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3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90篇
测绘学   46篇
大气科学   25篇
地球物理   45篇
地质学   281篇
海洋学   34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5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471.
本文讨论了用TG方法对滑石进行物相定量分析的结果。实验证明其分析精度完全可以满足地质上评价滑石矿床的要求。滑石在加热过程中,于930℃失去羟基,根据失去羟基的量值对滑石进行物相定量分析。该方法可以排除其它硅酸盐矿物对分析结果的干扰,制样方便,所需样品量小,样品不需特殊处理,分析误差±3%。  相似文献   
472.
李兰  王兰民  刘旭 《中国地震》2005,21(3):369-377
本文以1995年甘肃省境内5.8级地震引起的黄土地区震陷灾害实例,对黄土微结构孔隙性进行了定量研究。通过电镜扫描手段和SEM图像处理技术,对极震区震陷性黄土微观结构的各项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不同地点的黄土孔隙分布曲线;对极震区受地震破坏和未受破坏典型架空孔隙结构的黄土进行了定量处理,较好地解释了土体的工程性质,结合激光粒度分析仪对极震区黄土进行了测量和统计分析。同时对无震区与强震区黄土孔隙分布曲线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极震区的孔隙分布特征不同,同一深度不同区域孔隙分布曲线亦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473.
用水系沉积物分析数据评价浙江土壤环境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第二代区域地球化学重新扫面获得的元素定量分析数据为依据, 按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用水系沉积物资料对全省土壤环境质量级别进行划分。指出1990年前浙江土壤质量整体是好的, 评价环境质量(元素含量)指标, 几乎都在国标一、二级范围内。上世纪90年代前, 本省土壤重金属面型污染主要是As、Cd、U、Ni, 其次是Hg。Cd、As、Ni、U污染区主要分布在皖浙边界一带本省内侧, Ni、Cr严重污染区集中在嵊县、新昌附近;Sn、Hg污染区主要展布在宁波、绍兴、杭州、嘉兴等市、县范围。除Hg属次生污染外, 其他元素均属原始污染类型。  相似文献   
474.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蚀变矿物鉴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我国近红外光谱测量技术取得了长足发展,它广泛应用在农业、化工、地质、医药测量等领域。利用近红外光谱对C-H(甲基、亚甲基、甲氧基、羧基、芳基等),羟基O-H,巯基S-H,氨基N-H等敏感的特性,可以区分层状硅酸盐中单矿物(粘土矿物、绿泥石、蛇纹石等),含羟基之硅酸盐矿物(绿帘石、闪石等),硫酸盐矿物(明矾石、黄铁钾矾、石膏等),碳酸盐矿物(方解石、白云石等)及这些矿物的不同结晶度。这一原理的应用,为开发野外用小型便携式近红外矿物分析仪及其快速、准确的鉴定岩石标本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本文重点介绍低温蚀变矿物的近红外光谱特征、识别方法和定量分析;同时介绍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原理及指标,最后介绍如何利用矿物特征峰对钻孔、探槽和剖面样品所测数据进行地质建模,从中总结成矿规律,指导找矿。  相似文献   
475.
476.
针对政府为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道路交通拥堵问题而提出的街区制城市布局方案是否可行的问题,该文结合目前城市布局方式,通过仿真实验进行探究。利用VISSIM仿真软件构建封闭式住宅区模型,在该模型的基础上拆除围墙,开放小区道路,构建街区制模型;选定交通延误、平均候车时间、交通流量作为评价指标,仿真各模型的交通运行状况。通过对仿真结果横向和纵向的定量分析,得出街区制的施行大大提高出行效率,增加旅客舒适度,保障交通安全的结论,为街区制的推广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77.
于淼  任传斌  李芳凝  马恒 《地质论评》2021,67(Z1):67z1007-67z1010
正地学建模技术是开展地质空间分析、地质现象解释、地质过程数值模拟、矿产资源评价、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的基础(王鹏等,2020)。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大规模建设,利用三维建模技术对地质进行更加准确、直观、有效的解译势在必行。复杂多变的地质环境不利于与地铁建设与运营,尤其是在岩溶发育的地层进行盾构施工时,  相似文献   
478.
青藏高原海拔高,太阳辐射强,坡向效应显著.其中阴阳坡效应不仅导致多年冻土空间分布格局的差异性,也严重影响了冻土路基工程稳定性.目前虽有大量关于阴阳坡热效应的研究,但定量化和多因素耦合作用的研究,特别是场地内多次重复测量的定量评估研究仍不多见.通过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北麓河盆地两个具有相反坡向研究场近4年(2016年9月至2020年5月)近地表温湿度、辐射和风速等野外多重观测资料的分析,研究了高海拔多年冻土区阴阳坡效应对近地表水热及能量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坡向的长期影响下,阴阳坡下垫面性质(辐射、温湿度和土壤质地等)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阳坡土质相对粗糙,不利于水分的保持,阴坡反之.0.05m深度阳坡(朝南坡向)的日冻融循环次数明显高于阴坡(朝北坡向)o2016-2019年阳坡和阴坡的日冻融循环总次数分别为368和109次,差异非常明显.阳坡各深度土壤温度均显著大于阴坡,温差约1.4℃.浅层地温对地表热量变化的响应速率较快,但随深度的增加阴坡地温的响应速率逐渐滞后于阳坡,且这一现象在融化阶段更为显著.融化阶段,阳坡水分的变化速率较快,随深度的变幅较大,但土壤含水量却明显低于阴坡.地表性质差异如温湿度、反照率和风速等控制着地表能量的交换过程,致使阳坡土壤热通量和短波辐射均大于阴坡.研究对深入理解高海拔、坡地多年冻土区气候—冻土关系及多年冻土模拟边界条件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79.
白家包滑坡是具有滞后性“阶跃型”变形的滑坡代表,通过定性分析初步认为,库水位下降是白家包滑坡变形的主要影响因素,其影响程度大于降雨。为了进一步明确白家包滑坡变形对库水位波动和降雨的响应程度,本文根据库水位每年波动情况,将其划分为5个阶段,运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法对白家包滑坡变形与库水位、降雨的相关性进行定量计算,计算结果为各监测点变形与库水位、降雨都在5~6月份综合计算中相关程度最高,且变形与库水位最大相关性系数绝对值为0.75左右,大于变形与降雨的最大相关性系数(0.45左右)。为了充分消除库水位与降雨之间的相互影响,运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分别计算白家包滑坡变形与库水位、降雨的净相关性系数,最后将得到的净相关性系数与新建GPS自动监测点在2017~2018年的日变形位移和库水位、降雨对比分析,进行相关性验证。结果表明:白家包滑坡的变形对库水位下降的响应程度大于变形对降雨的响应程度,在库水位快速下降阶段响应程度最高,且与新建的GPS自动监测点监测结果吻合度较高。此结果与定性分析结果和皮尔逊相关系数法分析结果一致,该研究可对滑坡变形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480.
海床沉积物受海洋水体的影响形成海底边界层(Bottom Boundary Layers,BBLs)。上部海水与下部沉积物在BBLs发生着复杂的相互作用,直接影响海底沉积物侵蚀、再悬浮与堆积过程。与此同时,沉积物颗粒可能携带的污染物解析释放,BBLs研究的科学意义与工程应用价值日益突显。海底边界层的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的流体力学中边界层的范围,而是海床界面上下一定范围内,水流与海床相互作用的区域。在波浪作用下BBLs沉积物以海床剪切破坏、海床液化破坏及震荡体破坏三种破坏模式发生侵蚀再悬浮。此外,海流、风暴潮、人类活动以及海底生物的扰动作用等对沉积物再悬浮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BBLs沉积物再悬浮原位观测是研究BBLs沉积物再悬浮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常用的原位测试手段有水体采样、OBS、激光粒度仪、ADCP/ADV以及电法测量。海底悬沙和底沙的交换程度直接影响底层悬沙浓度的变化,沉积物再悬浮的定量分析成为海洋沉积过程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系统地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重点围绕海底边界层理论、海底沉积物再悬浮的影响因素、沉积物再悬浮的原位观测以及海底沉积物再悬浮的定量分析等几个问题进行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