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7篇
  免费   112篇
  国内免费   269篇
测绘学   18篇
大气科学   424篇
地球物理   51篇
地质学   47篇
海洋学   159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21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3篇
  1966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01.
为了探讨涡旋初始化对T639L60模式热带气旋路径预报的影响程度,以1002号台风康森为个例进行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在涡旋初始化中采用新的初始涡旋形成技术,能减小TC路径预报误差;从初始涡旋形成方案中通过改变七级风半径、涡旋外围尺度半径大小参数和有无进行涡旋强度调整方案进行敏感性试验,得到TC路径的预报对TC涡旋外围半径和TC强度较敏感,其路径会因涡旋外围半径大小和其强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702.
地表能量平衡是地-气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方式,随着涡旋相关技术在物质传输和能量交换研究中的广泛应用,如何评价其观测数据的可信度则变得尤为重要。利用成都平原温江大气边界层观测站2008年观测资料,分析了农田下垫面上能量收支各分量和辐射平衡各分量的特征及变化规律,并运用最小二乘法(Ordinary Least Squares,OLS)线性回归方法和能量平衡比率(Energy Balance Ratio,EBR)方法对湍流通量(感热与潜热通量之和)与有效能量(净辐射与地表土壤热通量之差)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703.
对于白龙湖库区实施人工增雨作业,需要针对该区域进行精细化的预报,必须提前1~2天预测该区域有无作业天气条件,才能确定是否提前安排作业人员到位,在降雨发生时才能捕捉到最佳作业时机。本文选取了2011年7月5~6日的强降雨天气过程,对广元市白龙湖库区开展的人工增雨作业进行了详细剖析,从地形影响、环流形式、作业方式、雷达资料、区域站雨量监测、卫星云图等,多方面分析了在白龙湖库区实施地面人工增雨作业时如何把握最佳作业时机。   相似文献   
704.
南海北部沙波运移的观测与理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南海北部海域特点建立了模拟该区域小尺度沙波运移过程的准三维力学模型.以多波束海底地貌扫描数据和水文资料为基础,预测了研究区域沙波的运移,其结果在沙脊脊沟处与实际观测一致,而在脊背上与实际观测值存在差异.分析表明,本文所提出的物理模型可以用于预测南海海域以推移质泥沙运动为主的小尺度沙波运移规律.这一结果对该区域海底管线等工程设计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705.
利用Argo剖面浮标的轨迹资料研究了棉兰老岛以东中层(1000~2000 m?)深度上的中尺度环流特征. 浮标漂移深度的轨迹表明, 棉兰老岛以东的中层环流包含非常显著的中尺度信号特征. 浮标的漂移流速表明了该区域的气旋式涡旋和反气旋式涡旋在1000 m深度上的平均切向速度约为20 cm·s-1, 随着深度增加速度有所降低, 在2000 m深度上流速约为10 cm·s-1. 以上结果暗示在棉兰老岛以东区域, 依据零速度参考面的动力计算可能存在着较大误差. 涡旋的平均涡度和赤道β 平面罗斯贝数表明, 这些中尺度涡旋对于棉兰老岛以东中层环流的质量和涡度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06.
利用2003年7-9月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在北冰洋加拿大海盆的一个冰站上得到的温度、盐度和流速的连续剖面观测资料,对一个次表层的北冰洋涡旋进行了分析。在温度断面图中,该涡旋表现为一个核心位于60m深度、最低温度为-1.5°C的孤立冷水块,比周边水体的温度低约0.5°C。涡旋中的等密度面呈现凸透镜的结构,表明该涡旋是反气旋式的。虽然同步观测的流场中确实存在速度接近0.4ms-1的异常强流,但实测流场的结构却与一个典型的涡旋流场相去甚远。进一步分析发现,涡旋所在的次表层流场存在变化幅度与涡旋旋转速度相当的惯性频率振荡。在滤除惯性流和平均流之后,得到了轴对称的涡旋流场,涡旋的最大流速半径约为5km。对涡旋核心及其周边海域水体的温盐性质对比分析表明,该涡旋可能在楚科奇陆架上形成,然后向东北方向运动并进入了加拿大海盆。  相似文献   
707.
杨莲梅  杨涛 《冰川冻土》2007,29(2):250-257
用1995年5月至1999年4月KWBC北半球500 hPa高度场5°×5°客观分析资料,应用谐波分析把等压面高度场沿纬圈作富利叶级数展开,计算逐日25°~80°N每隔5°纬度递增的沿纬圈的扰动动能与平均动能转换率(E)、角动量涡旋输送(RM),分析了E和RM的年、季分布特征及其与新疆暴风雪过程的关系.结果表明:E和RM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和周期性;E的正高值中心与新疆暴风雪过程有较好的关系,出现E正高值中心的日期作为预报指标日,其后3~6 d新疆将出现暴风雪天气过程,出现RM负低值中心的日期作为预报指标日,其后3~8 d新疆有暴风雪过程发生;当E的正高值中心和RM的负值中心同时出现时,更确定了新疆暴风雪过程出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08.
2007年淮河流域致洪暴雨及其中尺度系统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20,自引:9,他引:11  
针对2007年6~7月的淮河致洪暴雨,采用NCEP资料、卫星TBB(Temperature of Black Body)资料、地面加密资料和1h的降水资料对此次暴雨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得到结果如下:1)2007年6~7月主汛期的暴雨带主要位于淮河流域,而不是像通常那样集中在长江中下游。时间长达30余天,超过2003年(持续20余天)。2)整个汛期从6月19日开始至7月26日结束,根据影响系统和雨区分布的不同,可将降水分为3个阶段。其中,第2阶段(6月29日~7月10日)降水最强,影响最大,与梅雨的降水有更多相似。在第2阶段中又有4次降水过程,其中第4次过程(7月7~9日)降水最强,导致10日在王家坝开闸泄洪。3)高纬度的阻塞形势(西阻型)有利于环流的稳定维持和暴雨的持续发生。4)副热带高压稳定在26°N,有利于雨带维持在32°N,另外南海季风涌沿副高西侧将大量水汽输送至淮河流域。5)在阻高和副高之间的西风带上,巴尔喀什湖为低槽区,不断有小股冷空气经我国西北和黄河上游沿偏西路径移至淮河流域,西风槽加深甚至在中国大陆出现切断低压,这在过去淮河暴雨期间不太多见,表明存在明显的中低纬度的相互作用。与此同时,在7月8日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与低空急流出口区(左侧)相迭置耦合,非常有利于垂直运动的加强和暴雨的发生。6)在暴雨期间有中尺度低压(扰动)的发生发展,并有与之相关的中尺度云团、雨团甚至更小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出现,致使8日寿县24h降水量达262 mm之多。该次强暴雨与淮河流域前期多场强降水形成的高水位“遭遇”,引发了严重的洪水,其影响超过了2003年,成为了1954年以来淮河流域最严重的洪涝。    相似文献   
709.
圆形涡旋大气中的横波不稳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涡旋大气中,存在沿切向基流传播的横波型扰动,并采用数值方法讨论了柱坐标系下圆形涡旋系统斜压气流中这类扰动的不稳定,这是一类中尺度的重力惯性波的不稳定.研究了涡旋环境大气的层结稳定度参数N2、切向风垂直切变Vz、凝结潜热、涡旋特性及科里奥利参数f0对不稳定增长率的影响.圆形涡旋中同样存在横波不稳定的Eady模态和中尺度模态,得到了中尺度模态的扰动场分布特征:流场的不规则"猫眼"结构及慢速传播的扰动均集中在低层,而快速传播的扰动均集中在高层的扰动特征.  相似文献   
710.
根据建立的垂直于大洋中脊的二维热对流有限元数值模型,采用常粘性以及与温度相关的粘性两种粘性结构对小尺度地幔对流对海底地形的影响进行了重新研究。该模型的主要特点是采用开放边界条件,从而可以避免原有封闭模型因回流问题而产生的复杂效应。数据结果显示,在常粘性模型中,小尺度地幔对流可造成海底地形抬升;但对与温度相关的粘性模型,小尺度对流对地形几乎不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