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6篇
  免费   116篇
  国内免费   179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416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16篇
海洋学   141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25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1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逐小时区域自动站观测资料、NCEP1°× 1°逐6小时再分析资料等对安顺2019年6月5-11日和9月5-10日的持续性暴雨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6月5-11日天气过程主要是由于两高之间不断有短波槽东移造成的,9月5-10日天气过程主要是由于副高稳定少动,西南涡在副高外围稳定维持较造成的;(2)垂直螺旋度垂直积分越大越有利于产生强的短时强降雨,垂直螺旋度强中心发展高度越高越有利于短时强降雨持续不断的产生;(3)水汽垂直螺旋度在这2次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中对短时强降雨的发生和降雨强度有很好的指示,水汽垂直螺旋度在短时强降雨出现前6小时出现增大,且中心值越大短时强降雨强度越强,在短时强降雨发生期间迅速减小;(4)6月5-11日天气过程中,质量垂直螺旋度值增大-减小得越多,出现的短时强降雨强度越强。  相似文献   
102.
使用2000-2009年micaps资料等,通过天气学原理结合统计学分类的方法,对桂东片持续性暴雨天气个例进行分型.运用概念模型分析法,建立分类型概念模型.利用"配料法"的思路,对概念模型及其物理量特征进行配料,选取环境场、水汽、抬升和不稳定为主要配料,通过对暴雨配料指标的组合判断.得出有、无暴雨的预报.依此建立桂东片...  相似文献   
103.
散射计风场的三维变分对海雾数值模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评估同化QuikSCAT海面风场资料对海雾模拟的影响,对发生在2006年4月3—5日的海雾过程,首先通过3个敏感性试验,研究了不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海雾模拟的影响,发现YSU边界层参数化方案更适合海雾过程的模拟。然后对2006年4月3—5日平流雾过程和2005年6月23—24日辐射雾过程利用WRF-3DVAR系统将QuikSCAT海面风场资料同化到模式中,并以未同化和同化了QuikSCAT海面风场资料的数据为初始场,应用WRF模式进行模拟预报,同时对模拟预报得到的结果与实况 (卫星云图和地面观测) 进行对比,结果表明:QuikSCAT海面风场资料的三维变分同化能够改善低层其他要素场,对海雾预报有明显的正效应,但对高层的影响相对有限。  相似文献   
104.
2017年夏季(6—8月)大气环流特征为:北半球极涡仍呈单极型位于北极上空,但强度较春季明显减弱。6月,我国近海北部有弱冷空气活动。7—8月,中高纬度槽脊活动进一步减弱,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热带气旋活动频繁。我国近海海域主要有15次8级以上大风过程,其中热带气旋大风过程有8次,入海温带气旋过程有5次,强对流导致雷暴大风过程2次。有11次范围较大的2 m以上的大浪过程。仅出现1次范围较大的海雾过程。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生成15个台风,其他各大洋共有热带气旋18个,分别为:大西洋7个、东太平洋11个。海表温度整体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05.
郭军  熊明明  黄鹤 《山东气象》2019,39(2):58-67
使用2007—2017年京津冀地区156个气象站暖季(5—9月)逐小时降水观测数据,根据地形将研究区域分为6个分区,分析各分区降水量季节内变化和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京津冀的多雨区主要位于沿燕山南麓到太行山,存在多个降雨中心。2)各分区降水量季节内特征总体表现为单峰型,即7月降水量最大,7月第3候至8月第4候是主汛期,8月降水量次之,5月最少。3)降水呈夜间多,白天少的特点,7月初之前的前汛期降水多发生在16—21时;主汛期降水呈双峰型,峰值在17—22时,次峰值出现在00—07时;8月中旬以后的后汛期多夜间降水,峰值多出现在00—08时。4)高原山区多短历时降水,长历时累计降水对季节降水贡献率大值区位于平原地区,而持续性降水贡献率大值位于太行山区和燕山迎风坡的西部。  相似文献   
106.
黄海海雾天气气候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利用2002-2008年的地面观测资料、青岛小浮标站资料、海洋大气综合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卫星云图等资料,对黄海海雾的天气气候特征、环流型和相关的水文、气象因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黄海海雾呈现逐年递增的年际变化,且集中发生在春夏季,自南向北雾季逐渐推迟,发生频数增多;一日中主要出现在夜间至早晨.黄海海雾可归纳为冷锋型、高压后部型和均压场型三种天气类型.海雾是流入黄海的黑潮暖流分支与沿岸的冷水流相遇,在适宜的海温、气海温差、大气稳定度和风场等水文、气象条件下形成的,这些条件可为海雾发生、发展的预报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7.
江淮流域梅雨期持续性强降水及其10~30d低频环流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1961—2010年中国556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采用合成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江淮流域梅雨期持续性强降水的低频振荡特征及其发生前后低频大气环流场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江淮梅雨持续性强降水存在显著的10~30 d低频振荡特征。持续性强降水发生时,江淮流域对流层高层受东海低频反气旋西北部的偏西气流控制,使得南亚高压位置偏东,加强了高层的辐散型流场;对流层中层,中高纬度地区存在"+、-、+"的低频位势高度中心,蒙古低频低压使得极地冷空气易于南侵;对流层低层,江淮流域受低频P-J波列西段的台湾岛低频反气旋影响,并伴随强烈的对流活动,此反气旋使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向更西的位置伸展;因此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使得江淮流域表现为强烈的低频上升运动,同时低频水汽从孟加拉湾-南海一带输送到江淮流域,为持续性强降水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低频环流条件。另外,在持续性强降水发生前后,低层低频正涡度向北、向西传播,高层低频负涡度向南、向东传播,高低层斜压结构明显,共同作用于江淮流域,维持持续性强降水过程。  相似文献   
108.
2017年春季(3—5月)大气环流特征为:北半球极涡呈单极型分布,主体位于北冰洋上空,中高纬西风带呈5波型分布。3月,地面冷高压偏强,冷空气活动频繁。4月,环流由纬向型向经向型逐渐调整,冷空气势力减弱。5月,东北气旋明显加强,冷暖势力相当,入海气旋增多。春季,我国近海海域主要有16次8级以上大风过程,其中冷空气大风过程有7次,冷空气和温带气旋共同影响的大风过程有1次,入海温带气旋过程有4次,东北冷涡影响大风过程有3次,强对流导致雷暴大风过程1次;且有8次明显的浪高在2 m以上的大浪过程。春季共有6次比较明显的海雾过程,分别为3月1次、4月2次、5月3次。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生成1个台风“梅花”和1个热带低压,其他各大洋共有热带气旋15个,分别为大西洋1个、东太平洋1个、南太平洋5个、南印度洋6个、北印度洋2个。  相似文献   
109.
谢涛  郎紫晴  冉茂农  赵立 《气象科学》2024,44(1):189-198
本文基于多灰度共生矩阵特征值,即相关性、对比度、同质性和能量,进行联合海雾遥感判识,提出一种高准确率黄渤海白天海雾识别算法。采用第二代静止气象卫星FY-4A可见光、近红外和红外数据,将该算法应用于黄渤海区域白天海雾判识,并利用2019—2020年沿黄渤海气象站点能见度实测数据及CALIPSO卫星数据产品对本算法识别结果进行精度验证。结果表明:海雾识别平均检测率(POD)为92%,误报率(FAR)为27%,临近成功指数(CSI)为69%,可以实现对海雾的动态监测,为海上交通等领域提供较好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10.
南极长城站海雾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清华  张林  薛振和  许淙 《极地研究》2007,19(2):111-120
本文根据对海雾气象要素场、大气层结和天气形势的分析及其持续时间和季节、年际变化的统计分析,结合个例,讨论了南极长城站海雾的特征和形成机制。认为长城站海雾大多为平流冷却雾,高频率的偏北风和南大洋极锋附近显著的经向海温梯度是长城站多海雾的根本原因;夏半年海雾要多于冬半年,海雾的年际分布差异明显;海雾可出现于0-17m/s的各级风力中,3-11m/s偏北风最有利于海雾的维持;气温为-2-4℃、气-海温差为0-2℃时最易出现海雾;海雾的发生一般伴有稳定的大气层结;"东高西低"是长城站海雾的主要天气形势;海雾的持续时间取决于高压在南极半岛维持时间的长短,平均有10个小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