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0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55篇
测绘学   26篇
大气科学   81篇
地球物理   43篇
地质学   243篇
海洋学   1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5篇
自然地理   18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79年   1篇
  1949年   1篇
  1948年   2篇
  1945年   1篇
  1940年   2篇
  1936年   1篇
  193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21.
长时间序列水沙数据分析有助于科学评价流域尺度水土保持减流减沙效应,为科学开展区域水土保持成效评估提供实现路径.本文选取南方红壤区水土保持工程最为集中、持续时间最长的典型流域——平江流域,基于1975-2014年的逐日降水量、流量、含沙量数据,综合应用预置白M-K检验法、Theil-Sen趋势度估计法、Pettitt检验法与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开展河流水沙变化特征及归因分析,揭示长期水土流失治理对河流水沙的影响.结果表明:(1)1975-2014年平江年输沙量、汛期输沙量和非汛期输沙量均存在显著减少趋势,年均减少率分别为2.38×104、1.75×104和0.44×104t/a,汛期输沙量在流域开始实施系统水土流失治理时即发生突变,而年输沙量和非汛期输沙量在系列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实施一段时间后方开始突变;(2)流域长期水土保持显著减少平江输沙,但对径流无显著影响,重点治理期、治理后期以水土保持为主的生态保护工程对输沙量减少的贡献均在94.0%以上,且生态保护工程对汛期输沙量减少的贡献较非汛期的更为突出;(3)以水土保持为主的长期生态保护工程导致平江全年、汛期、非汛期输沙量分别减少59.3%、60.7%和55.7%;(4)在剔除大型水利工程(尤其是大中型水库)建设影响后,南方红壤区可以基于长时间序列水沙数据分析科学评价流域尺度水土保持减流减沙效应.研究结果可以为南方红壤区流域尺度水土保持减流减沙效应评价提供参考,并有望为区域系列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的布局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22.
淮河上游干流径流量对不同气候要素变化的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颖  高超  张勋  许莹  李鹏 《水文》2017,37(3):22-28
基于淮河流域上游地区8个气象站点1959~2008年日降水量与温度数据,通过改变降水量和温度建立25种气候情景,利用SWIM水文模型,对不同情景下的径流量进行模拟,分析了淮河上游地区径流量对不同气候要素变化的敏感性,有利于该地区旱涝灾害的及时预警。结果表明,淮河流域上游地区,降水量的变化对径流量的影响较大,在仅考虑降水量和温度的情况下,径流量对降水量变化的敏感性系数处在1.7012~2.1358范围内,而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较弱,三个站点径流量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系数处在-0.0499~0.1547范围内;研究区在研究期内降水量变化对径流量的变化贡献较小,由大坡岭向下游依次为-0.0014,-0.0052,-0.0009,温度变化对径流量的贡献较大,由大坡岭向下游依次为0.0828,0.0152,0.0039,径流量对气候要素的响应不仅由其对气候要素变化的敏感性决定,也受到气候要素变化幅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623.
应用沉积物粒度端元分析模型对岷江上游新磨村湖相沉积高分辨率粒度数据序列进行了反演,分离出2个端元。根据端元的频率分布曲线和沉积学分析,并结合岷江上游的地质构造背景,分析了各端元与研究区物源和古地震活动的对应关系。EM1为震间期的湖泊沉积,代表风力近源搬运的极细颗粒组分;EM2为极端灾变(地震等)期间的湖泊沉积,代表风力为主和部分水力近距离搬运的细颗粒组分。对新磨村剖面分离出的EM2百分含量与中值粒径、20~63μm、63~200μm粒径组分、磁化率值及地球化学比值(SiO2/Al2O3、TiO2/Al2O3、CaO/Al2O3、Sr/Al2O3、Rb/Sr,Na2O/Al2O3)进行对比分析,各指标的突变明显受粒度变化控制,指示可能的地震事件,进而识别出26次地震事件。为确定地震事件所代表的地震震级,基于震级与累积砂层厚度关系进行估算,共获得16次5~6级,5次6~7级,5次>7级地震。因此,采用粒度端元模拟不仅可以分离出不同的粒径组分和各组分百分含量,有效识别出不同动力组分和沉积动力环境,还可以较好地厘定出沉积记录的构造事件(地震等)等,更好地理解构造活动在地质、地貌演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24.
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陆地植被呈明显的动态变化特性,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已成为气候学、生态学领域的热点问题。选取赣江上游峡山水文站以上集水区为研究区,基于1982~2014年气象和叶面积指数(LAI)数据,分析研究区气候要素和LAI的时空演变特征,剖析LAI与气候要素的关联性,解译研究区LAI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研究区近33年气温呈显著升高趋势,降水呈不显著的减少趋势,日照时长总体为增加趋势;研究区LAI显著增加,通过比较研究区5景不同时期土地利用图发现人类活动对陆地植被的影响不明显,气候要素是引起LAI动态变化的主导因素;LAI对各气候要素的敏感度由高至低:气温日照时长降水。  相似文献   
625.
Environmental degeneration in the Tibetan Plateau attracts worldwide attention, whereas case studies on how the residents understand and respond to environmental degeneration are scarce. Using a 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 method,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how the people in different regions in the upper Dadu River understand and respond to environmental degeneration, based on comparative field surveys in three villages, in which Danzamu village is chosen from villages in the valley region, Kerma village from mountainside region, Rico village from the mountain and plateau reg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although awakened to environmental degeneration, the residents in different regions have different responses. As agricultural labors have been transferred to the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population pressure in Danzamu and Kerma villages is mitigated. Residents in Danzamu village actively respond to natural disasters and forest degradation, as their livelihoods never rely on forests and rangelands again. Whereas the residents in Kema village negatively respond to natural disasters, forest and meadow degradation and the ruin of wildlife resources, as their livelihoods still rely on stockbreeding. Labors in Rico village are hard to transfer to the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so they have to raise more livestock to make a living. Active measures are just taken to avoid livestock loss, not to avoid forest and meadow degradation and the ruin of wildlife resources. So the most fragile region is the mountain and plateau region and mountainside region, not the valley region. (2) Livelihood strategy is the key factor affecting the residents to respond to population pressure and environmental degeneration. So the framework of sustainable livelihood strategy should be used to explain and intervene in issues of population pressure and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in ecotones. (3) Transferring agricultural labors to the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were favorable to improving people’s livelihood. It is necessary to reduce the education fees to speed up the pace of labors transferring in the mountainside region. In the mountain and plateau region, preferable ways also include the development of towns, highways, education equipment and other establishments. Foundation: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40471009; No.30270256; National Basic Research Program of China, No.2002CB412500; No.2005CB422006; Knowledge Innovation Project of CAS, No.KZCX3-SW-339 Author: Yan Jianzhong, Ph.D., specialized in LUCC, global change and regional responses.  相似文献   
626.
黑河上游地区气候变化对径流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3,自引:6,他引:27  
近42年来,黑河上游年流量呈增多趋势,其中以冬季最为明显,但总体上相对稳定,丰枯转换颇为平衡;降水量是影响黑河上游流量的最主要因子,夏季降水量的增加与夏季流量的增加关系密切,而夏季流量的增加最终影响到了年流量的增加;气温的升高特别是秋季气温的升高导致了高山冰雪消融量的增大,进而使非汛期流量增加,同时加大流域蒸发量特别是夏季蒸发量,增加了地表水资源的消耗,并对降水增加造成的年径流量增加起到削弱作用。  相似文献   
627.
利用1980—2019年降水格点数据集和NCEP再分析资料,通过K-means聚类分析法对大渡河上游强降水环流形势进行分型,并分析了各类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探究了21世纪10年代该流域强降水频率增加的原因。结果表明:大渡河上游强降水环流形势可分为两脊一槽型、多波动型和横槽型3种类型。第一类常发生在6月,第二类集中在7—8月,第三类主要集中在7月,三类降水强度的空间分布均以小金县为中心向南北方向递减。1980—2009年以多波动型强降水为主,21世纪10年代转为以横槽型强降水为主,并且强降水频率在21世纪10年代明显增加,主要原因是21世纪10年代7月横槽型环流盛行,导致此类型强降水总频率增加。  相似文献   
628.
泸定地震导致大渡河沿线及周边区域分布有大量次生地质灾害和地质灾害隐患点,极大制约了流域内社会经济发展,对该区域进行大范围隐患普查和早期识别,有助于防灾减灾工作的展开。本文基于时序InSAR技术对大渡河流域丹巴—乐山段超过1000 km范围进行了大面积滑坡隐患点普查,并结合PS与SBAS技术有效降低西南地区复杂的时间去相干问题。研究结果表明:(1)8处重点关注区域存在明显的滑坡和崩塌隐患点,主要集中在石棉和泸定地区,其中部分隐患点对流域有较大安全威胁。(2)泸定地震导致黄草坪、郑家坪与新华村典型隐患区产生加速沉降趋势,地面人员应重点观测。本研究可为后续分析泸定地震后灾害分布情况及流域内大坝及边坡变形机理分析和灾害预警提供可靠信息及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