有着极为密切关系(翁学传等,1994)。El Nino现象对气候的影响更加引起了海洋气象学家对海洋变化的高度重视。他们分析了El Nino现象和太平洋海表温度(SST)与山东夏季降水的关系(如:奚秀芬,1988;卢金墀,1982;张苏平等1999),但对比降水分布发现无论是 El Nino发生的当年还是次年,降水距平百分率的零线均从山东中部通过。我国夏季降水主要受三种类型雨带控制。由于山东处于一类雨带(华北多雨)和二类雨带(江淮多雨)的转换地带,近40年的降水资料分析表明,三种类型雨带在山东夏季降水正、负距平年出现率几乎均等。因此,山东夏季降水的变化有其特殊性,需要从多方面进行研究。 西太平洋暖池是全球海温最高的海域,也是全球海气能量交换总量最大的区域。它的存在和变化对北半球夏季气候异常有着重要作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变化与西太平洋暖池面积大小有密切关系(李万彪等,1998),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西太平洋副高增强也与这一时期暖池的跃变有关(赵永平等,2002),暖池及其上空的对流活动的异常影响着西太平洋副高的变化和我国雨带的位置(黄荣辉等,1992,1994),由此所激发的大气遥相关波列可波及西欧和北美。最近的研究也表明,冬、春季暖池区热含量的变化对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有重要影响(Chen et al.,2001)。当西太平洋暖池区海洋热含量高时,南海夏季风爆发早,反之则爆发晚。这对我国夏季季风雨的变化研究有重要意义,而且也必将对山东夏季旱涝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作者通过对山东夏季降水资料的分析,对山东夏季降水时空变化及其与西太平洋暖池区域海洋热状态及副热带环流和夏季风变化的关系和影响的可能过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37.
对2种东亚夏季风指数进行了对比分析,选择1种能较好地表征山东夏季降水的夏季风指数。研究了山东旱涝年以及强弱季风年500hPa高度场、850hPa风场、热带洋区OLR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等异常分布特征,并初步探讨了影响山东夏季降水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海陆热力差指数是1种较适合研究山东夏季降水的东亚夏季风指标。强(弱)指数年,南海.热带西太平洋地区对流活动较常年偏强(弱),热带东太平洋地区对流活动偏弱(强),walker环流偏强(弱),北半球500hPa环流形势呈EAP(负EAP)遥相关型,副热带高压偏北偏强(偏南偏弱),山东夏季以多雨(少雨)年份居多;春夏季南海.热带西太平洋地区对流活动与山东夏季降水之间存在着遥相关关系,两者遥相关的可能机制是热带强迫所激发的大尺度准定常Rossby波的传播。  相似文献   
938.
采用EOF(Emp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小波分析和交叉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福建省汛期降水的不同空间分布型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下与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印度洋夏季风的关系.结果表明:福建汛期降水空间分布以全省一致型和东南—西北反相型两种模态为主;西北太平洋夏季风主要影响福建整个汛期降水总量的多寡,当西太平洋夏季风较强(弱)时,福建整个汛期全省降水偏多(少);而印度洋夏季风则主要影响福建汛期降水量东南-西北向差异,即ISM强(弱),福建东南-西北部降水差异增大(减小).  相似文献   
939.
沈柏竹 《地理科学》2007,27(Z1):61-68
利用1951-1998年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及中国国家气候中心160个气象站1961-2000年降水量资料,对25°N-40°N的4个纬度东亚夏季风ISMφ指数与春季全球地表(2 m)平均温度场进行了相关分析,选取显著相关区域定义了春季海洋热状况异常指数,进一步分析其与夏季风ISMφ脚指数、中国7-8月降水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①春季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场与30°N,117.5°E和35°N,117.5°E的ISMφ指数相关显著,海洋区域为典型显著相关区,而与低纬度25°N,117.5°E和中纬度40°N,122.5°E的ISMφ指数相关不显著;②北太平洋黑潮区、东澳大利亚暖流区及Nino3区的海表温度异常为夏季副热带季风活动强弱的重要前期信号场;③定义了2个春季热状况异常指数,与东亚夏季副热带季风尤其是中纬度ISMφ指数相关较显著,当前春海洋热状况异常指数,Is1较大时,与中国夏季7-8月降水场呈自北向南的"-、 、-、 "相关波列,中国华南、华北、东北地区南部7-8月季风降水量稍多,长江流域及东北北部地区降水量稍少.  相似文献   
940.
陈长胜 《地理科学》2007,27(Z1):84-90
1994年是东亚夏季风影响东北地区最显著的年份,受东亚夏季风进退和中高纬度环流演变的共同影响,整个夏季有4个显著强降水过程.利用三维波作用通量进一步分析这4个强降水过程的Rossby波传播特征,发现对应各降水过程的中高纬度Rossby波的传播特征存在较大差异,其波源来自不同地区,且传播路径不同;还发现,急流波导的波动能量辐合、辐散利于副热带高压维持在偏北的位置以及副热带高压后部低值系统的发展,从而直接影响东北地区降水,北支波动的能量辐合、辐散则利于高纬异常环流的维持,间接影响东北地区降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