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6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22篇
地质学   2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梭梭幼苗干物质积累和叶绿素荧光对NaCl胁迫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生长在荒漠地区的典型植物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幼苗为实验材料,研究了它在不同浓度NaCl处理后30 d和50 d时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地上/地下干物质重量及叶片数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NaCl处理后30 d时,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梭梭幼苗地上部分十重、地下部分干重、总十重及叶片数量显著...  相似文献   
22.
利用田间试验资料,分区建立了玉米干物质累积与热量条件的数学模型,进一步揭示了干物质增质量过程中的某些数量特征,并与大于等于10℃有效积温动态增长曲线和玉米发育期进展动态曲线相结合。实现了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动态评价和冷害诊断。  相似文献   
23.
石界 《干旱气象》2007,25(2):77-81
根据甘肃半干旱地区紫花苜蓿试验资料,用Logistic方程描述干物质增长规律,建立模型,分析其干物质变化特性,得出甘肃半干旱区紫花苜蓿生长特点。  相似文献   
24.
对大豆的5种密植方式的生育状况及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密度下,宽台密植的3种处理比其它处理方法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和光照强度有明显的增加,改善了大豆冠层中、下部的透光性能,提高了大豆产量。建议宽台密植可在三江平原大面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5.
分析了1995~2005年郑州农业气象试验站冬小麦叶、鞘、茎、穗不同生育期的干物质比率和增长分配规律:冬前干物质增长分配率,叶、鞘增长分配率呈波浪状变化;茎呈弧线状变化;穗呈线性增长。  相似文献   
26.
利用常规种植的同品种早稻"特优227"的三年实验观测数据,分析2018年超高产早稻各生育时段干物质的特征与同期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明显高于历年同期的日照时数和明显偏少的降水量是导致2018年超高产最直接的气象因素;拔节~抽穗期间丰富的日照和偏少的降水量是获得每穗总粒数大的有利因素;抽穗期间丰富的日照和较高的日平均气温利于群体干物质积累,过多的雨量相反;连续日最高气温≥35℃高温天气或过多的雨量对灌浆腊熟期的穗干物质增长则是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27.
凋落物矿化分解是维持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关键过程,也是陆地生态系统C向大气释放的主要动力,因此影响和控制生态系统凋落物矿化分解的主要因素一直备受关注。土地沙漠化是科尔沁沙地最严重的环境问题,并且导致土壤粗质化和贫瘠化,凋落物输入和矿化分解对于改善该地区土壤质地和养分状况至关重要。通过室内培养的方法,对科尔沁沙质草地27种主要植物叶凋落物矿化分解及其与凋落物C含量、N含量、木质素含量、C/N、木质素/N、极易分解有机物含量(LOMⅠ)、中易分解有机物含量(LOMⅡ)及难分解有机物含量(RP)等指标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科尔沁沙地27种植物叶凋落物质量存在较大差异(P<0.001),相应的27种植物叶凋落物培养样品矿化有机碳总量和干物质损失量存在显著差异(P<0.001),分别在9.0 mg C·g-1干土至12.7 mg C·g-1干土和14.7%至40.4%之间变化。添加凋落物后培养样品的CO2释放总量显著大于对照(不添加凋落物),说明土壤中添加凋落物后,培养样品的有机碳矿化速率明显增大。27种植物叶凋落物矿化有机碳总量以及损失干物质总量与凋落物的N含量、C/N、木质素/N、LOMⅠ、LOMⅡ和RP等指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叶凋落物的矿化分解主要受LOMⅠ和木质素/N的影响。  相似文献   
28.
水分胁迫及复水对豌豆干物质积累、根冠比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明达  张红萍 《中国沙漠》2016,36(4):1034-1040
采用盆栽人工控水法,研究了水分胁迫及复水对豌豆(“银豌一号”)根冠干物质积累、根冠比及单株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苗期、初花期及荚果充实期进行水分胁迫,豌豆根、冠干物质积累均受到抑制,随着胁迫强度的增强和胁迫时间的延长,根、冠干物质积累速率显著或极显著降低;水分胁迫导致豌豆的根冠比增大,与胁迫强度和胁迫历时呈现正相关关系。水分胁迫后复水,豌豆根系和冠层干物质积累及根冠比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补偿,且随着胁迫强度的增强,补偿效应增大,胁迫历时的补偿效应在不同生育时期存在差异,且随着豌豆植株的逐渐成熟,补偿效应降低。水分胁迫后复水对豌豆单株产量的补偿效果以苗期最大,荚果充实期次之,初花期最小;且随着胁迫强度的增大和胁迫时间的延长,补偿效应减弱。  相似文献   
29.
科尔沁沙地中南部34种植物叶功能性状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周欣  左小安  赵学勇  刘川  吕朋 《中国沙漠》2015,35(6):1489-1495
以科尔沁沙地中南部34种主要植物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叶片鲜重(FW)、干重(DW)、干物质含量(LDMC)、面积(LA)和比叶面积(SLA),比较不同生活型(一二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灌木)和功能型(C3、C4植物)的叶片性状的差异性,探讨沙地植物叶片性状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结果表明:一二年生草本的LDMC(0.23 g·g-1)显著小于多年生草本(0.31 g·g-1)和灌木(0.32 g·g-1);而一二年生草本的SLA(22.14 m2·kg-1)显著大于多年生草本(17.18 m2·kg-1)和灌木(13.41 m2·kg-1)。一二年生和多年生C4植物的LDMC显著大于C3植物;多年生C4植物SLA显著大于C3植物;C3植物的LDMC表现为一二年生草本<多年生<灌木。沙地植物的叶鲜重、叶干重和叶面积三者间极显著正相关,植物叶干重与SLA显著负相关;C4植物和多年生植物叶干重与SLA显著负相关。沙地不同生活型、功能型植物叶片的功能性状差异明显,沙地灌木和多年生植物能够较强的适应干旱环境,一二年生草本则具有较强的保持体内营养和获取土壤资源的能力。  相似文献   
30.
 以科尔沁沙地3种主要的藜科植物为实验材料,通过控制土壤养分、土壤水分以及种群密度,研究植物比叶面积(SLA)和叶干物质含量(LDMC)对土壤养分、土壤水分和种群密度及三者交互作用的响应。结果表明:养分和水分对这3种植物的SLA和LDMC的影响均为显著,其中养分为最大的变异源。3种藜科植物的SLA和LDMC对密度处理响应均为不显著。交互作用对3种藜科植物SLA和LDMC的影响则要弱于单因素(密度、水分)处理;养分的增加导致沙蓬、大果虫实的SLA增大,LDMC减小;水分对SLA、LDMC的影响和养分相似;尖头叶藜的响应方式与沙蓬、大果虫实相异,随养分的增加其SLA有减小的趋势,LDMC反而有增大的趋势; 土壤养分、水分的改变对尖头叶藜SLA和LDMC的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