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36篇
  免费   1895篇
  国内免费   2738篇
测绘学   96篇
大气科学   8668篇
地球物理   386篇
地质学   2208篇
海洋学   349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281篇
自然地理   971篇
  2024年   97篇
  2023年   296篇
  2022年   371篇
  2021年   414篇
  2020年   342篇
  2019年   399篇
  2018年   288篇
  2017年   322篇
  2016年   276篇
  2015年   373篇
  2014年   526篇
  2013年   489篇
  2012年   458篇
  2011年   502篇
  2010年   453篇
  2009年   478篇
  2008年   492篇
  2007年   519篇
  2006年   462篇
  2005年   500篇
  2004年   438篇
  2003年   508篇
  2002年   457篇
  2001年   438篇
  2000年   398篇
  1999年   289篇
  1998年   324篇
  1997年   358篇
  1996年   325篇
  1995年   344篇
  1994年   295篇
  1993年   174篇
  1992年   160篇
  1991年   147篇
  1990年   115篇
  1989年   91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6年   2篇
  1974年   2篇
  1965年   2篇
  1955年   2篇
  1943年   2篇
  1941年   3篇
  193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声发射技术在岩石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陈颙 《地球物理学报》1977,20(4):312-322
随着地震预报研究的开展,岩石力学与地震预报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声发射技术是岩石力学研究中十分重要的工具之一。本文对声发射技术作了简单的介绍,评述了它在岩石力学研究中的应用,介绍了用声发射技术研究地震序列和破裂机制的一些结果。  相似文献   
42.
葛全胜 《地理研究》2006,25(2):368-368
“中国季风环境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演化历史及其驱动机制”是我国全球变化研究所关注的核心科学问题之一。为深入系统地开展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科学研究计划》在“十五”期间陆续启动了一系列重点项目,“过去300年中国东部季风区雨带进退图谱与模拟诊断”项目(编号40331013,2004年初起实施)就是其中之一。本项目旨在利用丰富的清代雨雪档案记载,重建1736年以来黄河中下游地区与江淮流域3540个站点时间分辨率为月、季的降水序列;并分析该区域1736年以来年、年代际降水变化与雨带进退的时空特征分析,诊断该区域过去300年特征时段降水变化的成因及其动力学机理  相似文献   
43.
《地理教学》2006,(3):48-48
英国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会导致植物吸收水分减少,使更多降水进入内陆河流,影响全球水循环,增加洪水发生的几率。  相似文献   
44.
土壤天然热释光测量在寻找滑坡体边界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土壤天然热释光测量方法是一种累积型测氡方法。由于累积测氡时间长,其灵敏度和异常的重现性远比一般累积测氡及其子体方法好,因此,在地质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寻找滑坡体边界的应用中,取得的测量效果明显,表明该方法经济有效。  相似文献   
45.
黄河拉西瓦水电站坝区天然高边坡特征及其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拉西瓦水电站为黄河上游最大水电枢纽工程。两岸边坡谷底至岸顶相对高差为600~700m。正常蓄水位以上边坡高度约450m。坝址两岸2400m高程以上天然高边坡变形破裂体、松动体、危岩体、危石等发育广泛且小型不稳定体随机分布。高边坡稳定性构成本电站重大工程地质问题之一。且因峡谷深切、边坡高陡,对其处理难度很大。论文首先总结了电站坝址两岸天然高边坡地质特征,对高边坡进行了稳定性分区与总体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边坡处理原则与方案设计。最后列举了2个边坡处理典型实例,一为基于现代设计理念和新型材料的SNS柔性边坡防护系统在拉西瓦高边坡不稳定体处理中的广泛应用;另一为坝址大型变形破裂体———Ⅱ#变形体的综合治理。根据高边坡不稳定体各自不同地质特征,采用科学且针对性强的流通量措施能够达到稳定要求的。  相似文献   
46.
土壤天然热释光法在相山火山岩型铀矿床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天然热释光法在火山岩铀矿床上的应用效果,表明矿体上方热释光异常较大,无矿区域异常较小,矿体的分布范围与高值异常范围一致,还发现在一些构造薄弱带,裂隙、断层处出现大的异常,试验证明土壤天然热释光测量可以为评价火山岩铀资源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47.
胡明月  黄怀曾 《岩矿测试》2005,24(4):249-253
利用矿物磷灰石低溶度积特征,以晶体磷灰石作晶胞,引入氟、钙等离子,诱使水中溶解性磷酸盐在磷灰石晶体上沉淀、结晶,使水溶液中磷浓度明显降低。探讨了钙、磷灰石、氟、氯的加入对降磷效果的影响,初步分析了生成产物的结构。实验溶液中磷初始浓度约为5 mg/L,经磷灰石结晶后,最低可降至10μg/L以下,除磷效率可达99%以上。  相似文献   
48.
舒孝敬 《铀矿地质》2005,21(5):257-267
在湖南及邻区,无论从地表的地质构造还是地球物理场上,都表现出明显的环状分布特征。这种特征可能是地壳的旋转运动所造成,它对湖南及邻区大地构造的演化、大规模成矿作用等具有重大的影响。本文对这种旋转运动的可能成因,以及所伴随的一系列地质作用、与大规模成矿作用的关系等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9.
华南前汛期不同降水时段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41,自引:5,他引:41  
利用1957-2001年华南地区74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和同期NCEP/NCAR逐日再分析格点资料,对华南前汛期(4-6月)不同降水时段的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华南前汛期降水由锋面降水和夏季风降水两个时段组成。锋面降水时段主要集中在4月,为典型的由冬到夏过渡的环流形势,华南地区高空为平直的副热带西风急流,大气层结稳定,水汽来源主要是阿拉伯海的西风输送和西太平洋副高南侧东风的转向输送;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副高仍控制南海地区,华南地区水汽输送主要来源于阿拉伯海的西风输送和西太平洋副高南侧东风的转向输送及孟加拉湾的西南输送;南海夏季风爆发后,副高东撤退出南海地区,南半球越赤道水汽输送加强并与孟加拉湾水汽输送连通,华南区域内对流发展;夏季风降水时段盛期主要集中在6月,此时南亚高压跃上高原,华南地区处于南亚高压东部,对流发展极其旺盛,强大的南半球越赤道水汽输送越过孟加拉湾和南海地区向华南地区输送。  相似文献   
50.
近45 a东北地区春季降水异常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1959-2003年我国东北地区93站春季降水资料,将降水场分成5个区域,并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春季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发现:降水量年际变化及长期趋势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呈东多西少的分布特征;西部是旱涝易发生区,近45a来降水量略有增多;降水量的周期振荡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