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6篇
  免费   165篇
  国内免费   221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838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27篇
海洋学   38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32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21 毫秒
91.
黑龙江省春季一次区域暴雪过程的数值模拟与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资料以及WRFV2.0模式模拟的结果,对2009年3月21~23日黑龙江省中南部地区的大到暴雪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WRF模式对这次大到暴雪的区域进行了很好的模拟.进一步对模式输出的物理量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发现:中低层的西南气流为此次区域暴雪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总螺旋度的变化对降雪的强度变化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在这次降雪过程中,MPV2的作用大于MPV1,说明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加强,有利于暴雪的形成.  相似文献   
92.
2008年河南持续低温、冻雨和暴雪成因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应用常规气象观测和1°×1°NCEP资料,分析了2008年1月中下旬河南持续低温、冻雨、暴雪的成因,结果表明:1月中下旬500 hPa极涡较历史同期明显偏东偏南,咸里海和孟加拉湾地区的高度明显偏低;冻雨出现时大气的温度垂直分布呈现中暖下冷的特征,存在明显的逆温层和>0 ℃的暖层;暴雪产生时底层东北风明显加大.极涡位置偏东,有利于极地冷空气不断沿贝加尔湖脊前西北气流南下,中纬环流东高西低,有利于孟加拉湾水汽持续向东北方向输送,两者是导致河南出现持续低温雨雪天气的主因.冻雨发生时上空需存在厚度超过500 m的暖层(t>0 ℃),暖层下有近2 000 m的t<0 ℃的冷层,且950-750 hPa大气相对湿度>90%.近地面东北急流的出现或东北风的加强,促进了低层的辐合或抬升,有助于垂直风切变加强和上升运动发展,对降水的加强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3.
山西中南部区域性暴雪天气诊断分析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常规的高低空气象观测资料、物理量场、以及卫星云图等资料,对2009年2月8日发生在山西中南部地区的区域性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暴雪天气过程,以500 hPa西风槽过境为背景,700~850 hPa存在明显的低空切变,300 hPa以下大气层结处于不稳定状态,湿层厚度高达200 hPa,散度的垂直分布表现为明显的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对称结构,在强降雪时段450hPa以下存在明显的正负涡度对。这种物理量场的配置有利于促进低层湿空气的聚合及向上的抬升运动,为暴雪的产生提供必需的条件。  相似文献   
94.
利用常规天气图、数值预报、卫星云图、雷达资料和各种物理量场等对2009年11月11—12日菏泽市暴雪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深厚的水汽、充足的水汽来源和中低层水汽辐合作用是暴雪天气发生的必不可少条件,影响这次暴雪有两个水汽来源,一个是700hPa的西南气流对水汽的输送,一个是850hPa的偏东风对水汽的输送,两个水汽输送带的辐合中心在菏泽交汇,造成此次暴雪天气;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是造成这次暴雪的垂直环流机制;数值预报对于强降水出现的时间和落区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5.
毛冬艳 《气象》2008,34(3):118-123
2007年12月,全国平均气温为-2.3℃,较常年同期偏高1.6℃,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一高,其中,四川、海南、广东、云南12月平均气温均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次高值;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0.6mm,较常年同期略偏多。月内,江南、华南等地出现的严重秋旱连初冬旱在下旬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了大范围大雾天气;下旬后期全国出现大范围大风强降温天气,东北部分地区出现大到暴雪。  相似文献   
96.
东北区域暴雪天气分析及数值模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白人海  张志秀  高煜中 《气象》2008,34(4):22-29
2007年2月14日和3月6日中国东北先后出现暴雪过程,降雪过程范围之广、强度之大都超出了有历史记录以来的极限,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极大的损失.在收集大量降水、T213和地面高空气象报告等资料基础上,分析了东北东部这两场大暴雪过程的环流成因并利用GRAPES进行了数值模拟.这两次暴雪过程由于500hPa上空冷空气强度和入侵路径的差异,分别是由蒙古低槽东移和西南涡东北上(对应地面为蒙古气旋和江淮气旋)引起的,后者的天气形势与东北夏季暴雨的一种形势有很大的相似.GRAPES对这两次暴雪过程模拟的结果表明,不仅能够成功地预报天气尺度的主要环流形势演变和影响系统的移动路径,还能够预报出与主要降雪区域相对应的低空中尺度辐合系统,比仅用高空观测报告分析的结果有很大的改善;对降雪强度变化和落区移动状况也能够很好地作出预报,但是有时预报量有偏大的弱点.可以认为GRAPES提供的各种预报产品对日常业务实时应用是很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97.
江西持续性冻雨的行星尺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常规气象地面观测资料和NECP 2.5°×2.5°的再分析资料,对1959—2008年期间发生在江西的持续5 d及以上的冻雨天气过程进行行星尺度的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江西持续性冻雨天气期间,500 hPa高纬度地区的阻塞高压、中纬度的低槽以及低纬度的分裂小槽和地面沿中国中东部侵入的强冷空气有利于江西持续性冻雨天气的维持;同时,700 hPa有来自低纬地区的稳定的"湿舌"和西南急流存在,不仅有利于中层逆温结构的形成,也是水汽输送的主要机制。距平相关分析得到,持续性强冻雨天气发生期间,海平面气压、1 000~500 hPa和1 000~925 hPa厚度场的距平相关系数基本都在0.7以上,多数情况下达到0.8以上,表明江西持续性强冻雨天气期间高层和底层的天气系统是稳定少变的。  相似文献   
98.
受强冷空气和低空切变共同影响,2009年2月12日17时至13日08时,集安市出现了历史同期最强的冬季大到暴雨天气,其它市县出现了历史同期最强的雨转暴雪天气过程,本文以常规气象资料及数值预报资料为基础,从大尺度环流特征、影响天气系统、雨转暴雪的前期气温分析、温度场结构特征、各气压层大气温度结构特征,动力条件及高低空急流配置、水汽条件、卫星云图等方面对此次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强降水是产生在欧亚中高纬度呈-槽-脊经向环流形势下,500hPa北涡南槽、地面江淮气旋、850hPa切变线是主要影响天气系统:地面江淮气旋东移加强北上对雨转暴雪天气的形成和维持起到重要作用,2月12日最高气温上升到6~8℃,如此高温为通化地区降水积累了强大动力和能量来源,也是本次降水开始是雨原因。降水开始时我省的东南部受暖锋控制,降水以雨的性质为主,随着冷锋东移南下,我区自北到向南依次转为降雪。高低空急流的动力耦合作用、低空的西南急流水汽输送带从孟加拉湾、南海、东海、黄海带来异常充沛的水汽和强烈的辐合所产生的垂直上升运动是本次强降水的重要原因;低层北方冷空气与南方暖湿气流交汇使低层形成强锋区,为雨转暴雪的产生提供了动力。  相似文献   
99.
一次湖北暴雪天气的诊断与模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NCEP GFS资料分析了2007年1月15—16日鄂东南地区降雪过程,对造成暴雪过程的天气系统发生、发展背景场进行分析。并利用中尺度数值天气模式WRF模拟了这次暴雪过程,探讨了其发生发展的机制。天气系统的背景分析表明,这次暴雪过程主要是受700 hPa西南急流和地面冷空气的共同影响而产生的,降水过程与西南急流的变化密切联系。WRF模式较好地再现了此次暴雪的过程。模拟结果表明西南急流的减弱和移出,对应着降雪的开始和停止;在西南急流的左侧,由于低层涡度的增加,使低空辐合、高空辐散,在连续性原理和动力机制约束下导致上升运动的加强是该次暴雪的形成机制。模式结果说明,产生暴雪的上升运动要远小于产生暴雨的上升运动,且在暴雪过程中,中层为上升运动,近地层和高层伴随着下沉运动。  相似文献   
100.
利用Micaps常规天气资料和NCEP 1°×1° 6h再分析资料.采用天气学诊断方法.对2006年2月27日十堰市出现的一次区域性暴雪天气过程的环流特征和物理量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区域性暴雪天气过程是在比较有利的天气背景条件下发生的,高空东移小槽、中低层切变线和地面冷锋是其主要的影响系统;中低层较强的暖湿气流(暖平流)沿低层冷空气垫爬升是产生强降雪的动力条件;强烈的水汽辐合为暴雪的产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暴雪区位于近似西南-东北向水汽通量轴线的左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