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73篇
  免费   617篇
  国内免费   730篇
测绘学   250篇
大气科学   436篇
地球物理   1050篇
地质学   1281篇
海洋学   384篇
天文学   33篇
综合类   155篇
自然地理   331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124篇
  2022年   112篇
  2021年   171篇
  2020年   142篇
  2019年   152篇
  2018年   108篇
  2017年   114篇
  2016年   110篇
  2015年   152篇
  2014年   219篇
  2013年   154篇
  2012年   198篇
  2011年   172篇
  2010年   200篇
  2009年   162篇
  2008年   181篇
  2007年   149篇
  2006年   125篇
  2005年   131篇
  2004年   122篇
  2003年   99篇
  2002年   115篇
  2001年   98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80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51篇
  1995年   56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4篇
  1954年   4篇
  1944年   4篇
  1943年   4篇
  1940年   2篇
  1937年   2篇
  1926年   3篇
  1923年   2篇
  192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根据福建省灾害性气象年鉴和福建省气候影响评价资料,建立以县域为单元的福建省台风灾害数据库(按登陆地点建立分库),运用Excel软件和Mapinfo技术,重建了1980~2005年不同登陆地点影响福建省的台风灾害时空格局。研究表明:不同登陆地点影响福建省的台风灾害年际变化总体都呈波动上升趋势,年内明显集中在7~9月份、群发性强;空间上分布差异较大,登陆福建沿海的台风灾害Tzc高值中心集中分布在闽中北沿海,登陆广东影响福建的台风灾害Tzc高值中心集中分布在闽南沿海和闽西的龙岩、漳平和永定,登陆台湾影响福建的台风灾害Tzc高值中心主要分布在厦门市和闽中北沿海地区,登陆浙江影响福建的台风灾害Tzc高值中心主要分布在闽东北沿海和闽西北局部。  相似文献   
992.
洞庭湖水环境质量评价及水环境容量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杨诗君  李广源 《水文》2006,26(5):83-85,60
本文以洞庭湖已开展的一系列水环境监测、水资源保护研究工作等作为基础,对洞庭湖水环境质量状况进行评价,分析影响湖泊水质的主要污染物,探讨可持续发展战略对洞庭湖应有的水功能及保护目标要求,定量分析其主要污染物的水环境容量,为有效控制湖泊水体污染,科学管理保护湖泊水资源,促进洞庭湖区水资源、水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993.
应用静态箱/气象色谱法对南亚热带3种森林土壤地表CO2排放通量的季节动态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规律进行了2年的连续观测,结果表明:季风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马尾松针叶林(S L)CO2年排放总量分别为3942.2,3422.36和2163.02 gCO2.m-2·a-1,并且3种林分具有相同的季节性变化特征,排放高峰均出现在6~8月,这期间的土壤CO2排放量占全年排放总量的35.9%,38.1%和40.2%:不同森林土壤CO2排放过程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有明显差异,具体体现在针叶林(PF)对温度变化的响应较阔叶林(BF)和混交林(MF)敏感,Q10值较大,而且CO2排放通量的季节变化幅度较大,表明结构单一的森林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较差;3种森林土壤CO2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Ts)、土壤含水量(Ms)和空气压力(Pa)均呈显著相关;但多元回归分析表明,空气压力对森林土壤CO2排放通量的影响并不显著;基于经验模型,以土壤5 cm处温度和土壤含水量两个指标可以分别说明阔叶林、混交林和针叶林土壤CO2排放通量变异的75.7%,77.8%和86.5%,该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受水分胁迫的土壤或干旱或半干旱土壤CO2的排放过程.  相似文献   
994.
气候变化是指在十年到百年时间尺度上,气候平均状态或其变率发生统计上的显著变化,可以由自然的内部过程或外部强迫引起,也可以由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或土地利用变化等所引起。近百年来全球和中国气候正经历一次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已成为影响各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安全和人类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过去的20多年里已受到全球科学界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也成为当今国际政治和环境外交中的热点问题。气候变化引起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出现频次增加和强度加大,天气气候灾害频发,亦诱发和加剧了一系列的“缓发性”灾害:环境灾害…  相似文献   
995.
应用静态箱/气象色谱法对南亚热带3种森林土壤地表CO2排放通量的季节动态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规律进行了2年的连续观测,结果表明:季风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马尾松针叶林(S+L)CO2年排放总量分别为3942.2,3422.36和2163.02 gCO2.m-2·a-1,并且3种林分具有相同的季节性变化特征,排放高峰均出现在6~8月,这期间的土壤CO2排放量占全年排放总量的35.9%,38.1%和40.2%:不同森林土壤CO2排放过程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有明显差异,具体体现在针叶林(PF)对温度变化的响应较阔叶林(BF)和混交林(MF)敏感,Q10值较大,而且CO2排放通量的季节变化幅度较大,表明结构单一的森林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较差;3种森林土壤CO2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Ts)、土壤含水量(Ms)和空气压力(Pa)均呈显著相关;但多元回归分析表明,空气压力对森林土壤CO2排放通量的影响并不显著;基于经验模型,以土壤5 cm处温度和土壤含水量两个指标可以分别说明阔叶林、混交林和针叶林土壤CO2排放通量变异的75.7%,77.8%和86.5%,该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受水分胁迫的土壤或干旱或半干旱土壤CO2的排放过程.  相似文献   
996.
通过对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梭梭幼苗不同生长阶段地上/地下生长指标的测定,结果显示在生长季持续旱化的生境中,幼苗的生长在时间和空间上表现出不同的适应特点.5月、7月、9月和10月,垂直根的生长速率分别为:0.607 cm/d,0.809 cm/d,0.155 cm/d和0.394 cm/d;株高的生长速率分别为:0.093 cm/d,0.076 cm/d,0.408 cm/d和0.136 cm/d,说明幼苗根系在空间上具有生长速度的优势.幼苗垂直根和水平根的最大生长速率出现时间均早于地上株高和新枝的最大生长速率所出现的时间.不同时期垂直根增长速率和水平根增长速率分别是株高增长速率和新枝增长速率的2~10倍和3~5倍.整个生长季中幼苗地上/地下生物指标的生长速率呈现出此消彼长相互交替的生长趋势,同时幼苗根冠比在不同时期分别为:0.41,0.3,0.39和0.88.这些特性是梭梭幼苗适应持续旱化生境生长策略选择的综合表现.  相似文献   
997.
黑碳气溶胶研究进展Ⅰ:排放、清除和浓度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黑碳气溶胶是近几年非常活跃的一个研究课题,因为黑碳气溶胶吸收太阳和地球大气的辐射,对全球气候变暖有重要的影响。中国黑碳气溶胶的排放和浓度比同纬度的高,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中国黑碳气溶胶一直受到国外的关注。综述了国内外黑碳气溶胶研究的最新进展,受篇幅的限制,文章分两篇,第一篇是黑碳气溶胶的排放、清除和浓度,第二篇是黑碳气溶胶的气候效应和拓展的研究领域。从黑碳排放的估算和大气浓度的测量方法进行描述,列出有关的测量结果,对黑碳气溶胶的排放和大气浓度进行国内外的初步比较分析。还对黑碳气溶胶排放和浓度测量误差进行了讨论,并对今后黑碳气溶胶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98.
“ARGONAUT SL(水平层流速测量仪器,以下简称SL)、AR GONAUT XR(垂直层流速测量仪器,以下简称XR)是从美国SONTEK公司引进的“948”项目—黑河水量水质实时监测系统中水量监测的重要仪器。通过比测试验和回归分析,确定了两种仪器的精度,为两种仪器的推广使用提供了技术依据。这两种仪器比测试验的成功对实施水量实时连续监测、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提供技术支持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9.
论文对新邱露天矿不同风化程度的煤矸石在不同固液比条件下溶解释放污染物的规律进行了浸泡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煤矸石溶解释放的主要污染物为总硬度(CaCO3)、硫酸盐(SO42-)、钠(Na )、总溶解性固体(TDS)、氟化物(F-)、耗氧量(OC)和总铁(Fe)等,氯化物(Cl-)、锰(Mn)、锌(Zn)等少量,其它重金属和砷等微量。pH值接近中性。煤矸石风化程度越高,溶解释放的无机盐类污染物量越多,新鲜混合煤矸石溶解释放出较高的氟化物(F-)、耗氧量(OC)和总铁(Fe);固液比对煤矸石中污染物的溶解释放有重要影响。固液比越小,浸泡液中污染物浓度越低,越有利于煤矸石中污染物的溶解释放,单位质量煤矸石溶解释放的污染物量越多,煤矸石中污染物的溶解释放规律受扩散控制;在同一固液比条件下,各污染物浓度变化与浸泡时间成对数曲线关系,即Ct=a bLogt。  相似文献   
1000.
华北平原开采地下水产生的正效益估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线性回归分析、综合比较的方法计算出了京、津、冀各地工、农业单位水创造产值;1980~2003年华北总的正效益为50287.38亿元,其3地正负效益比为北京116.58∶1,河北32.26∶1,天津2.12∶1。从3个比值可以看出地面沉降的灾情严重程度,天津为最,河北次之,北京较好。这与地下水开采历史以及地面沉降的发展历程相吻合。因此要想将正负效益比最大化,必须合理地开发利用地下水。对地面沉降必须尽早采取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