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6篇
  免费   247篇
  国内免费   379篇
测绘学   34篇
大气科学   31篇
地球物理   153篇
地质学   251篇
海洋学   942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71篇
自然地理   617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94篇
  2022年   81篇
  2021年   109篇
  2020年   76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76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154篇
  2013年   94篇
  2012年   140篇
  2011年   118篇
  2010年   131篇
  2009年   119篇
  2008年   123篇
  2007年   110篇
  2006年   88篇
  2005年   104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浮游生物和大型底栖动物参与水体营养物循环, 影响着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与沉积物的稳定性, 对海洋生态系统的能 流和物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系统了解渤海海域浮游生物和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与优势种的时空变化状况, 本研究以生 态监测调查结果为依据, 站位重点布设在渤海海域重要的河口、海湾、海岛周边海域以及渤海中部海域, 同时结合相关历史 资料, 对渤海海域的浮游生物和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 、密度 、生物多样性指数 、优势种等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从 2016—2018 年浮游植物的细胞密度空间分布可以看出, 细胞密度均值在滦河口-北戴河海域相对较高, 而在锦州湾 、莱州湾 和庙岛群岛海域相对偏低。渤海浮游植物多样性在各调查海域之间相差不大, 但渤海湾海域的浮游植物多样性呈现明显的逐 年下降趋势。浮游动物细胞密度在滦河口-北戴河海域相对偏高, 其余各海域差别不大。2016—2018 年, 浮游动物多样性在 双台子河口 、渤海湾 、黄河口海域明显增加, 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物种数在渤海湾 、黄河口 、莱州湾和庙岛群岛均呈减少趋 势, 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在锦州湾 、滦河口-北戴河的水平偏低, 在渤海湾有所下降, 耐污能力较强的多毛类成为目前渤海 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最主要的优势类群。通过与历史数据对比可知, 2014—2018 年, 渤海浮游植物及浮游动物的群落种 类数、密度 、多样性指数总体变化不大, 主要优势种基本一致, 但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数 、生物量和密度总体上呈减少趋势, 主要优势种类由软体动物转变为环节动物多毛类。本研究丰富了渤海海域浮游生物和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研究, 并为渤海生 态系统的健康评价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数据支持, 对合理开发海洋生物资源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62.
作为新能源发展的前沿领域,海上风电发展迅猛,然而大规模发展海上风电给海洋生态环境带来的潜在影响尚不明确。为评估海上风电场建设与运行对相关海域渔业资源的影响,文章于2021年在桂山海上风电场海域开展渔业资源调查,对比分析风电场内外、风电建设区和运行区以及风电场建设前后的渔业资源群落结构、优势种、物种更替率、资源密度和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7-9月和12月航次分别捕获游泳动物84种、88种、105种和99种,其中鱼类和甲壳类居多,任意2个航次间的物种更替率变化范围为41.0%~93.4%;12月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最高,7月的Pielou均匀度指数最高;与风电场建设前相比,风电场建设活动在建设阶段短期内改变渔业群落结构和优势种组成,降低渔业群落多样性和资源密度;风电场运行阶段的渔业资源种类数量和资源密度均有所恢复,风电桩基具有一定的人工鱼礁效应。研究结果将为海上风电场建设和运行对渔业资源的长期影响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决策指导。  相似文献   
963.
为探究不同类型砒砂岩区草本物种组成、多样性及环境因子对它们的影响,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选择不同类型砒砂岩区,调查草本植物物种组成及多样性。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砒砂岩区优势物种组成不同,盖土区为针茅(Stipa capillata)、刺蓬(Salsola tragus)、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蒺藜(Tribulus terrestris),盖沙区为针茅、狗尾草(Setaria viridis)、艾蒿(Artemisia argyi),裸露区为刺藜(Chenopodium aristatum)。盖沙区和裸露区的相似性指数为50.0%,盖沙区和盖土区的为63.6%,盖土区和裸露区的为39.1%。不同类型砒砂岩区草本物种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显著,不同地形部位的均匀度指数差异显著(P=0.027),坡上显著高于坡中和坡下。影响物种组成及多样性因素的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载荷量较高的环境因子有相对湿度、气温、降水量以及土壤含水量,相对湿度、气温、降水量分别占第一主成分的42.4%、44.5%、33.4%,土壤含水量占第二主成分的66.8%,这些影响因素大多与水分相关。明确水分条...  相似文献   
964.
演化经济地理:经济学与地理学之间的第二座桥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经济学和地理学长期以来互动并不明显。文中首先对经济学与地理学忽视以及可能的合作进行了分析。如果说新经济地理学构筑了经济学和地理学的第一座桥梁,那么演化经济地理学则构筑了经济学和地理学之间的第二座桥梁。随着演化经济学的逐渐成熟,以演化经济学为基础的演化经济地理这一新兴学科逐步发展起来。文中对演化经济地理的形成、优势以及应用进行详细的阐述。演化经济地理继承了演化经济学中的时间和历史的因素,将演化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加以融合。演化经济地理在微观、中观以及宏观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演化经济地理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一些重要的启示:①产业的动态化认为产业梯度转移并不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②关系网络指出户籍制度放开的必要性与无效的可能;③多样性则认为单一产业发展战略具有风险性;④再演化的政策则指出政策需要具有"连贯性"。  相似文献   
965.
966.
Parkes脉冲星数据库目前已经收集了从1991年至今由Parkes望远镜观测的165755个数据文件。数据文件及其存取方法遵循虚拟天文台协议。介绍了脉冲星数据库的使用方法,以及使用在线界面进行数据获取的例子。  相似文献   
967.
山口红树林根际土壤可培养细菌多样性及其活性筛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讨广西山口红树林土壤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采用纯培养分离技术对采集的25个红树林样品进行可培养细菌多样性分析,挑选117株菌株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表明117株菌株分别属于9个纲20个目27个科35个属,9个纲包括α-变形菌纲(21.37%)、β-变形菌纲(1.71%)、γ-变形菌纲(12.82%)、δ-变形菌纲(0.85%)、噬纤维菌纲(0.85%)、鞘脂杆菌纲(0.85%)、黄杆菌纲(2.56%)、放线菌纲(27.35%)、芽孢杆菌纲(31.62%)。优势属为芽孢杆菌属,占所有菌株的28.20%,此外α-变形菌纲、γ-变形菌纲、黄杆菌纲和放线菌纲中发现了7株潜在的新物种。分离菌株的产酶活性检测表明,山口红树林根际土壤蕴含丰富的产淀粉酶、蛋白酶、葡聚糖、纤维素酶和几丁质酶等生物活性酶的菌株,其中芽孢杆菌纲的产酶菌株数最为丰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广西山口红树林土壤可培养细菌资源丰富,新物种资源多样,是农业微生物开发应用的重要资源库。  相似文献   
968.
浙江5个海湾鱼类分类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2014年11月(秋季)和2015年5月(春季)在三门湾开展的渔业资源调查,结合杭州湾、象山湾、台州湾与乐清湾等4个相似的海湾的相关资料作为对照,依据《中国海洋生物名录》分别构建5个海湾的鱼种名录。以分类多样性指数、分类阶元包含指数、G-F多样性指数等进行多维度析。结果表明:平均分类差异指数(Δ+)象山湾最高(56.01),三门湾最低(48.79)。分类变异差异指数(Λ+)亦为象山湾最高(553.83),三门湾最低(313.63),由此可见象山湾鱼类在各分类阶元分布最不均匀,三门湾最均匀。关于分类阶元包含指数,三门湾鱼类的科、属、种的分类阶元包含指数值均较高;在目级水平上,杭州湾鱼类分类阶元包含指数最低,其余分类阶元上象山湾鱼类最低。G-F指数分析结果显示则显示:象山湾G-F指数最高(0.62),杭州湾最低(0.43)。由此得出,在目级水平上台州湾与乐清湾之间相似性最高(0.84),相似性最低的是三门湾与象山湾(0.5);在科级水平上台州湾与乐清湾之间相似性最高(0.71),相似性最低的是象山湾与台州湾(0.54)。综上,象山湾鱼类分类多样性最高,三门湾最低。本文通过揭示5个海湾鱼类多样性特征及差异,以期为鱼类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等应用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69.
黄渤海底栖纤毛虫分子多样性和生物地理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中国渤海、北黄海和南黄海三个海域底栖纤毛虫的分子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进行了研究。从底栖真核微生物18S rDNA的焦磷酸测序数据中提取出隶属于纤毛门的序列,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纤毛虫群落的阿尔法多样性和贝塔多样性。结果表明,纤毛虫操作分类单元的丰富度在渤海比北黄海和南黄海都高,但夏冬两季无显著差异。在所有检测的环境因子中,水体深度与阿尔法多样性的相关性最强。就纤毛虫群落组成上看,总体上旋唇纲的序列及操作分类单元丰富度均占优势地位(占比分别为77.0%和66.5%);旋唇纲主要由环毛亚纲以及未能进一步分类的类群组成。底栖纤毛虫群落结构在三个海域之间显著不同,但夏冬两季无显著差异。从各主要类群的相对比例来看,唯有侧口纲的序列比例在三个区域间呈现显著的不同。偏门特尔分析表明,相对于地理距离和环境因子而言,水体深度在调控底栖纤毛虫群落结构中扮演者更为重要的角色。本研究同时也发现,超过60%的操作分类单元未能被进一步分类到纲或目级水平,约45%的操作分类单元与GenBank数据库中已描述种类的序列相似度低于或等于97%,表明在近海沉积物中可能存在大量待发现的纤毛虫类群或物种。本研究发现底栖纤毛虫阿尔法多样性从北黄海到南黄海降低的趋势,这一点与之前基于形态学方法的调查结果相似。然而,测序数据显示旋唇纲是最主要类群,而形态学调查表明前口纲和核残迹纲是主要类群。本文也探讨了可能造成分子与形态学研究结果差异的一些潜在原因。  相似文献   
970.
浙江南部近海鱼类分类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根据2015年11月至2016年8月浙江南部近海鱼类调查资料,采用纳尔逊分类系统整理鱼类物种组成,通过计算分类阶元包含指数(TINCLi)、分类多样性指数(平均分类差异指数△+和分类差异变异指数∧+)分析浙南近海鱼类的分类多样性。调查结果共记录鱼类182种,分属18目78科130属。TINCLi分析结果显示,浙南近海鱼类种类组成中,其目、科、属所包含的(科、属、种)、(属、种)和(种)的平均数目分别为(4.33、7.22、10.11)、(1.67、2.33)和(1.40)。浙江南部近海鱼类△+值和∧+值分别为62.9和77.0。浙江南部近海鱼类△+值小于高纬度的黄、渤海(66.4)和山东近海(66.1),大于低纬度的南沙群岛(56.6)、西沙群岛(60.2)和东沙群岛(55.2),呈现随着纬度降低鱼类△+值随之降低的规律。通过分析浙江南部近海鱼类的分类多样性,可以为浙江南部近海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及保护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