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51篇
  免费   3610篇
  国内免费   4905篇
测绘学   942篇
大气科学   5541篇
地球物理   2884篇
地质学   8003篇
海洋学   3433篇
天文学   423篇
综合类   1004篇
自然地理   1936篇
  2024年   114篇
  2023年   454篇
  2022年   522篇
  2021年   562篇
  2020年   545篇
  2019年   617篇
  2018年   483篇
  2017年   415篇
  2016年   438篇
  2015年   598篇
  2014年   1290篇
  2013年   968篇
  2012年   1395篇
  2011年   1379篇
  2010年   1053篇
  2009年   1164篇
  2008年   1447篇
  2007年   1116篇
  2006年   972篇
  2005年   1089篇
  2004年   908篇
  2003年   783篇
  2002年   612篇
  2001年   564篇
  2000年   544篇
  1999年   518篇
  1998年   506篇
  1997年   528篇
  1996年   492篇
  1995年   354篇
  1994年   352篇
  1993年   224篇
  1992年   308篇
  1991年   247篇
  1990年   207篇
  1989年   132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22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16篇
  1979年   10篇
  1954年   14篇
  1950年   6篇
  1948年   6篇
  1942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陕西气象》2019,(3):I0001-I0001
《陕西气象》是陕西省气象局、陕西省气象学会主办的,陕西省气象行业唯一的科技期刊。《陕西气象》主要刊登气象科学各分支学科研究论文、技术总结、调查报告;农业遥感、计算机等新技术在气象领域的应用;气象管理软科学;气象预测、专业服务经验交流;气象科普等。  相似文献   
992.
993.
刘凡  陈华 《气象科学》2019,39(5):666-674
本文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和LAGRANTO轨迹模式对2010年变性台风"Malakas"进行数值模拟和轨迹分析,分析了Malakas在变性过程中与中纬度系统的相互作用,以及在相互作用过程中Malakas的结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Malakas变性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1)高层扰动加强期,高层的正位涡产生的气旋性环流使低层Malakas中心北部的斜压带西侧产生负的温度平流,表现为冷空气的入侵;(2)Malakas和中纬度系统相互作用时期,台风北上导致斜压带出现,深对流的爆发使低层暖湿气流沿着斜压带上升,快速上升气流中的潜热释放导致低PV空气向对流层上部净输送,在其北部高层重新构建出一个脊;(3)Malakas变性成温带气旋,残存的台风内核与斜压带逐渐合并,负的位涡平流带着非绝热外出流驱动了下游最初脊的构建,加速并且固定了中纬度急流,并整体放大了上层Rossby波模式。  相似文献   
994.
苏州市一次重霾污染天气过程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对苏州地区2015年12月13—15日发生的一次典型的重霾污染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颗粒物及其组分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气象影响因子,以期为该区域空气污染治理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利用WRF-Chem模式对此次重霾污染天气过程的污染气体成分进行数值模拟后发现,小时平均的PM_(2.5)、PM_(10)、CO、SO_2、NO_2模拟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较高,达到0.68以上,通过了P0.01的显著性检验,且日变化过程对应也较好。(2)通过分析此次污染过程的天气背景,发现污染形成期高空环流比较平直,中层为均匀的弱高压控制,地面受弱高压脊控制,这种形势容易导致颗粒物的堆积。后期地面等压线密集时,风速大,有利于污染物的输送与扩散。(3)通过分析此次污染过程期间气象要素的变化发现,有逆温、风速小、相对湿度大等不利的气象条件是导致此次污染过程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4)HYSPLIT轨迹分析显示,此次重霾过程主要受北方大范围灰霾颗粒物南下影响,北方污染气团逐步南推,14至15日本地大气扩散条件差、污染物累积,最终导致本地污染加重,从而发生重霾事件。(5)火点图的分布进一步验证了此次重霾污染过程是由外来污染气团输入所导致。  相似文献   
995.
《气象与减灾研究》2019,(2):162-162
1本刊(季刊)是气象与减灾及其相关领域科学技术和应用研究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以研究论文、短论、应用技术报告、综合评述、思路与争鸣、译文等为主要栏目,刊载气象与减灾及其相关领域发展动态的综合性评述、具有创造性的论文、研究工作简报和重要学术活动报道,以及有关本刊论文的学术讨论、气象与减灾科学专著的评介和新观点、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等。  相似文献   
996.
京津冀地区低层局地大气环流的气候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曾佩生  朱蓉  范广洲  李泽椿  王月冬 《气象》2019,45(3):381-394
本文采用2007-2016年的中尺度数值模拟结果和15个地面气象站观测资料,定义了局地风场表征风速,研究京津冀平原地区局地大气环流日变化的气候特征,并对区域大气污染及其输送的影响进行分析。此外,对2016年12月30日至2017年1月7日北京地区跨年大气重污染过程进行了个例分析。得到结论:京津冀平原地区低空风场变化是天气系统与局地大气环流共同作用的结果,山谷风环流致使太行山和燕山沿线平原地区大气边界层内的长年主导风向为偏北和偏南;太行山和燕山沿线地区山谷风环流本身呈顺时针旋转的日变化特征,夜间至早晨谷风转向山风,午后至夜间山风转向谷风;在午后谷风向山风转向期间,容易形成沿太行山东麓和燕山南麓、自南向东北的"弓形"气流输送通道,此气流输送通道在1月于21时左右形成,持续时间大约3 h,在7月于18时左右形成,持续时间可达9 h;冬季午后至晚间盛行谷风时,受山体的阻挡,污染物容易在山前累积,导致污染浓度增高;夏季同样的情况会发生在后半夜。  相似文献   
997.
一次冰雹天气过程的云系发展演变及云物理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张小娟  陶玥  刘国强  彭宇翔 《气象》2019,45(3):415-425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的数值模拟,结合NECP/FNL再分析资料、地面、探空、多普勒雷达基数据和卫星产品等观测资料,综合分析了2014年3月30日发生在贵州省西南部的一次冰雹天气过程。研究了有利于冰雹发生的环流特征和环境条件,分析了冰雹云系的发展演变特征、云微物理结构特征,初步分析了冰雹形成的云物理机制。结果表明:此次冰雹天气是典型的低压辐合线型降雹类型,地面降雹位置位于700 hPa切变线和近地面辐合线附近及南侧;发生此次冰雹过程的对流云系经历了对流云系的初生阶段、合并加强阶段、成熟降雹阶段和东移阶段。贵州地区上空对流云系的微物理结构具有混合相云特征,高层为冰晶、雪,中层为云水、霰,低层为雨水、冰雹。霰和云水是形成雨水和冰雹的主要来源,霰撞冻过冷云水和霰的自动转化是冰雹形成的主要微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998.
卞双双  何宏让  安豪  潘晓滨  张云 《气象》2019,45(10):1352-1362
以人工增雨作业获取的飞机积冰实例资料为基础,利用WRF模式对51次飞机积冰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了常用七种积冰预报算法对积冰潜势区和强度的预报效果,进而采用评分权重集成法建立了飞机积冰强度集成预报模型,并检验了其预报效果。结果表明:(1)假霜点温度经验法对2002年4月4日积冰个例的预报效果与实况一致,而其他积冰算法预报效果均与实况相差较大;(2)对51次飞机积冰预报效果进行统计检验发现,假霜点温度经验法的预报效果最好,积冰强度预报准确率为72.55%,其次是RAOB法,IC指数法和I积冰指数法次之,改进的IC指数法预报准确率最差,只有19.61%;(3)对比不同积冰算法建立的集成预报模型的预报效果发现,选用IC指数法、假霜点温度经验法、RAOB法进行集成预报时,预报准确率最高,且漏报率、偏弱率及偏强率均能控制在10%以内,比单一预报算法中的最高预报准确率提高了8%,且漏报率降低了4%,偏强率降低了8%。  相似文献   
999.
2017年5月7日广州特大暴雨模拟中的背景场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徐国强  赵晨阳 《气象》2019,45(12):1642-1650
2017年5月7日广州发生了特大暴雨,为研究不同背景场资料对这次暴雨过程的影响,模式背景场分别采用美国NCEP的GFS资料和中国的T639资料,利用GRAPES_Meso模式对这次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影响分析;数值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不同的背景场对这次暴雨过程具有显著影响,用T639资料(T639_run)作为模式背景场大致模拟出了这次暴雨过程,而采用NCEP GFS数据(GFS_run)模拟的降水明显偏北。其原因是,采用T639资料做背景场时,华南暴雨区域存在深厚的水汽输送,同时存在强烈的上升运动,可以产生极端强降水;而采用GFS资料进行数值模拟时,实际暴雨区上空的上升气流较弱,水汽输送也较弱,使强降水落区偏北。GRAPES_Meso模式模拟的华南地区的云顶高度整体偏高,云顶温度整体偏低,相对来说,采用T639_run的模拟结果优于GFSrun的结果,该研究结果可以为云降水方案中的水物质和云量计算方案的改进和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00.
不同要素谱逼近对高分辨区域数值模式梅雨模拟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美莹  陈锋  冀春晓 《气象》2019,45(5):593-605
为改进高分辨率区域数值天气预报模式雨带模拟偏差,利用WRF模式探讨了不同要素及其组合谱逼近方法对2015年浙江典型梅雨天气预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单要素逼近对梅雨模拟效果影响差异明显,风场逼近对模拟结果改进较大,高度场逼近对结果略有改善,而温度场逼近主要表现为负效应;风场组合了其他要素的逼近效果与单要素类似,故将水平风场谱逼近确定为最优方案。(2)最优方案对梅雨期间形势场各要素改进程度的排序为纬向风、经向风、相对湿度、温度场和高度场;三个特征层850、500、200 hPa各要素平均的均方根误差(相关系数)分别降低了(增加了)24. 1%(13.6%)、22.7%(21.7%)和13.0%(12.2%);且改进幅度随预报时效的延长而增加,这主要与区域模式内部大尺度系统的误差随积分时间增长有关。(3)典型个例分析显示,最优方案在较好订正低层风场及切变线动力条件的基础上,经过数值模式各物理过程的协同积分也修正了高湿区等关键热力因子,最终改进了高分辨率区域模式的梅雨模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