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77篇
  免费   291篇
  国内免费   246篇
测绘学   194篇
大气科学   567篇
地球物理   168篇
地质学   115篇
海洋学   133篇
天文学   1334篇
综合类   68篇
自然地理   235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138篇
  2013年   109篇
  2012年   126篇
  2011年   108篇
  2010年   116篇
  2009年   114篇
  2008年   104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86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84篇
  2002年   82篇
  2001年   73篇
  2000年   73篇
  1999年   109篇
  1998年   71篇
  1997年   99篇
  1996年   94篇
  1995年   91篇
  1994年   82篇
  1993年   86篇
  1992年   85篇
  1991年   78篇
  1990年   49篇
  1989年   61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3篇
  1963年   3篇
  1962年   2篇
  1961年   3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01.
运用多种方法,对紫金山天文台4.5—7.5GHz太阳快速频谱仪获得的太阳微波爆发频谱图像进行后续处理,尽可能地去除噪声和干扰,还原爆发事件的本来面目,并突出感兴趣的部分,在MATLAB的平台支持下编写了WINDOWS下的应用软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902.
作为本系列的最后一篇,本文研究日冕大气中的激波演化.结果表明,日冕背景大气和磁场的非均匀性对激波结构和演化起着决定作用。太阳附近形成的慢激波-快磁声波系统,将在向外传播的过程中演变为以中间激波作为必要组成部分的混合激波。该混合激波在沿电流片传播时能继续维持,而在沿单极开放磁场传播时则进一步演变为纯快激波。  相似文献   
903.
云南天文台0.6~1.5GHz太阳射电快速动态频谱仪,在2001年6月24日的射电爆发中观测到大量尖峰。由于观测仪器有相当高的频率分辨率,使我们可以对尖峰的绝对带宽进行更精细的统计分析。由于尖峰数量很大,特别编制了识别尖峰并测量其带宽的软件来进行统计工作。结果发现76%的尖峰的绝对带宽达到仪器频率分辨率1.4MHz,其相对带宽达到0.1%。这比以前关于尖峰辐射带宽的统计结果要小很多。统计结果支持用ECM机制解释尖峰辐射。  相似文献   
904.
太阳大气铍丰度的衰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和Be轻元素在温度仅几百万度时就因核反应而遭毁坏,因此它们是恒星演化过程的外层对流混合延伸程度很好的一种示踪。基于这种考虑,我们曾计算过太阳包层模型Li的衰减,得到一个同时满足日震学太阳对流区深度和太阳Li丰度观测要求的非局部太阳对流包层模型[1].Li丰度给出了一个非局部对流混合延伸程度的上限。  相似文献   
905.
以1988年9月5日北京天文台怀柔太阳观测站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磁强图为基础,首次给出了对一太阳宁静区小尺度磁场空间分布的二维功率谱。 尽管从总体上,功率谱的分布呈现从低频分量向高频分量迅速衰减的趋势,但是,反映小尺度磁场分布的不同尺度空间周期性的分离的尖峰,是功率谱的最主要特征。 本文的主要结果可概括为下列两点: (1)太阳宁静区的磁通量不仅凝聚在分离的、具有相对较强磁通量密度的磁结构内,而且磁结构的空间分布也呈现分离的尺度不同的周期。 (2)小尺度磁场空间分布的最显著的周期,具有超米粒的空间尺度。这与以往磁对流理论与有关观测结果相一致。在功率谱中,还可以证认相应于亚超米粒,及亚超米粒和超米粒之间尺度的空间周期的大量尖峰。这是本文首次得到的。 包含更多观测资料的进一步工作是必须的,特别是获得对同一宁静区的速度场和磁场同时性的二维功率谱,对研究磁场和对流速度场的相互作用是有重要意义的。观测的功率谱与理论预测谱的比较,将有助于理解太阳光球分离磁结构形成的物理过程。  相似文献   
906.
Based on cosmic ray data obtained by neutron monitors at the Earth's surface, and data on near-relativistic electrons measured by the WIND satellite, as well as on solar X-ray and radio burst data, the solar energetic particle (SEP) event of 2005 January 20 i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is event is a mixed event where the flare is dominant in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SEPs, the interplanetary shock accelerates mainly solar protons with energies below 130 MeV, while the relativistic protons are only accelerated by the solar flare. The interplanetary shock had an obvious acceleration effect on relativistic electrons with energies greater than 2 MeV. It was found that the solar release time for the relativistic protons was about 06:41 UT, while that for the near-relativistic electrons was about 06:39 UT. The latter turned out to be about 2 min later than the onset time of the interplanetary type III burst.  相似文献   
907.
利用云南天文台声光频谱仪观测到的一次特殊的太阳射电米波爆发 ,与对应的光学活动及相关事件 ,我们探讨了 1 991年 6月 7日的日冕物质喷射过程  相似文献   
908.
用“多云模型”方法对1989年8月17日太阳边缘耀斑的二维Hβ光谱进行分析研究,得到了该耀斑环系3个物理量(氢原子在第二能态的柱数密度N2,激发温度Tex和微湍流速度Vt)在不同时间的二维分布和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密度,温度和湍流速度的分布是不均匀和不对称的,它们的分布跟耀斑环内的位置密切相关、而与高度关系不大;(2)密度N2和湍流速度Vt随时间减小,而温度几乎不变,环项温度还随时间有所增加;(3)首次揭示了N2和Tex的极值位置从环的一个腿向环的顸部移动,而同时Vt的极值位置却由环顶部向环的另一个腿运动,似乎在环内形成类“虹吸”现象。  相似文献   
909.
1m红外太阳塔是我国未来重点发展的地面太阳观测设备,本文的所有工作均围绕着与此相关的红外波段太阳观测技术方法展开。1.针对望远镜实验平台-云台太阳光谱仪,建立了光谱仪分光流量,工用多种实验手段验证了其可靠性。利用该模型计算了Fe Ⅰ1.56μm红外太阳光 谱的分光流量,分析了实验观测的可行性及改进方案。2.针对探测器实验平台-PtSi红外焦平面阵列相机,建立了FeⅠ1.56μm光谱观测信噪比模型,模拟了各种噪声对观测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在国内首次成功进行了FeⅠ1.56μm红外太阳光谱的面阵观测实验。3.在红外观测实验所处的高背景低对比度条件下,讨论了红外太阳光谱观测的图像处理方法,分析了观测中出现的干涉条纹的来源及解决办法,初步建立起了一整套红外太阳光谱与成像的定标方法和图像处理方法。4.首次利用PVA材料,设计研制了一套FeⅠ1.56μm近红外Stokes参量偏振仪,并将该偏振仪安装在美国国立天文台McMath望远镜上进行了观测实验。针对一太阳黑子,通过扫描进行了二维的Stokes参量观测。同时建立了一套从Stokes参量反演磁矢量场的方法,并将反演的结果与怀柔太阳磁场望远镜的观测结果进行了比对。5.针对1m红外太阳塔的太阳光谱仪系统,给出了垂直多波段光谱仪和红外大色散光谱仪的光、机初步设计。6.针对1m红外太阳塔的科学目标,提出了多波段光谱仪探测器系统方案,对红外大色散光谱仪所使用的红外探测器也进行了初步方案设计。  相似文献   
910.
A fine structure consisting of three almost equidistant frequency bands was observed in the high frequency part of a solar burst on 1998 April 15 by the spectrometer of Beijing Astronomical Observatory in the range 2.6-3.8GHz. A model for this event based on beam-anisotropic instability in the solar corona is presented. Longitudinal plasma waves are excited at cyclotron resonance and then transformed into radio emission at their second harmonic.The model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observations if we suppose a magnetic field strength in the region of emission generation of about 200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