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67篇
大气科学   249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3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36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41.
寻找降雹预报指标集的一种方法:逐步消空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于用逐步消空法寻找降雹预报指标集合 ,例如 :寻找指标的步骤 ,从何处入手寻找预报指标 ,预报指标的确认 ,预报指标的总个数等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42.
寻找降雹预报指标集的一种方法∶逐步消空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孔燕燕  彭治班 《气象》2000,26(10):10-15
对于用逐步消空法寻找降雹预报指标集合,例如:寻找指标的步骤,从何处入手寻找预报指标,预报指标的确认,预报指标的总个数等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43.
提出一个雹云识别的物元可拓模型,把单参数不相容的雹元识别问题化为相容的多参数的雹元识别问题,通过构造雹云和雷雨云的经典域和节域物元矩工计算相关关联度的大小进行雹云识别。川南地区实例应用表明,该方法用于川西南地区雹云识别结果正确率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244.
三峡库区千将坪滑坡高速滑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肖诗荣  刘德富  胡志宇 《岩土力学》2010,31(11):3531-3536
2003年7月13日,三峡水库初期蓄水至135 m高程30 d之际,在三峡库区秭归县发生了三峡库区的第一个水库滑坡,滑坡方量达1 500万m3,最大滑速达16 m/s,最高涌浪达24.5 m。滑坡造成10人死亡,14人失踪,摧毁129间民房以及4个工厂,致1 200人无家可归。千将坪滑坡发生后,为了预测三峡库区及世界其它水库工程可能发生的同类高速滑坡,持续数年研究千将坪滑坡的高速滑动机制,通过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探索了千将坪滑坡的高速滑动机制,认为千将坪滑坡具有孕育高速滑坡的典型结构特征,滑坡滑带的峰残强降差是滑坡高速启动的根本原因,高陡边坡蕴藏的高势能及滑带液化是滑坡加速高速滑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45.
泰安市冰雹产生的天气形势及雷达回波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90~1999年泰山713雷达资料和全市冰雹观测资料,分析总结了近10年泰安冰雹气候特征及其雷达回波的主要源地、路径和天气形势,为冰雹的预报和人工消雹作业指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46.
防雹现状回顾和新防雹概念模型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许焕斌  段英 《气象科技》2000,28(4):1-12
文章回顾了我国防雹作业现状,指出防雹原理的物理基础及实际作业中存在的某些重要问题。结合播撒防雹原理和实施中的一些疑问,详细讨论了爆炸防雹的一些机制,给出播撒防雹和爆炸防雹作业的部位(作用区),以及如何利用已有观测手段来判定它的位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防雹概念模型,为防雹作业工程体系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47.
雹云机理新见解的观测验证和复现   总被引:9,自引:8,他引:9  
近期的研究结果认为:雹云中存在着冰雹“穴道”,它是由流场和水凝物粒子场相互作用决定的。“穴道”把雹胚形成区和大雹生长区联结成通道,它对冰雹粒子具有明显的动力吸引作用,可使大粒子向这里集中,在宏观上呈现出冰雹粒子的动态累积效果;涵盖冰雹“穴道”的区域即为播撒人工防雹的“作用区”,它一般位于主上升气流边侧的主人流区和相对水平速度接近于零的零域(线)附近的下侧等。这些理论结果尚需观测验证和重复再现,本文利用Doppler雷达观测事例来作验证,并引用前人的工作在此稍作物理加工后复现这些理论结果。  相似文献   
248.
冰雹是兵团农七师和乌苏市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常给农业生产造成危害。为了提高防雹作业的效果,1998年对乌苏711雷达进行了数字化改造。作者根据1998~2003年6年回波资料的统计分析,总结出适合本地的识别雹云的指标。  相似文献   
249.
利用威宁县37个人影作业点收集1997~2017年35个乡镇的地面降雹资料,应用统计学方法和ArcGis地理信息分析工具,分析了威宁县冰雹日的年际、月际、日变化特征、空间分布特征以及海拔高程与降雹频次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威宁县年平均冰雹日数为15.3d,冰雹日数的年际变化总体呈现先减少后增加趋势,但冰雹日数均小于20世纪末期;冰雹日数M-K检验表明从2003年开始冰雹日数呈逐渐上升趋势,在2010年后出现冰雹日数突变现象;冰雹主要发生在4~8月,占整个降雹日的98.36%,春季、夏季多,秋季、冬季少。春季冰雹日数占31.15%,夏季冰雹日数占67.21%;一天内冰雹主要发生在13~21时,占全部冰雹发生次数的85.07%,即午后到傍晚发生频率高;冰雹主要出现在县的北部、中部、西部至西北部、南部至西南部一线,各个乡镇海拔高程与降雹次数存在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12,降雹次数随地形高程增加呈现增加趋势,降雹次数与经纬度差异没有相关性。以上这些结论可为威宁县冰雹预报指标研究和开展人工防雹提供科学参考,为冰雹防灾减灾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50.
一次强飑线及飑前中小尺度系统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使用常规天气、灾情、自动站、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和风廓线雷达等资料,采用统计对比分析和特征提取等方法,对2012年4月10日强飑线天气系统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1)此次强飑线是由若干个倾斜深厚对流单体所组成,具有紧密排列的回波带结构。(2)云图上表现为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结构特征,随着MCS东移降水冷却、西南气流输送暖湿空气和午后地面温度不断升高,地面开始形成温度梯度较大的温度锋区。(3)飑线形成前期,MCS南侧出现多条平行短带"梳状"回波特征,并在其南端不断产生对流单体回波,最后发展成飑线回波带。(4)飑线移动前方不断产生具有"前伸"、TBSS和假象回波结构的局地雹云超级单体回波群,这些飑前中小尺度系统是产生此次冰雹灾害的主要回波系统。(5)5 min风廓线雷达资料在前期阶段,能够观测到西南急流的演变情况,包括急流中的大风区。(6)当飑线系统临近时,受飑线中尺度环流的影响,飑线移动前方具有较强的上升运动,且伸展高度可以达到6000 m,但垂直速度、Cn~2和SNR都较小;当飑线系统过境时,具有很强的水平风切变,受到强降水的下曳作用,垂直速度、Cn~2和SNR都明显加大;飑线系统过境后,恢复到前期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