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9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质学   17篇
海洋学   7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21.
GDGT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油双烷基甘油四醚(Glycerol Dialkyl Glycerol Tetraethers,GDGTs)是古菌和细菌等微生物细胞膜脂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类异戊二烯GDGTs和支链GDGTs两大类。类异戊二烯GDGTs主要来自海洋泉古菌,其分子中环结构的数目随温度变化而变化。描述类异戊二烯GDGTs相对分布的TEX86指标与表层海水温度(SST)和湖泊表面温度(LST)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可以用来重建长时间尺度,特别是地质历史高温时期的古海洋和古湖沼温度。支链GDGTs则主要来自土壤中的厌氧细菌,其分子中环数量和碳链中的甲基数目与大气温度和土壤pH相关,由此而建立的MBT/CBT指标可以通过对近海沉积物的研究反演流域气温的历史变化。将支链GDGTs和类异戊二烯GDGTs相结合而形成的BIT指标则可以用来解析近海沉积物中陆源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和分布,与上述指标的结合可以提高结果的可靠性。GDGTs及其相关指标正在逐渐成为推动海洋和陆地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22.
采用混合溶剂提取、N,O-双(三甲硅醚)-三氟乙酰胺(BSTFA)衍生化预处理和GC/MS分析技术,对四川攀枝花苏铁国家自然保护区PM2.5中的大气二次有机气溶胶进行了定量检测,探讨了研究区域内气溶胶中异戊二烯、α-/β-蒎烯光氧化产物、β-石竹酸及小分子羧酸和的浓度水平与变化规律,并讨论了有机物占有机碳(OC)的比值。结果表明,24 h PM2.5中,异戊二烯光氧化产物、α-/β-蒎烯光氧化产物和β-石竹酸的平均浓度分别为51.2、16.1和1.7 ng/m3;苹果酸和2-羟基戊二酸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2.4 ng/m3和4.9 ng/m3。OC和元素碳(EC)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0.3μg/m3和5.9μg/m3。异戊二烯氧化产物、α-/β-蒎烯氧化产物及β-石竹烯氧化产物对OC的贡献率分别为1.63%、0.34%和0.36%。  相似文献   
23.
塔里木盆地侏罗系煤岩热模拟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侏罗系煤岩热模拟实验研究,其结果表明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组成不仅受其母质的控制,而且还受热成熟度和生油岩的岩性影响。这与生油岩中生物标志化合物先质在不同演化阶段释放出不同碳数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强度有关。同时,在烃源岩热演化过程中时,不能仅依靠OEP值作为热成熟度的判识指标;正构烷烃峰型在整个热演化过程中呈现出双峰型,前驼峰的主峰碳主要集中在nC16-nC18,而后驼峰则随着模拟温度的升高逐渐增大;煤岩的ΣC21-/ΣC22+值与热模拟温度之间呈现出规律性变化;原始煤岩的Pr/Ph值随热模拟温度由250℃~550℃升高,总体呈逐渐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24.
对沁水盆地李雅庄煤矿煤岩样品,进行了饱和烃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研究,检测到了丰富的无环类异戊二烯烷烃,特别是C25、C30及头—头连接的高碳数无环类异戊二烯烷烃,这些化合物被认为是甲烷菌的特征标志化合物。李雅庄煤矿煤岩沉积时为偏氧化的环境,原始环境不利于细菌发育,故检出的无环类异戊二烯烷烃应主要是成煤作用后期,煤层中甲烷菌发育的痕迹。认为李雅庄煤矿煤岩样品中丰富的、与古细菌,特别是甲烷菌有关的无环类异戊二烯烷烃化合物的检出,为该地区甲烷碳同位素组成在-56.3‰-61.7‰煤层气的次生生物成因提供了地球化学依据。   相似文献   
25.
研究了美国绿河盆地的23个未成熟的露头油页岩样品,其中 13个样品取自Laney组,为半温湿半干燥气候下沉积于较浅的封闭水体的盐湖中心,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另外 10个样品取自LumanTongue组,为潮湿气候下沉积于近岸的水体开放的淡水环境,其有机质含量较低。所有样品均富含从C11至C20 的同分异构体丰富的饱和类异戊二烯醇类化合物。此外还检出了一整套直链一元仲醇同系物,其碳数从 10至 33,而羟基可在任何理论上可能的碳位上。伯醇含量较低。研究结果表明,绿河油页岩中的有机质分别在沉积过程中和被抬升之后遭受了两次微生物降解。除伯醇的分布有生物来源特征外,其余的开链醇化合物是在绿河层系抬升至地表后微生物对其中烃类化合物降解的产物。文中将绿河油页岩有机质中异常高的氧指数归因于微生物降解,并探讨了其开链醇化合物的分布与物源、沉积环境及微生物降解程度的相关性。盐湖相Laney组的直链醇以低碳数组分为主,反映其有机质以菌藻为主的物源,与干燥的古气候相一致;淡水相LumanTongue组则以高碳数组分为主,有着明显优势的高等植物来源,与其潮湿的古气候相吻合。在沉积过程中,淡水相的LumanTongue组中的有机质遭受了比盐湖相的Laney组中的有机质更强的微生物降解,这意味着盐湖环境。  相似文献   
26.
植物挥发性有机物的分析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分析植物排放到大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在2000年1-6月期间,与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的科学家共同发展和研究了一套自动的气相色谱系统和分析方法。该系统引入一个小型冰箱以除去空气样品进样时的水分,得到了对挥发性有机物样品进行分析时比较好的准确度。在5℃以及稳定的进样速率的条件下,可以得到比较好的除水效果。对NCAR附近的大气进行了采样,并利用此系统做了分析。本简单介绍此自动系统以及样品分析结果。实验结果表明,此套系统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主要的挥发性有机物的成分如异戊二烯和单萜烯等具有明显的日变化。  相似文献   
27.
对同一种属但生长在不同环境中的两种颗石藻进行了加热模拟实验,探讨其成烃机理。实验发现,颗石藻含有丰富的石油烃类,加热生成的正构烷烃及类异成二烯烷烃分布与含颗石藻烃源岩相似。对颗石藻生烃的热演化规律研究表明,氯仿沥青大量产生及烃类组成发生较大变化的实验温度区间为200~300℃,此阶段产物相当于镜质体反射率R0为0.35~0.55的含颗石藻烃的源岩,为低成熟原油生成阶段。本文还研究了颗石藻热模拟产物中植烯类化合物和C_(20-)、C_(22-)类胡萝卜烷等类异成二烯烃随温度的变化,并检测出一种推测为C_(22-)二甲基-烷基环己烷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28.
芳基类异戊二烯生标在指相上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振西 《沉积学报》1998,16(2):9-13
芳基类异戊二烯化合物被认为是高盐和强还原沉积环境中沉积有机质芳烃馏分中的特征性生物标志物。本文在对采自我国三个典型陆相油气盆地的33个原油和生油岩样品芳烃馏分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进行了详细研究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原油样品中芳基类异戊二烯系列化合物的检出及其在指相上的地球化学意义,指出该系列化合物还可指示微咸水和还原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29.
在较系统地定量分析了西太平洋WP02-1柱状样品中的有机碳、可溶有机质(氯仿沥青“A”)及其族组成(总烃、饱和烃、芳烃、非烃、沥青质)、正构烷烃分子组合指数(nC-23/nC+24、CPI)、类异戊二烯烃(Pr/Ph、Pr/nC17、Ph/nC18)的基础上,研究了它们的组成来源、正构烷烃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地球化学特征,同时结合成矿元素Fe、Mn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发现,有机烃类组分与成岩成矿元素有密切的成因联系,这一区域在Fe、Mn成岩成矿过程中,有机质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0.
海冰的准确重建对反演气候和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近期研究表明,有机指标高支链类异戊二烯(HBIs)具有重建极地海冰状况的潜质,海洋沉积物中具有海冰特异性的单烯HBI(IP_(25))和双烯HBI(IPSO_(25))指标已分别成为研究北极和南极海冰变化的有力工具。本文综述了IP_(25)、IPSO_(25)的提出和验证,分析了影响HBIs生成、迁移和埋藏的诸多因素,总结了为实现精细化区分海冰状况和定量化重建海冰密集度而提出的新指标的发展及应用,并就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