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2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184篇
大气科学   676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16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4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71.
利用MM5,对2006年7月中旬"碧利斯"登陆后进入赣南、湘南,江南南部到华南地区出现的异常强降水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MM5模式比较成功地模拟了这次暴雨过程的落区,地形敏感性试验的结果表明:迎风坡或喇叭口地形对暖湿空气的抬升作用有利于暴雨的出现。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分析"碧利斯"大暴雨的成因,发现,大陆高压与海上副高对峙的形势,减缓了它登陆后西移的速度;异常强盛的西南季风使它登陆后减弱缓慢,为大暴雨的出现提供了抬升的动力和源源不断的水汽;低层强辐合、高层强辐散的大气层结,为对流的发展和暴雨的出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672.
用欧洲数值预报产品格点资料,对1986年11月-2002年3月河南省出现的87个大到暴雪个例进行对比分析,将大到暴雪划分为3个类型,即高原低槽型、阻高-横槽型和L型,对每个型进行合成平均,建立了大到暴雪的天气学概念模型。为提高样本中大到暴雪的概率,先将样本进行消空处理,然后选取物理意义清晰、天气学意义明确的预报因子,分别建立了全省分片大到暴雪1-7 d预报方法,在业务试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预报效果。  相似文献   
673.
3.22飑线在多普勒雷达产品中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18,他引:1  
利用梅州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的部分基本产品和导出产品,对2005年3月22日影响广东大部分地区的一条强飑线进行的分析表明,此飑线在基本反射率图上、在低仰角图上反射率梯度很强,在组合反射率图列表框里也显示出有中尺度气旋的特征;在基本速度图上有中层径向辐合、“牛眼”特征;在风廓线图上对应较强垂直风切变;在综合谱矩图上有风切变。  相似文献   
674.
分析了《天气学分析》课程的特点,《天气学分析》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点及其应用情况,并对多媒体课件教学可能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讨论,认为多媒体课件是一种教学手段,是用来支持教学工作的,与传统教学手段互相补充,在应用中要注意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675.
利用1980 ̄1995年武汉市梅雨期气象资料,统计暴雨与天气要素的关系,建立了7套梅雨期武汉市暴雨预报模型,在1996 ̄1997年汛期实际应用中,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76.
全年有二十四个节气 ,每个节气长度有 1 /2 4回归年 ,各节气在阳历里的日期基本是固定的 ,只差 1 2天。但是农历日期每年都有变化 ,变幅长度为一个朔望月。二十四节气的太阳黄经度从 0°到 3 6 0° ,从春分开始 (太阳黄经度为 0°) ,每隔1 5°为一个节气 ,因为每个节气都有自己的黄道位置 ,所以每个节气都有明显的季节意义和气候特点。在对天气谚语进行验证的基础上 ,发现在相同的天文背景下 ,同一地区的降水趋势非常相近 ,而不同的天文背景下 ,降水趋势差别很大。经统计 :夏至日月相位于上弦附近 (农历初一到初八 )时 ,夏邑 6月份降水呈偏…  相似文献   
677.
陕西历史最早暴雨成因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天气学原理和T213提供的物理量场分析了2004-02-20发生在陕西历史上最早的暴雨过程,发现此次暴雨是在新疆分裂冷空气、高原槽、低涡切变和地面倒槽的共同影响形成的,环流形势为“东高西低”和“北槽南涡”.西南低空急流、低涡切变是此次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动力结构为高层强辐散和低层强辐合.能量场具有典型的“Ω”中尺度结构,700hPa层SW低空暖湿急流是主要水汽和能量输送系统,暴雨区水汽辐合强烈,暴雨发生在水汽通量的最大梯度处,与夏季暴雨水汽特征相似。  相似文献   
678.
利用自动观测站逐小时降雨资料、ECMWF的ERA5再分析资料和Micaps探空资料,分别对2010年5月6日(简称“10·05”暴雨过程)和2013年5月15—16日(简称“13·05”暴雨过程)翁源县前汛期两次大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的相同点是发生在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和低空急流加强的有利环流形势;存在明显的“上冷下暖”对流不稳定配置,且对流层低层假相当位温高值区分别与两次过程中的主要降水时段对应一致,这可为本地暖区暴雨预报提供指示意义;不同点是“10·05”暴雨过程主要受西南暖湿气流的影响,无锋面影响,属于典型的“暖区暴雨”特征;而“13·05”暴雨过程前半段受西南暖湿气流影响,后半段受南支槽、冷空气和切变线的共同影响,属于暖区暴雨加锋面暴雨特征;“10·05”暴雨过程以短时强降水和雷雨大风天气为主,降水效率高,而“13·05”暴雨过程降水持续时间长,列车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679.
热带气旋的生成是一个由初始扰动转变成为暖心结构低压的过程,但已有的经典理论对初始流场的配置及初始扰动的触发都没有详细的描述。利用FY-2C的TBB资料和日本再分析资料,以2008年8号台风“凤凰”为例,跟踪其流场和涡度场演变,追溯该热带气旋从初始扰动生成到转为有暖心结构的热带低压的过程。分析结果显示,初始扰动在水平风垂直切变较强的鞍形场中触发。随着高层环流调整,水平风垂直切变迅速减弱,高空冷涡外围暖区云系为初始扰动的发展提供了有利动力和热力条件。在其发展为热带低压的过程中,结构上出现正涡度从对流层中层向低层加强并有中心下降的特点,低层涡度的快速增加主要受气压梯度增强导致的辐合增强的影响。由个例分析结果可以看到,高空冷涡和副热带高压对热带初始扰动的生成以及发展和结构演变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80.
对2007—2010年6—9月发生在江淮流域的19个无层状云(NS型)线状对流系统个例进行环流背景和地面形势分析。根据个例发生环境的整层可降水量分为干环境(<50 mm)和湿环境(≥50 mm)。干环境下(5例)的天气形势可以分为槽后型和高压后部型两种,湿环境下(14例)的天气形势可分为槽前型、高压后部型和槽后型三种。干环境下以槽后型为主,对流系统多发生在干暖区,湿度较小,发展剧烈,易发生大风、冰雹天气;湿环境下槽前型的发生概率最高,地面系统较复杂,有静止锋、倒槽、冷锋和暖锋,最不稳定层相对较高,水汽充足,有利于强降水发生。研究表明,干、湿环境下NS型线状对流系统的触发和维持机制可能存在明显差异,需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