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5篇
  免费   563篇
  国内免费   919篇
测绘学   48篇
大气科学   369篇
地球物理   276篇
地质学   2034篇
海洋学   405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219篇
自然地理   111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78篇
  2022年   97篇
  2021年   99篇
  2020年   104篇
  2019年   130篇
  2018年   110篇
  2017年   97篇
  2016年   113篇
  2015年   118篇
  2014年   182篇
  2013年   127篇
  2012年   165篇
  2011年   165篇
  2010年   168篇
  2009年   176篇
  2008年   160篇
  2007年   158篇
  2006年   146篇
  2005年   114篇
  2004年   90篇
  2003年   82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73篇
  1999年   74篇
  1998年   81篇
  1997年   63篇
  1996年   64篇
  1995年   79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6篇
  1954年   1篇
  1948年   2篇
  1947年   2篇
  1945年   1篇
  1944年   1篇
  1943年   3篇
  1942年   2篇
  1941年   1篇
  1936年   2篇
  1935年   1篇
  1934年   1篇
  193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中国三北地区荒漠化区域分类与发展趋势综合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中国北方土地荒漠化主要受青藏高原隆升以来形成的构造-沉积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全球气候变化、尤其是亚洲季风等地质背景控制。本文仅对北方沙质荒漠化、水蚀荒漠化两种主要的荒漠化类型的区域地质分布、成因及其发展趋势进行探讨。三北地区沙质荒漠化依成因可分为:就地起沙型、风沙侵入型和土地粗粒化型等。就地起沙型沙质荒漠化主要分布在西部内陆盆地周缘冲洪积扇上,中东部高原、冲积平原上的沙漠边缘地带、沙地内部和流经这些沙漠和沙地的古河道,以及河湖相砂质沉积物和以砂质沉积物为母质的土壤分布区;风沙侵入型沙质荒漠化主要分布在上述沙漠、沙地边缘的下风地带,如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的东南缘、毛乌素沙地以南的覆沙黄土区、科尔沁沙地以东的辽河平原等;土地粗化主要分布在西部盆地沙漠与戈壁的过渡地带、中东部高原砾质沙草原。沙质荒漠化在毛乌素、科尔沁和浑善达克等沙地、河西走廊的局部地区有所逆转,但三北地区总体上仍呈恶化趋势,尤其是以地表土壤粗化为主的沙质荒漠化的发展更应引起人们的关注。水蚀荒漠化依地质背景之不同可分为土漠化和岩漠化两类,前者主要分布在北方中部黄土高原地区、内蒙古科尔沁沙地南侧的黄土分布区等;后者主要分布于太行山北部、辽宁西北部的基岩山区。晋陕蒙交界地带、甘肃平凉北部、定西地区和科尔沁沙地东南的蒙辽交界处等地水蚀荒漠化形势严峻;以小流域水土流失为主的治理工程使陕西的吴旗、延安、洛川等地和朝阳河中上游地区水蚀荒漠化有所好转。总之,第四纪以来的构造-沉积特征控制着不同类型荒漠化的区域分布,气候变化和水文地质条件控制着漠化的进程,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则更是荒漠化过程的催化剂,尽管在局部、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可使这一过程得以缓解甚至逆转。  相似文献   
992.
河南信阳地区南湾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背景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华北与扬子板块碰撞缝合线位置位于北淮阳构造带内 ,其中 ,信阳地区南湾组构造的归属对确定华北与扬子板块碰撞缝合线位置的意义重大。南湾组的全岩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性质均揭示其具有活动陆缘沉积的特征 ;南湾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物源区来自上地壳。将南湾组稀土元素各特征值与华北、扬子两板块各圈层稀土元素特征值进行对比 ,发现其与华北板块上地壳的组成相似 ,与扬子板块各圈层的组成差异较大 ,因此可确定南湾组物源区主要为华北板块 ,南湾组是华北板块的组成部分 ,由此推断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的碰撞缝合带位置应位于北淮阳构造带南湾组之南。同时 ,南湾组与邻区地层的地球化学特征对比揭示了信阳地区南湾组、安徽佛子岭群及秦岭地区刘岭群为相同沉积物在不同沉积构造环境的产物  相似文献   
993.
根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原则和方法,将北京百花山地区的16个土壤剖面分类为10个土系,并将这16个土壤剖面分别按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与地理发生土壤分类系统进行分类参比,结果表明,土系与土种单元在性质上基本一致,以它们为基础进行大比例尺调查制图所得图斑也必然相似;而在土系与土种以上的分类阶层,因为所使用的分类标准不同,两个分类系统划分的分类单元和据此进行的制图图斑则不一样;以土类为基础进行小比例尺制图,使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只能复区制图,而使用地理发生土壤分类系统则可以单区制图.  相似文献   
994.
二位置寻北仪中光纤陀螺输出信号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二位置寻北仪在不同环境下的工作,对光纤陀螺输出的信号进行了分析。从工程应用的角度出发,选取了较优的数据处理方法——抗差估计法,并通过实验及统计分析选取了适合光纤陀螺信号特点的IGGⅢ权函数的临界值。该方法提高了寻北精度,缩短了寻北时间,改善了寻北仪的性能。  相似文献   
995.
颜丹平  金哲龙  张维宸  刘少峰 《地质通报》2008,27(10):1687-1697
川渝湘鄂多层拆离推覆构造发育于秦岭-大别造山带、雪峰山厚皮构造带与四川盆地之间。这个薄皮构造带是在晚中生代沿一系列岩石薄弱层从南东向北西多层拆离滑脱构造作用下形成的,然而单纯的地表构造地质调查无法揭示各滑脱层是如何控制区内褶皱-断层关系的。因此,对拆离滑脱层进行识别是认识区内构造样式及其成因机制的关键。利用单轴岩石力学实验方法,对取自区内沿达县-大庸地质剖面不同岩性地层组合的样品进行岩石力学分析,并结合前人在区内已经获得的数据,结果表明区内至少发育5个可能的区域性拆离滑脱层。这些滑脱层主要由泥质岩、粉砂岩和泥质灰岩组成的,分别沿下寒武统牛碲塘组(Det I)、下志留统罗惹坪组和龙马溪组 (Det II)、下二叠统栖霞组(Det III)、下三叠统大冶组(Det IV)和中三叠统巴东组 (Det V)发育。野外调查表明,Det I控制了深部构造层次的断弯褶皱和叠瓦扇, Det II 可能控制了中部构造层次的断展褶皱和拆离褶皱,Det III则可能与Det IV和Det V一起,共同控制了上部构造层次的侏罗山式褶皱。  相似文献   
996.
鱼卡-落风坡榴辉岩-片麻岩单元位于柴北缘HP/UHP变质带的西段.微构造分析和岩相学观察显示,榴辉岩及相关岩石经历了3期与俯冲和折返作用有关的变质变形阶段:①前榴辉岩相阶段,变质变形组构主要以包裹体的形式保存在具有生长环带的石榴子石核部,矿物组合为Ep Pl Amp,并局部显示出S形或反S形分布的特征,反映与俯冲作用有关的变形组构以不对称的旋转应变为特征.②榴辉岩相变质变形阶段,以绿辉石、多硅白云母等矿物围绕石榴子石定向分布为特征,构成榴辉岩相条件下的面理和拉伸线理.缺乏明显的不对称组构,显示榴辉岩相的变形作用以共轴变形为特征.③后榴辉岩相变质变形阶段,以角闪石、斜长石等矿物的定向分布为特征,其变形组构主要存在于围绕榴辉岩透镜体分布的退变榴辉岩(角闪石化榴辉岩)和围岩中,与区域上占主导地位的片麻岩中角闪岩相的变形构造一致,与榴辉岩的折返作用有关.榴辉岩及相关岩石的变质变形演化代表了鱼卡-落风坡榴辉岩-片麻岩单元从俯冲到折返的构造热历史.  相似文献   
997.
关于辽西北票地区兴隆沟组火山岩时代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济安  杨蔚 《地质通报》2008,27(6):912-916
针对近年来关于兴隆沟组火山岩同位素年龄及地层归属方面存在的分歧,通过详细的地质填图已查清,近年报道的2组U-Pb同位素年龄均为贯穿兴隆沟组火山-沉积地层的霏细斑岩脉年龄,兴隆沟组地层仍应归属为下侏罗统.  相似文献   
998.
为了探讨有机氯农药HCH和DDT残留在湖泊沉积物中的赋存和演化过程,并利用其特有的时间标尺特征分析近现代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湖泊沉积过程,2006年在太湖的竺山湾、梅梁湾利用重力采样器分别采集湖泊沉积岩芯ZS和ML,按1cm间隔分样。测定了两孔岩芯20cm深度以上的HCHs(六六六类)和DDTs(滴滴涕类)残留量,结合测年资料分析了两孔岩芯中近50年来HCHs和DDTs垂直分布特征及沉积环境意义。研究结果表明,竺山湾岩芯ZS中HCHs和DDTs的残留量分别为0.22~9.70ng/g和0.32~12.34ng/g;梅梁湾岩芯ML中HCHs和DDTs的残留量分别为0.18~11.02ng/g和0.52~13.44ng/g。尽管两孔岩芯中HCHs和DDTs的残留量不同,但指示的沉积时间一致: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岩芯中HCHs和DDTs残留量均明显增加,在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峰值,这与太湖流域有机氯农药HCH和DDT使用的历史相一致,岩芯ZS中HCHs和DDTs残留量以及岩芯ML中HCHs残留量在80年代初以后逐渐降低,这与有机氯农药HCH和DDT在1983年禁止使用的时间相对应。但在岩芯ML中20世纪90年代以后DDTs残留量又明显增加,显示有新的输入源,可能与90年代以来无锡、常州快速发展的"小化工、小农药"排污进入梅梁湾有关。研究结果同时还表明太湖沉积物中的HCHs和DDTs残留量在沉积岩芯上的变化序列可以作为指示太湖沉积过程的时间标尺,对太湖沉积环境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9.
公共自行车作为一种绿色低碳的交通出行方式,在国内外许多城市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国内公共自行车相关研究多以使用特征分析为主,而与建成环境关系的研究较少。采用运营大数据与网络开放大数据相结合的方法,以南京市桥北区为案例,研究公共自行车站点使用特征及建成环境对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公共自行车的使用存在明显的时空间差异;使用主要受站点300 m范围内日常服务设施网点密度、基础设施及公共交通条件等建成环境因子影响; 建成环境对不同时段使用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研究结果可为片区站点的优化布局与管理建设,以及无桩型共享单车的投放与运营管理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