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05篇
  免费   605篇
  国内免费   1455篇
测绘学   92篇
大气科学   1323篇
地球物理   343篇
地质学   1196篇
海洋学   908篇
天文学   23篇
综合类   224篇
自然地理   356篇
  2024年   54篇
  2023年   132篇
  2022年   166篇
  2021年   146篇
  2020年   131篇
  2019年   144篇
  2018年   103篇
  2017年   135篇
  2016年   139篇
  2015年   148篇
  2014年   219篇
  2013年   189篇
  2012年   193篇
  2011年   216篇
  2010年   194篇
  2009年   201篇
  2008年   182篇
  2007年   167篇
  2006年   191篇
  2005年   184篇
  2004年   152篇
  2003年   157篇
  2002年   162篇
  2001年   124篇
  2000年   70篇
  1999年   67篇
  1998年   81篇
  1997年   67篇
  1996年   64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53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2篇
  1962年   1篇
  195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142.
天然针茅草地是形成我国中温型草原亚带的重要群系,也是我区放牧和割草场资源。5年定位研究表明,牧草生物量与降水、温度呈正相关,降水起到主导作用,降水受到欧亚大气环流和西风环流指数所制约。牧草粗蛋白质、脂肪、钙、磷含量呈“双峰”型的季节动态,是由于降水影响牧草生长发育节律所致。对放牧家畜营养状况诊断,合理安排割草期都具有重要意义。针茅草地均属氮碳(NC)营养型,适宜发展皮、肉、乳兼用家畜和毛、肉兼用的细毛绵羊。  相似文献   
143.
吴爱明  倪允琪 《高原气象》1997,16(2):153-164
利用垂直方向具有9层σ面、,水平方向菱形截断波烽为15的全球在气环充谱 有、无青藏高原大地形两种情况下10年积分的模拟结果,研究了青藏高原大地形对亚洲季风平均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无青藏高原大地形、亚洲冬、青季季风流均存在很大的差异:去除地形,使夏季高层的南亚高压、低层的在陆热低压、副热带高压及冬季的大陆冷高压在位置或强度上发生了改变;地形的有,无决定着冬季东亚大槽的强度;索在越赤道气流有地形  相似文献   
144.
黑河实验区地表净辐射区域分布及季节变化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卫星遥感信息和地面观测资料,分析研究黑河实验区地表净辐射的区域分布及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卫星遥感结合地面观测,首先可以得到较为精确的地表反射率和地表温度分布,进而得到较为合理的地表净辐射的区域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45.
本文通过应力控制式循环三轴试验,研究了饱和软粘土在不排水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性状。  相似文献   
146.
147.
何剑锋  陈波 《极地研究》1997,9(3):22-31
自1992年4月12日至12月30日对中山站以西内拉峡湾海冰和冰下水柱中藻类优势种组成和丰度进行了测定。4月份和11月中旬至12月中旬冰柱和水柱(0~50m)藻类丰度高达108~109cels/m2。冰藻的普遍或季节性优势种主要包括Amphiprorakjelmani、Berkeleyarutilans、Naviculaglaciei、Nitzschiabarkleyi、N.cylindrus、N.lecointei和Nitzschiasp.。由于藻类结合入冰后自身的演替,春-夏季海冰剖面中所记录的优势种组成并不能准确反映冰底优势种的季节演替过程。从冰底和水表藻种组成的对比表明,两者仅在春末冰底冰藻水华期间具有较强的相似性。秋、春季冰底冰藻水华的形成以现场生长为主,夏初冰藻释放入水后对冰下浮游植物的播种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8.
海洋中磷的循环与沉积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磷在海洋中的循环与沉积主要是靠生物作用进行的。海洋表层水中的溶解磷几乎全部被海洋植物摄取,海洋植物及动物死亡后最终以生物碎屑的形式沉入海底,在其沉降和到达深层水的过程中大部分被分解、破坏,变成可溶组分又重新返回海水,使深层水中磷浓度提高。含磷浓度高的深层水被上升洋流带到表层后又被生物吸收,重复循环。当上升洋流抵达大陆边缘,特别是遇有陆缘坻存在时,磷等营养物质滞留,导致磷质生物大量繁衍,死亡后沉积,并经成岩作用,便形成大规模的工业磷块岩矿床  相似文献   
149.
发生在沉积物-水界面的剧烈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对沉积物和上覆水体具重要的环境效应,然而此方面研究很少。本文通过云贵高原四个湖泊湖水和孔隙水NH和NO剖面,沉积物柱芯不同结合态氮含量剖面分布,界面扩散通量,影响氮循环的因素及它们季节性变化规律等的对比研究,初步揭示了湖泊沉积物一水界面的氮循环及其环境效应。  相似文献   
150.
湖泊沉积物—水界面铁—锰循环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通过云贵高原深水湖泊沉积物-水界面铁-锰循环研究,揭示了湖泊铁-锰循环不仅受氧化还原边界层化学界面的控制,而且受沉积物-水地质界面的制约;有机质生物氧化和硫酸盐还原构成界面铁-锰循环的重要机制并产生亚扩散层屏蔽效应;铁-锰循环伴随有微量金属元素地球化学形态的改变,从而影响其迁移行为;气候剧烈变化所中断的铁-锰循环,形成铁-锰富集层的古环境记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