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9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43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1 毫秒
41.
乐业大石围天坑溶洞群旅游资源特征及其综合生态开发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乐业大石围天坑溶洞群有着独特的美学价值,并具有相当高的科学研究与探险价值,从而形成了开发潜力极大的旅游资源。由于地处典型的环境资源区,环境容量小,经济与社会文化水平低,生态环境的保护首当其冲,故其旅游开发应以综合生态性为主题,即资源利用过程要注重保护区的划分与合理开发、旅游产品及其配套设施的生态化、环境容量的确定与生态环境建设以及生态旅游系统的协调发展,以从根本上保证旅游经济的持续发展与环境资源的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42.
序一     
朱学稳 《中国岩溶》2006,25(B08):I0001-I0002
应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邀请,国际喀斯特天坑考察组一行13人于2005年10月18—29日对重庆武隆的芙蓉洞、天生三桥、后坪箐口天坑,奉节的小寨天坑和天井峡地缝,广西乐业的大石围天坑群,桂林——阳朔的峰林与峰丛喀斯特等进行了实地考察活动;应凤山县人民政府的邀请,考察组自乐业县返桂林时途经凤山,对三门海景区和鸳鸯洞进行了考察;10月29日考察组在桂林进行了学术交流并与建设部在桂林召开的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现场会一起,共同讨论了“中国南方喀斯特”申遗的有关问题。考察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43.
张远海 《中国岩溶》2006,25(Z1):84-92
机械的不稳定性和崩塌块石的溶蚀搬运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喀斯特区大型塌陷构造的发育条件. 早期存在的空洞中的崩塌块石如果没有有效的搬运机制,空洞的向上发展就会中止.溶蚀的速率、原始空间的大小和上覆基岩的地形最终决定了地表地貌的规模.塌陷地形的规模从小落水洞到几百米宽如墨西哥Golondrinas崩塌坑不等.从整个级别序列上看,天坑可以说是此类崩塌地貌的终极地形.  相似文献   
44.
朱学稳 《中国岩溶》2006,25(Z1):93-98
武隆县后坪乡的天坑,是世界上首次发现的侵蚀性成因类型的天坑群,2001年3月25日由笔者在现场考察时发现,经2005年10月20日一批国际知名科学家实地考察确认,2006年初已作为世界自然遗产项目由我国政府正式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WHC)申报.本文拟对后坪天坑群的科学发现、形成条件、科学价值与旅游价值及其资源保护问题作一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45.
吴金  张朝晖 《中国岩溶》2020,39(1):119-126
基于贵州特殊的地貌地形,采用野外实地勘察、文献数据统计分析法,并结合目前喀斯特天坑的研究报道,对贵州喀斯特天坑发育的地质背景、成因、类型及其分布规律现状进行总结,并对其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结果表明:(1)贵州喀斯特天坑共有25个,按深度和形态规模分类,超级天坑有3个,大型天坑有2个,中型天坑有18个,小型天坑(直径和深度100 m以下)有2个;(2)贵州喀斯特天坑主要以早三叠统永宁镇组、夜郎组,三叠系下统罗楼组加紫云组和三叠系中统小米塘组加凉水井组的不等厚地层为主,包括三叠统厚层块状灰岩、中石炭统及下二叠统厚层块状灰岩地层;(3)贵州喀斯特天坑成因包括塌陷型和冲蚀型两类,以塌陷型天坑为主;(4)贵州喀斯特天坑主要分布于贵州中部、南部、西部以及西北部一带,呈现出从南向北、从西向东,天坑数量逐渐减少,规模由大到小,超级或特大型天坑主要分布于黔南一带。  相似文献   
46.
大石围天坑群土壤中有机氯农药的分布与富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典型的岩溶地区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为研究区,采集不同岩溶地形的土壤,利用 GC-ECD 气相色谱仪测定六六六(HCHs)和滴滴涕(DDTs)两种有机氯农药的浓度.结果表明,大石围天坑群地表土壤、天坑绝壁土壤、天坑底部土壤以及地下河(洞穴)土壤中的 HCHs 和 DDTs 平均浓度分别为0.06 ng/g 和0.02 ng/g、0.31 ng/g 和0.27 ng/g、0.96 ng/g 和0.28 ng/g 以及0.14 ng/g 和0.10 ng/g.研究区土壤中有机氯农药总检出率为:天坑地表<天坑绝壁<天坑底部<地下河(洞穴),随高程降低而增高;有机氯农药(OCPs = HCHs + DDTs)浓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为:天坑底部>天坑绝壁>地下河(洞穴)>天坑地表,天坑底部 OCPs 浓度明显高于顶部;因此,大石围天坑呈现明显的有机污染物“冷陷阱效应”  相似文献   
47.
孔祥胜  祁士华 《中国岩溶》2013,32(1):182-188
选择典型岩溶地区广西大石围天坑群为研究对象,采用2007—2008年同期采集的大气干湿沉降、空气、土壤、地下河水和沉积物样品测试数据,运用16种多环芳烃(PAHs)的成分谱、分布特征和特征比值,结合其物理化学性质进行对比分析。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全年大气干湿物/土壤/地下河沉积物均以屈(Chr)、苯并\[b]荧蒽(BbF)、苯并\[k]荧蒽(BkF)、苯并\[a]芘(BaP)4种4~6环PAHs为主;同期天坑空气/秋冬季干湿沉降物/地下河水以萘(Nap)、芴(Flu)、菲(Phe)和蒽(Ant)4种2~3环PAHs为主;各组介质中的PAHs存在特征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也有一定的差异。利用这种方法初步解释了岩溶地区土壤、地下河水和沉积物中PAHs污染的来源(或输入);同时证明了大气干湿沉降物是偏远岩溶地区土壤和地下河中PAHs的主要来源。因此建议在污染源调查过程中应把大气干湿沉降物列为PAHs污染源。  相似文献   
48.
选择典型岩溶地区广西大石围天坑群为研究对象,采用2007-2008年同期采集的大气干湿沉降、空气、土壤、地下河水和沉积物样品测试数据,运用16种多环芳烃(PAHs)的成分谱、分布特征和特征比值,结合其物理化学性质进行对比分析.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全年大气干湿物/土壤/地下河沉积物均以屈(Chr)、苯并[b]荧蒽(BbF)、苯并[k]荧蒽(BkF)、苯并[a]芘(BaP)4种4~6环PAHs为主;同期天坑空气/秋冬季于湿沉降物/地下河水以萘(Nap)、芴(Flu)、菲(Phe)和蒽(Ant)4种2~3环PAHs为主;各组介质中的PAHs存在特征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也有一定的差异.利用这种方法初步解释了岩溶地区土壤、地下河水和沉积物中PAHs污染的来源(或输入);同时证明了大气干湿沉降物是偏远岩溶地区土壤和地下河中PAHs的主要来源.因此建议在污染源调查过程中应把大气干湿沉降物列为PAHs污染源.  相似文献   
49.
税伟  郭平平  朱粟锋  冯洁  孙祥  李慧 《地理科学》2022,42(7):1295-1306
以云南省沾益自然保护区内典型而宏大的喀斯特中度退化天坑——深陷塘为例,分析了该天坑地下森林的34种木本植物的8个功能性状的变异程度,并从种内和种间水平进一步探究功能性状变异与科类群、生活型、生长型和生态因子的关系及土壤因子对植物性状变异的解释效应。结果表明:天坑地下森林内分布的木本植物具有叶厚度大、比叶面积较小、叶干物质含量较高的特点;灌木植物性状种间变异普遍小于乔木,植物性状变异程度在常绿和落叶间相差不大,大部分叶性状的种内种间变异大于小枝性状;天坑内植物性状的平均种内变异系数达23.45%,相较于其他非喀斯特区域的植被类型,其性状种内变异幅度较低,表明喀斯特天坑区域的植物具有较小的形态可塑性;土壤养分是决定样地尺度上群落性状变异的主导环境因素,但物种系统发育历史及其生活史特性也是该地带性植被功能性状变异的内生动力。综上,表明天坑地下森林的木本植物物种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其功能性状及其变异程度受非生物环境因素、系统发育过程、生活史策略等的综合影响。研究结果可为负地形的喀斯特天坑的物种避难所价值提供材料和证据,为提升云南高原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和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科学开展天坑外部区域和地带性植被的生态恢复工作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50.
本文以重庆奉节小寨"天坑"为例,从岩性、构造、水文、地层、气候、降水等多个方面对"天坑"的形成过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得出了"天坑"这种巨型的岩溶景观在形成时所需具备的地质条件和外界因素,从而加深了人类对"天坑"以及岩溶现象的理解和认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