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28篇
  免费   2701篇
  国内免费   4326篇
测绘学   2165篇
大气科学   8585篇
地球物理   1558篇
地质学   3246篇
海洋学   2127篇
天文学   637篇
综合类   777篇
自然地理   1160篇
  2024年   134篇
  2023年   441篇
  2022年   492篇
  2021年   660篇
  2020年   483篇
  2019年   657篇
  2018年   473篇
  2017年   500篇
  2016年   489篇
  2015年   624篇
  2014年   966篇
  2013年   776篇
  2012年   848篇
  2011年   781篇
  2010年   823篇
  2009年   838篇
  2008年   835篇
  2007年   823篇
  2006年   710篇
  2005年   691篇
  2004年   565篇
  2003年   635篇
  2002年   707篇
  2001年   694篇
  2000年   472篇
  1999年   389篇
  1998年   413篇
  1997年   422篇
  1996年   396篇
  1995年   403篇
  1994年   394篇
  1993年   349篇
  1992年   312篇
  1991年   326篇
  1990年   242篇
  1989年   234篇
  1988年   40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32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8篇
  1975年   5篇
  1941年   5篇
  1936年   9篇
  1935年   1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刘雅芳 《气象科学》1995,15(1):36-44
本文采用我国不同地理区域的48个站1951-1988年月平均海平面气压资料,用主相关型和EOF的分析,揭示了我国夏季海平面气压在60年代发生大规模气候跃变的事实。其主信号空间结构特征为,除青藏高原外,全国大部地区海平面气压均为同相变化。东北区,长江中下游区和新疆区为主要气候跃变出现时间先于近表面层温度和降水场。  相似文献   
942.
根据1984~1992年的SAGEⅡ观测资料,对平流层臭氧(O3)进行了反演,分析了我国三个纬度区域(20°~50°N)的平流层O3分布和变化特征,得到了可作为参考模式的多年平均的平流层O3总量季节变化曲线和4个月份的垂直分布廓线。  相似文献   
943.
欧亚500 hPa月平均大气环流的年际振荡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敏  罗艳 《应用气象学报》1995,6(4):461-467
文章用主分量、功率谱、带通滤波及复主分量分析方法,对欧亚地区1951~1992年的500hPa月平均高度场进行分析,研究了欧亚大气环流年际振荡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欧亚500hPa月平均大气环流主要存在准2.5年、准3.5年振荡周期。副热带地区大气环流以准3.5年振荡为主要周期;中高纬地区以准2.5年振荡为主要周期。复主分量分析还表明了这两种振荡的传播方向和随时间变化各不相同。欧亚500hPa月平均大气环流的准3.5年振荡特征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的变化及厄尔尼诺现象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44.
应用500hPa非绝热热流量诊断资料和500hPa、100hPa高度资料,分析了1980、1981年北半球大所热力场及大气环流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这两年盛夏,北半球非热热流量距平存在明显差异,在欧亚大陆一带表现出相反发布,前期6月也具有类似特征,相应北半球大气环流存在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945.
利用西藏高原上四个站常规探空资料,应用大气折射指数理论和统计学方法得出:利用两层指数模式拟合实际的大气折射指数垂直分布可保证精度。由于地面气象要素日较差,年较差较大,折射指数日变化、年变化在对流层低层幅度最大,气压、温度、水汽压的分布,变化决定了折射指数的分布变化,不论日际变化,还是年际变化,水汽压都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946.
初论大气探测技术发展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大气探测技术现状,分析讨论了大气探测技术发展的未来趋势。提出大气探测技术应着眼于准确捕捉天气过程的本质特征,并迅速有效地对所探测信息实时传输,处理及图形再现,因此,其技术发展应建立在测量对象研究及自身技术体系完善这两个基础上,即一方面尽可能有效地从其它领域借鉴或移植现代高技术手段,另一方面汇用气象专家一道不断探索,研究新算法。  相似文献   
947.
河北唐山地区中寒武统张夏组鲕粒灰岩的岩石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区张夏组鲕粒灰岩内,广泛见到细径放射鲕和较粗的同心-放射鲕.放射鲕中存在连生体,我们称之“连生鲕”.与赵震等(1984)人工合成的静水鲕对比,区内放射鲕亦系静水条件下生成;因未见长串连生体,仅呈现数鲕(2—4个)连生,表明鲕粒生成后遭到搅动水拆开.由此可以认为,本组鲕粒灰岩属间歇高能成因模式的产物。又按该类岩石显示的成岩特征,可知本区鲕粒灰岩经历过多种成岩环境,至今仍保留较为明显的大气成岩环境的标志.  相似文献   
948.
为了估计中国西南地区新生代地壳水平形变量的大小,本文以1/20万区域地质测量资料为基础,结合其它有关资料,测定了区内142个小区域的水平应变。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大致以云南小江断裂一线(东经103°)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地区以北西-南东向压应变为主;西部地区,其北段主压应变为北东向,往南转为近东西向,更往南应变方向多变,但与那里的山系转折相协调。察隅-松潘一线的线应变达-0.5。察隅相对于松潘,往北东移动了360余公里。 作者还指出,印度洋、欧亚、太平洋三大板块的聚合和碰撞,是西南地区新生代地壳水平形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49.
我们用自制仪器于1977年首次在西藏高原进行了大地电磁测量。本文给出了那曲、曲水、江孜、帕里、亚东5个测点的测量和反演结果。 5个测点均反映为五层地电模型。得到如下结果: 1.那曲、曲水、江孜、帕里及亚东前四层总厚度分别为:66、65、62、57、50公里; 2.各测点电性特征相似,均属低-高-低型; 3.各测点的地壳中均存在一低阻层,其埋深约为10-20公里; 4.以雅鲁藏布江为界,南北两地区电性层厚度变化程度有显著差异,北部平缓,南部较剧; 5.表面沉积层厚度在4公里左右。  相似文献   
950.
喜马拉雅山北部地区的地壳结构模型和速度分布特征   总被引:16,自引:8,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1981年西藏南部喜马拉雅地区的人工地震测深资料进行了震相对比,分辨出t1、t2、t3、t4、t5和t6六组地壳中和莫霍界面的反射波,并用理论走时曲线、绘制速度曲线图、射线跟踪和综合地震图等方法得到了主测线(PP)上各地段的地壳结构模型。初步结果表明,该地区地壳西段较薄(约73公里),东段稍厚(约77公里),平均总厚度约为75公里。地壳的平均P波速度约为6.2-6.3公里/秒。 地壳为高低速相间的多层结构。在中上部有一低速层,其厚度为数公里,速度为5.6-5.7公里/秒,与上层速度差为0.5-0.6公里/秒。低速层在测线东段比较肯定,在西段则不甚明显。结合藏南定日、岗巴一线有强烈水热活动的事实,低速层的存在可能意味着地壳中存在部分熔融的高温物质。下部地壳的速度为6.7-6.8公里/秒,且比较均匀。从莫霍面反射波的特征来看,在紧靠其上方可能有一个速度反转带,其厚度亦为数公里。上部地壳的结构在横向上有较大的差异,这说明在地质历史上,西藏特提斯带曾经历过强烈的地壳变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