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08篇
  免费   4371篇
  国内免费   7325篇
测绘学   2122篇
大气科学   12257篇
地球物理   1895篇
地质学   4871篇
海洋学   5337篇
天文学   537篇
综合类   1187篇
自然地理   1798篇
  2024年   192篇
  2023年   681篇
  2022年   871篇
  2021年   935篇
  2020年   896篇
  2019年   1111篇
  2018年   829篇
  2017年   699篇
  2016年   710篇
  2015年   806篇
  2014年   1340篇
  2013年   1116篇
  2012年   1205篇
  2011年   1185篇
  2010年   1297篇
  2009年   1327篇
  2008年   1250篇
  2007年   1250篇
  2006年   1134篇
  2005年   1137篇
  2004年   886篇
  2003年   848篇
  2002年   836篇
  2001年   782篇
  2000年   593篇
  1999年   558篇
  1998年   686篇
  1997年   694篇
  1996年   635篇
  1995年   673篇
  1994年   647篇
  1993年   484篇
  1992年   431篇
  1991年   395篇
  1990年   305篇
  1989年   277篇
  1988年   43篇
  1987年   27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20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12篇
  1949年   8篇
  1948年   10篇
  1946年   9篇
  1943年   9篇
  1942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11.
阿拉善地区前寒武纪不同岩群、岩组和杂岩中的斜长角闪岩均呈层状产出 ,其原岩多为高铁拉斑玄武岩 ,普遍具有高钾高钛、稀土元素含量高、轻稀土元素富集的地球化学特征 ,与典型的大洋拉斑玄武岩、太古宙的TH1型和TH2 型拉斑玄武岩有较明显的区别。岩石组合特征和多种地球化学判别图解均表明 ,该区的斜长角闪岩主要形成于板内环境 ,属于板内裂陷或大陆边缘裂陷的大地构造环境。初步的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表明 ,叠布斯格岩群中斜长角闪岩的原岩形成于新太古代 ,含黑云斜长角闪岩中的角闪石3 9Ar_40 Ar坪年龄和等时线年龄分别为 1918Ma和1919Ma ,说明其曾经历了古元古代角闪岩相变质作用的叠加。巴彦乌拉山岩组中斜长角闪岩形成于 2 2 71Ma~2 2 6 4Ma。波罗斯坦庙片麻杂岩中的斜长角闪岩已被 1818Ma和 1839Ma花岗片麻岩侵入 ,根据该杂岩体中斜长角闪岩与巴彦乌拉山岩组中同类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 ,推断其形成于古元古代早期。阿拉善群德尔和通特组中的斜长角闪岩目前尚无确切的同位素年代学数据 ,但相同层位的石榴石二云母石英片岩中锆石离子探针定年已获得平均同位素年龄值为 136 3Ma ,推测它有可能形成于中元古代  相似文献   
912.
文章从国内外滑坡灾害、滑坡灾害的危害及现有滑坡监测方法等方面,论述了滑坡灾害带来的危害性,从而验证了滑坡监测的重要性。但目前现行的滑坡监测手段各有不足之处。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新的测量方法改进其不足之处。位相测量剖面术的测量原理是将LCD投影仪安装于滑坡体上,在滑坡体外稳定地带放置监测系统,CCD光束中心垂直于滑坡体位移方向,监测系统由望远镜头和CCD组成,CCD输出的视频信号进入计算机。通过软件对图像进行处理,绘制出滑坡整体的三维面貌,并计算出滑动的距离,从而有效的观测滑坡体的运动过程。  相似文献   
913.
《地质学刊》2005,29(4):F0004
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为江苏省国土资源厅直属事业单位,是集基础地质、磁矩产地质、水工环地质研究、实验、测试、物化探、遥感、制图、信息咨询、成果出版和科普为一体的地质科研机构。地质灾害评估中心是院从事地质灾害勘查、治理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专业部门,拥有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甲级勘查资质。1999年被评为“AAA信誉咨询企业(机构)”,2003年,被国土资源部授予“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先进单位”,同年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2004年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三方论证。  相似文献   
914.
中国陆地净初级生产力的季节变化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了解不同季节陆地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变化及与气候的相互关系以及在不同地类的差异对深刻理解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陆地碳循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1981~2000年间GLO-PEM模型模拟的我国陆地NPP数据和同期气温、降水以及土地利用数据, 研究不同季节我国陆地植被NPP的变化。结果表明,在1981~2000年期间,四个季节的NPP都呈显著增加趋势,春季是NPP增加速率最快的季节,夏季是NPP增加量最大的季节。耕地在春、夏和秋季NPP增长和增长率最高,林地冬季NPP增长最多而水域冬季NPP增长率最高。夏季NPP增长最高的区域分布于我国东部的多数地区、内蒙古东部、四川盆地、贵州东部、藏南和新疆西部;夏季NPP降低最多的区域分布于在呼伦贝尔高原、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东部和新疆西北部。  相似文献   
915.
利用中尺度自动站加密资料、雷达和卫星资料以及NCEP全球分析资料,诊断分析1818号台风"温比亚"登陆前后大暴雨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1)台风登陆前后,降水具有时间集中、局地性强、雨强大等中尺度降水特征,强降水集中在距台风中心100 km以内的台风前进方向的左前部和后部,主要由两个移动性雨团和1个相对少动雨团产生,距台风中心25~50 km的降水量中心小时降水量普遍较大;(2)杭州湾区域地面辐合一方面加强了低空水汽辐合,另一方面促进了上升运动的发展和维持,使得中尺度对流雨团在宁波东北部至舟山一带发展加强,同时引导气流偏弱和地形作用导致台风在舟山附近移速减慢,延长了影响时间,造成了杭州湾附近区域的大暴雨;(3)地面辐合的增强和减弱对应于其后1 h降水的增大和减小;水汽通量散度的减小、增大与降水的增大、减小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水汽通量散度在-16×10~(-5)g/(cm~2·hPa·s)以下的时段降水较强;垂直螺旋度大值中心所对应区域未来6 h有强降水,垂直螺旋度的减小对应于该区域其后6 h降水的减弱。  相似文献   
916.
917.
918.
919.
黑潮通过吕宋海峡入侵南海呈现明显的瞬态特征。以往的研究通常将黑潮在吕宋海峡附近的流态分为几种不同类型。本文基于表层地转流计算得到的有限时间李雅普诺夫指数场(FTLE),展示了拉格朗日视角下的吕宋海峡上层水交换特征。从FTLE场提取的拉格朗日拟序结构(LCSs)很好地识别了吕宋海峡附近的典型流态和旋涡活动。此外,这些LCSs还揭示了吕宋海峡周围复杂的输运路径和流体域,这些特征得到了卫星跟踪浮标轨迹的验证,且从流速场中是无法直接识别的。FTLE场显示,吕宋海峡附近表层水体的输运形态主要可分为四类。其中,黑潮直接向北流动的“跨越”形态和顺时针旋转的“流套”形态的发生频次明显高于直接进入南海的黑潮分支“渗入”形态和南海水流出至太平洋的“外流”形态。本文还进一步分析了黑潮在吕宋海峡处的涡旋脱落事件,突出强调了LCSs在评估涡旋输运方面的重要性。反气旋涡旋的脱落个例表明,这些涡旋主要源自黑潮“流套”,涡旋脱落之前可有效地俘获黑潮水。LCS所指示的输运通道信息有助于预测最终被反气旋涡所挟卷水体在上游的位置。而在气旋涡的形成过程中,LCS的分布特征表明,大部分气旋涡并未与黑潮水的输运路径相连通。因此,气旋涡对从太平洋到南海的上层水交换的贡献较小。  相似文献   
920.
利用天津WRF中尺度数值预报业务模式,对2013年11月24—25日一次爆发性气旋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模拟方案分别为:控制实验(ctrl)、将整体黄渤海下垫面变为陆地实验(land)、将122°E以西的渤海海洋下垫面变为陆地实验(land-122)、将122°E以东到黄海中部的海洋下垫面变为陆地实验(land+122)。结果表明:将黄渤海海域全部转换成陆地后,气旋中心海平面气压场最大值升高5 hPa。10 m风场减弱最大值出现在气旋中心,可达19 m/s,下垫面对气旋的影响主要在强度和风力大小的变化。黄海海域风力减小普遍超过10 m/s。将122°E西部的渤海转换成陆地后,渤海海域风速最大值减小了12 m/s。黄海海域的气旋中心部分风力有微弱变化,气旋中心风力稍有增大,最大增加了4 m/s。将122°E东部的黄海转换成陆地后,海平面气压场的变化与land实验接近,10 m风场在黄海南部风力略高于land实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